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与气候 单元备课
一、课标要求:
● 知道“天气”的含义,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该术语。 ● 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 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读图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 初步学会运用月平均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
●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不同地区降水分布的差异。
● 阅读“世界气候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地区。 ● 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 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
《天气与气候》是七年级地理的基础章节,是学习区域地理知识的基础之一。教材立足于学生的经验和年龄特点,尽可能使教学内容生活化、生动化。教材通过大量与天气、气候有关的图片、课堂活动让学生学习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体现了新课改下的新教育理念。从教学内容上看,本章包括“多变的天气”、“气温和气温的分布”、“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世界的气候”四个部分。
“多变的天气”一节中教材没有直接给出天气的概念,而是联系实际分两步
解释天气。第一步,说明怎样描述天气。第二步,解释天气“多变”的特点:同一时刻,不同地方天气不同;同一地方,不同时刻天气有变化。天气预报是每个人都要关心的问题,人们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获得天气预报。因此,教材也将收看电视天气预报作为重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除关心每天的天气状况外,对空气质量状况也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空气污染指数是评价一个地区环境质量状况的一种方式,空气污染物的来源是多方面的。从加强环境角度考虑,教材把这部分内容安排成活动,就是希望通过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了解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及应采取的措施,从而对于空气质量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
“气温与气温的分布”和“降水与降水的分布”这两节教材的结构和编写思路是一样的。主要讲了气温、降水与生活的关系;气温、降水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三个方面内容。气温、降水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是多方面的。教材通过活动设计,使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或已有知识,思考气温、降水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气温、降水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这部分内容中阅读和绘制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是学习地理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教材将这些要求安排成活动,以培养学生的该项技能。
“世界的气候”中,对于“气候”这一概念,教材处理与第一节对“天气”一致,并通过活动1、2两题的设计,使学生理解并实际运用“气候”这一术语;会描述一个地方的气候;能区别“天气与气候”。世界气候分布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点:其一是借此认识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大;其二是了解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这部分内容,教材编写利用前面学过的知识,对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没有分别作分
析,而是设计相应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材设计活动从四个方面分别举出实例,由学生自己分析,从而体会、感悟“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总之,从感性材料入手,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有关概念的内涵和基本原理,并在学习过程中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技能和能力,这是贯穿本章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三、知识结构: 本章知识结构如下:
四、教学建议: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 〔天气及其影响〕
1、先通过阅读图3.1理解天气,然后通过活动理解“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 2、天气的教学主要应抓住“怎样描述天气”和“天气的特点”,不要求了解严格的天气概念。
〔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在各种媒体的天气预报中,以电视天气预报最引人注意,并且了解电视天气预报也是本部分教学的重点,因此,本框题的教学,建议按下面的顺序进行。 1、电视天气预报(活动1、2、3题)。
2、其他媒体(报纸、互联网)的天气预报(图3.4和活动4题)。 3、归纳天气预报的作用和主要内容。 4、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1、由收看临沂近期天气质量状况导入。
2、通过分组活动,结合地理图册,引导学生分析空气污染的原因、危害,并找出防治大气污染的措施。
3、活动中的问题都是开放式的,可引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学时切忌以某一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而应注意保护每个学生探讨问题的积极性。 第二节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气温与生活〕
1、读图3.10让学生理解日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要求学生用类似的方法学会求一个月或一年的平均气温。
2、活动教材,教学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①学生分组活动总结各资料反映的是气温与生产、生活的哪一方面的关系。 ②结合生活实际,分别就每一方面再补充一例。
③分组讨论在教材给出的几方面外,再思考并举例说明气温与人类活动其他方面的关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