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4.2《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word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厄尔尼诺、拉尼娜的概念
2、了解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围绕“厄尔尼诺现象利与弊”的辨题,运用材料,开展讨论。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强大力量以及应对自然异常变化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谈话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今年冬天,我国南方地区发生了严重的雪灾,科学家们普遍认为,雪灾的形成与“拉尼娜”现象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什么是“拉尼娜”现象呢?经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就能得到答案。 1、沃克环流
正常年份,在赤道附近及其以南海区,太平洋西部温度高、海面高,东部温度低、海面低的状态下形成的。如图所示:
(结合洋流和气压带风带,分析沃克环流的形成原因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完成P41,思考题。)
(承转)我们已经了解了正常年份下,沃克环流的情况,那么,在异常情况下,沃克环流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2.厄尔尼诺现象
(1)定义: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海面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 (2)厄尔尼诺现象的典型特征: ①赤道西太平洋大气低层出现西风; ②南方涛动(南方涛动(SO),指日界线以东的东南太平洋与日界线以西的西太平洋--印度洋之间海
平面气压的反相关关系)指数表现为明显的持续负指数;
③沃克环流异常偏弱;
④赤道太平洋东部副热带地区高空气压高于正常状态;
⑤两半球副热带北部冬季平均急流位置向赤道地区和向东偏移。
(承转)发生厄尔尼诺时,全球气候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思考) (3)厄尔尼诺对环太平洋热带地区气候的影响
①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上升,大气对流活动加强、降雨增多,暴雨频繁,洪涝成灾。 ②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一带,由于海温下降,大气对流活动减弱、降水减少,旱灾严重。 ③太平洋和大西洋地区发生的热带风暴都比常年偏少。
(承转)假如沃克环流不是减弱,而是增强,那又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 (结合图4.10,讲解拉尼娜现象。) 3.拉尼娜现象
(1)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异常降低的现象 (2)拉尼娜现象的典型特征
①赤道中、东太平洋具有低于正常温度的深厚冷水层,海面温度一般平均偏低1—2℃,次表层水温偏低2—4 ℃;
②赤道中、东太平洋斜温层深度比正常浅,深度仅达50~100m; ③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对流性降水受到抑制; ④赤道太平洋大气偏东信风比正常增强;
(3)影响: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的温度差异增大,沃克环流增强,同样会引起气候异常和水旱灾害。 (完成思考题P44) 作业:练习册相应内容 [教学后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