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任泽平: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内外需双轮驱动(上) - 图文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4 16:00:33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上述的分析方法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是局限于静态的分析。而动态的分析应该考虑外需和内需的互相带动效应。一方面,外需对内需会产生带动效应。出口活动增加了国内的就业、居民收入和企业利润,而居民收入会再进行消费,企业利润也会再转化成投资。这一系列的连锁效应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中没有反映。解决这一问题须要借助凯恩斯乘数模型。另一方面,内需对外需同样会产生带动效应。中国的投资和消费活动带动了进口,从而增加了主要贸易伙伴国家的国民收入和对中国产品的进口,同时中国庞大的、快速发展的内需市场也培育了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从严格的意义上讲,这种内外需的互相带动效应必须予以双向考虑,而不能像有的国外学者那样只考虑出口对国内投资和消费的单向带动效应,以此来夸大中国对外需的依赖。由于内外需的双向带动效应会相互抵消,对最终结果影响不大,本文对此没有进行测算。

(未完待续)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 任泽平

任泽平: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内外需双轮驱动(下)

2011-7-20 【文章字体:大 中 小】

二、从内外需关系看中国经济增长的双轮驱动模式

(一)从贡献份额所反映的动力结构来看,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具有双轮驱动的基本特征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由内需驱动为主向内外需“双轮驱动”过渡;由国际竞争力带来的外需和由居民消费升级带来的内需共同构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双轮驱动”的力量,而且两股力量都很强劲。中国完善的基础设施,大量熟练的制造业工人和技术人员,有效的汇率改革和加入世贸组织等政策措施,使得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的产品走向世界,经济的外向型程度快速提高。同时,中国拥有13亿人口的广阔市场,城市化率为46.6%,处在城市化快速推进时期,农民工市民化的愿望迫切,城市居民消费升级加快,经济的内在需求旺盛。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既不是过度依赖外需的小国出口导向型模式,也不是完全以内需为主的大国封闭经济体模式,而是具有混合型特征。

从过去15年的历史来看,内需和外需这两股力量轮番交替,共同驱动中国经济增长。在世界经济高速增长带动我国出口快速增长的时期,我国经济往往表现为外需驱动为主的特征;在外部环境恶化的时期,则表现为内需驱动为主的特征。比如,2002-2007年世界经济高速增长阶段,我国经济表现出明显的外需驱动特征;而1998-1999年的亚洲金融危机阶段,2001年的互联网泡沫破灭阶段,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阶段,我国经济则表现出明显的内需驱动的特征。从三大需求的角度分析(见表2),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外需对总需求的贡献率由1997年的38.5%迅速下滑至1998年的2.8%和1999年的16.5%。2000年稍有恢复后,互联网泡沫破灭又导致外需贡献率下滑至2001年的12.1%。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2002年以后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的景气周期。2002-2007年的6年间,我国外需贡献率年均达到40%。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外需贡献率迅速大幅下滑至2008年的-0.9%和2009年的-83.3%。从三大需求拉动的国内增加值角度分析(见表3、表4),结论基本相同。

正是由于中国经济所具有的“双轮驱动”的动力结构特征,决定了中国宏观调控的空间和余地是比较大的。在外部环境恶化的时期,我们有条件从容应对,而不必自乱阵脚或过度刺激。虽然中国外贸依存度很高,较易受外部冲击,但是中国凭借庞大的内需市场,可以在外需不足的情况下,通过有效启动内需,在若干年内走出低谷。中国既不会出现像严重依赖外需的小国经济体那样,由于外需萎缩而导致深度衰退,也不会像传统意义上的大国封闭经济体那样,可以完全脱离世界经济的波动而独善其身。

任泽平: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内外需双轮驱动(上) - 图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31hzf1t8xh6ehs64cpfn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