欢迎使用 湖南省茶陵县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周周清
(含解析)
(建议用时:45分钟)
1.据《国语·晋语》记载,春秋末年,晋国贵族范氏、中行氏的子孙因国内政治斗争失败避难到齐国后,从事农耕,牛也从“宗庙之牺(祭祀用的牺牲品)”变为“畎亩(田地)之勤”。这表明了
A. 春秋时出现了牛耕技术 B. 农耕经济取代游牧经济 C. 宗法和宗庙已不受重视 D. 铁器和牛耕已得到普及 【答案】A 【解析】
【详解】牛也从“宗庙之牺(祭祀用的牺牲品)”变为“畎亩(田地)之勤”,意味着牛的功用增加,可以用来耕地,这是因为春秋时出现了牛耕,这是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故选A;齐国本来就是农耕经济,故不存在农耕经济取代游牧经济的问题,故排除B;宗法和宗庙一直是备受重视的,故C也不符合史实;铁器和牛耕在春秋时期刚刚出现,所以D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点睛】时代特征是我们做好选择题的一个关键。考生根据题干中的材料确定出时间和空间,然后据此就可以知道这一时代某一地区或者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阶段特征,所有的试题和选项设计都应该符合该时代的特征,所以选项要符合它才可以是正确的说法,不符合的就错误。然后考生就可以根据题意进行准确判断了。这一题就要抓住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才可以准确作答。
2.《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春秋战国农耕时说:“上田,夫食九人。下田,夫食五人。可以益,不可以损。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 自然经济正式形成 B. 农业动力和工具革新 C.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 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 【答案】B
部编本 欢迎使用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出现“春秋战国农耕……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的现象主要得益于农业动力和工具革新。故答案为B项。自然经济不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D项对这种现象的产生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点睛: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由于生产力的提高,这一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在许多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3.先秦时期的农作物品种经历了一个由多到少的过程,文献中有“百谷”“九谷”“六谷”“五谷”的演变。这表明先秦时期( )
A. 农业走向衰退 B. 外来作物引进 C. 作物历经选择 D. 经济重心南移 【答案】C 【解析】
“百谷”“九谷”“六谷”“五谷”的记载,不能说明农业走向衰退,事实上,古代农业是不断发展的,故A项错误;农作物品种由多到少,与引进外来作物品种无关,故B项错误;“先秦时期的农作物品种经历了一个由多到少的过程”表明在长期的农业实践中,农作物的品种历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故C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始于唐朝中期,D项在时间上不符,故D项错误。
4.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书社”。“以社之户口,书于版图”,也就是把村社的户口、土地写画在版上。书于“版图”的村社也就被称为“书社”。“书社”的出现 A. 加重了农民负担 B. 便于政府征收赋税 C. 强化了中央集权 D. 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答案】B 【解析】
把村社的户口、土地写画在版上,村社被称为“书社”,是统治者了解户口和土地状况,以此作为征收赋税的凭据。故答案为B项。确定征收赋税依据,不能说明加重了农民负担,排除A项;C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也不能反映,排除;登记村社土地,不能说明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排除D项。
5.先秦时官营手工业作坊产品上都刻有工种及制作工匠的名字,以此来记录产品的生产情况。但考古资料显示,河北武安县发掘的10座战国晚期窑址中,出土了许多单独刻有生产者姓名印记的陶器、陶片。这说明
部编本 欢迎使用 A. 官营手工业注重保证质量 B. “工商食官”制度己被打破 C. 国家规范民营手工业生产 D. 工商业经营范围得到扩大 【答案】B 【解析】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先秦时官营手工业作坊产品上都刻有工种及制作工匠的名字,说明官营手工业由政府掌控,而到了战国晚期,出土了许多单独刻有生产者姓名印记的陶器、陶片,说明民营手工业兴起,“工商食官”制度已被打破,故B项正确;材料只是说明“以此来记录产品的生产情况”,无法体现注重保证质量,故A项错误;通过材料中产品上刻有的记录来看,官营手工业更显规范,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记录产品的生产情况发生变化,没有体现经营范围,故D项错误。
6.三代政治势力的地理分布态势是东西对立,一方是以夏或周族为首,一方是以东夷及其衍生的商族为首。春秋时期则演变为北方的齐、晋与南方的楚、吴争夺霸权。对这一变化解释合理的是
A. 长江流域得到开发 B. 经济重心出现南移趋势 C. 黄河流域经济衰退 D. 王室衰微使分封制瓦解 【答案】A 【解析】
我国最先开发的是中原地区,后来逐渐向南方进行转移,随着南方的开发,对于霸权的争夺也成为南北双方经济发展在政治上的反映,故A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开始是在南北朝时期,与此题时间不符,故B排除;政治势力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的东西对立,发展到春秋时期的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南北之争,只能说明长江流域得到开发,但并不意味着黄河流域经济衰退,故C排除;春秋时期分封制尚未瓦解,故排除D。
7.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法律强制手段加速大家庭的分解:“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这种做法 A. 导致传统宗法关系开始瓦解 B. 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部编本 欢迎使用 C. 反映了统治者推行严刑峻法 D. 增加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材料中“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说明主张小农经济户的分立,这有利于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其他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古代农业·小农经济
8.春秋后期,社会阶级结构出现了“贵”“富”合一到“贵”“富”分离的变化。直接促成这一变化的历史因素是 A. 工商业的发展受到抑制 B. 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C. 工商食官制度走向衰落 D. 贵贱等级界限已被打破 【答案】C 【解析】
春秋后期是社会阶级结构大变革时期,手工业的发展使工商食官制度走向衰落,从而使贵”“富”分离,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此时的工商业得到了发展,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春秋后期还没有重农抑商政策,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春秋后期仍然存在,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9.“庖丁解牛,技进乎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精雕细琢”;“十年磨一剑”……上述成语词组能够集中展现 A. 中国语言文化的精炼之美 B. 精耕细作的农业文明精神 C. 古代中国的工匠精神 D. 儒家格物致知的精神追求 【答案】C 【解析】
“庖丁解牛……差之毫厘……一丝不苟……精雕细琢……十年磨一剑”都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手工业者的精工细作,体现了工匠精神,故C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反映中国语言文化的精炼
部编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