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任泽平: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内外需双轮驱动(上) - 图文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4 11:06:53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任泽平: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内外需双轮驱动(上)

2011-7-20 【文章字体:大 中 小】

摘 要:中国经济发展所创造的显著成就,以及外向型程度的快速上升,在世界上引发了对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及其后果的广泛讨论。本文认为,在需求主体方面中国以内需为主,在动力结构方面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具有双轮驱动的典型特征。立足内需,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积极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是我国双轮驱动模式的重要特点,也是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坚持的基本方向。

关键词: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衡量基准,内外需双轮驱动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年均增长9.9%的发展奇迹。2009年中国出口规模达到12017亿美元,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中国所创造的经济发展成就,以及出口占GDP比重的快速上升,在世界上引发了对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及其后果的争论。

当前关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看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观点在国际上比较流行,认为中国采取出口依赖型模式,通过实行重商主义的战略,维持低汇率,低估能源、土地和劳动力成本,高度依赖出口和投资,在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把产能过剩向全球输出,形成了较严重的内外部失衡,导致世界经济失衡加剧。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要推动世界经济再平衡,必须对中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并敦促人民币尽快升值。另外,也有部分学者认为,中国采取内需为主的增长模式,每一阶段经济增长引擎的切换都是沿着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路径展开的;上个世纪80年代的轻纺,90年代的家电,2000年以来的汽车、地产,每次主导产业升级与经济增长的浪潮都是在居民从“衣食”到“耐用品”、再到“住行”的消费结构升级的带动下实现的。

这些观点往往似是而非。有的失之片面,仅仅强调中国依赖外需或内需的一面;有的流于晦文幽义,缺乏客观公正的事实依据。中国究竟采取什么样的经济增长模式?要认清这一基本问题,必须提供有力的证据。

一、衡量一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基准

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和动力源泉。判断一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一般看两个重要基准:一是看三大需求对一国总需求的贡献;二是看三大需求拉动的国内增加值(GDP)对一国总GDP的贡献。

(一)从三大需求角度衡量外需对总需求的贡献

根据三大需求公式可以衡量外需对总需求的贡献:

总需求=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出口 (1)

1994年是划分中国内外需关系和动力转换的分界点。当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由内需驱动为主向内外需共同驱动

过渡。从外需对总需求增长的贡献来看,1994年和2002年上了两个大台阶。1994年之前外需贡献偏小且很不稳定,绝大多数年份低于20%;1994年之后外需贡献快速上升。2002~2007年的6年间我国外需贡献率年均达到40%,2004~2005年甚至接近50%。从外需占总需求的比重来看,1994年之前基本在10%左右,1994年前后开始接近20%,2002年超过20%,2005~2008年接近30%。1994年汇率改革和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扩大中国经济的外向型程度起到了关键作用。这在中国外贸数据上体现明显。

从需求的角度来看,内需始终是我国的需求主体。2000~2008年年均消费、投资和出口占总需求的比重分别为43%、32%和25%。同时,外需对总需求增长的贡献度较高。2000~2008年,年均消费、投资和出口对总需求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9%、32%和39%。

(二)从国民经济核算角度衡量贸易盈余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GDP)核算公式衡量贸易盈余(净出口)对GDP的贡献份额:

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出口-进口) (2)

从这个角度分析,可以看出贸易盈余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小。2000~2008年,年均贸易盈余占GDP的比重只有4.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10.6%。但是,用这一分析方法来衡量一国经济的外向型程度则存在较大问题。它不能区分“大进大出”和“小进小出”这两种外贸情况,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在公式(2)中由于把用于消费和投资的进口一并从出口中扣除,低估了出口对一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因此这一方法不能作为衡量一国经济增长的外向型程度的基准。

(三)从“拉动的国内增加值”角度衡量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当前国际上普遍用“三大需求拉动的国内增加值”来衡量外需对一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既然经济增长以国内增加值GDP来衡量,那么评价消费、投资和出口对一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应以其拉动的GDP来衡量。根据国民经济核算恒等式“总需求;总供给”、“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出口=国内生产+进口”,三大需求拉动的供给既可能来自国内生产也可能来自进口。由于进口的存在,三大需求既拉动了国内增加值,也拉动了国外增加值,而只有三大需求拉动的国内增加值部分才能算是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同时三大需求在对国内增加值的拉动能力上存在明显差异。

因此,要计算三大需求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需要从三大需求中剔除各自拉动的国外增加值份额(进口)。当前国际上的主流方法是采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其核心思想是把进口进行分解:

国内增加值=(最终消费-用于消费的进口)+(资本形成-用于资本形成的进口)+(出口-用于出口的进口)=消费拉动的国内增加值+投资拉动的国内增加值+出口拉动的国内增加值。 (3)

中国加工贸易出口在出口中占据半壁江山,而加工贸易出口对国内增加值的拉动效应远远小于一般贸易。考虑到这种特殊的情况,相应地将公式(3)中的出口部分进一步分解为加工贸易出口和一般贸易出口,建立反映加工贸易特点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

国内增加值=(最终消费-用于消费的进口)+(资本形成-用于资本形成的进口)+(加工贸易出口-用于加工贸易出口的进口)+(非加工贸易出口-用于非加工贸易出口的进口)=消费拉动的国内增加值+投资拉动的国内增加值+加工贸易出口拉动的国内增加值+非加工贸易出口拉动的国内增加值 (4)

根据计算,消费、投资和出口三大需求对中国国内生产的拉动能力差异很大。如果消费、投资、一般贸易出口和加工贸易出口各1元,它们拉动的国内增加值分别约为0.9元、0.9元,0.7元和0.3元,据此测算得到:2000~2008年年均外需(出口)拉动的国内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4.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2.9%。

任泽平: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内外需双轮驱动(上) - 图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31hzf1t8xh6ehs64cpfn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