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测定土的含水率的标准方法是(B)法。
A、酒精燃烧法B、烘箱烘干法C、标准击实法D、电石法 2、土体密度的测试方法及具体操作步骤。
环刀法、电动取土法、蜡封法、灌水法、灌砂法 3、通过密度试验可得到的土样相关物理参数为(AB)。 A、湿密度B、干密度 C、土粒密度D、含水量
4、受水的表面张力和土粒分子引力共同作用而在土层中运动的水是(B)。 A.化学结晶水 B.毛细水C.重力水D.结合水
5、以下指标中不属于土的基本物理性质指标的是( B )。 A.土的密度B.土的干密度 C.含水率D.土粒密度 6、土的三相比例指标共有9项,其中属换算指标的是( BC )。 A.含水量B.孔隙比 C.饱和度 D.密度
7、下列方法中可用于测定土界限含水率的方法有(ACB )。 A.碟式仪法B.烘干法C.搓条法 D.联合测定法 8、某一土样,液限、塑限、缩限之间的关系是( B )。
A.液限>缩限>塑限B.液限>塑限>缩限C.缩限>液限>塑限D.塑限>缩限>液限
9、l、比重试验中浮力法适用于粒径大于5mm的试样中,20mm颗粒小于(C)% A、5 B、7.5 C、10 D、10.5 10、、灌砂法试验结果为:量砂密度1.15g/cm3试坑中全部材料质量4428.8g,砂的质量2214.4g,代表性试样含水量5.0%,则试坑材料的干密度为( D )。 A、1.90g/cm3 B、2.00g/cm3 C、2.19g/cm3 D、2.30g/cm3
11、土的粒组划分中,粗粒组与细粒组的粒度筛分分界线为( C )。 A、0.5mm B、0.25mm C、0.075mm D、0.1mm 12、液性指数主要应用于评价(C)。 A、各种土的状态B、砂土的状态 C、粘性土的状态D、粗粒士的状态
13、土的最佳含水量W0和最大干密度ρdmax随击实功的增加(A)。 A、W0↑,ρdmax↑ B、W0↓,dmax↑ C、W0↑,ρdmax↓ D、W0↓,dmax↓ 14、由直剪试验得到的库仑公式是( C)。 A、F=f·N+C B、F=f·N C、τ=c+σtanφ D、T=G·γ 细粒土分类时所依据的主要参数为(ABCD)
A、塑性指数Ip B、液性指数Il C、塑限Wp D、液限Wl 15、环刀法测定土体密度的适用范围是( BD )。
A、砂类土B、粉土和粘土C、砾类土D、有机质细粒土 3、界限含水量包括(AB。
A、液、塑限B、缩限 C、塑性指数D、液性指数
16、关于承载比(CBR)试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CD )。
A、由于按最佳含水量制备试件,所以试件的干密度等于最大干密度。 B、贯入试验前将试样浸泡四昼夜作为设计状态,以模拟试件在使用过程中处于最不利状态。
C、在加荷装置上安装好贯入杆后,先在贯入杆上施加45N荷载使贯入杆端面与试样表面充分接触,
D、试验结果若曲线为凹曲线时,应进行零点修正。
17、液限塑限联合测定法测试土的塑性指数,需要的主要仪器(ABC)。 A、液塑限联合测定仪 B、盛土皿和天平C、烘箱 D、秒表 18、单轴固结仪法可以测定土的(BCD)。 A、压缩系数B、压缩模量C、固结系数 D、单位沉降量E、压缩指数
19、粗集料的公称粒径通常比最大粒径(A )。
A、小一个粒级B、大一个粒级C、相等D、无法确定 19、对于粗集料的针片状颗粒含量检测方法,要根据粗集料的不同用途采用不同的方法,其中有①采用针片状规准仪判定针状或片状颗粒;②采用游标卡尺来判断;③以颗粒的某一方向的尺寸是所属粒级的2.4倍或0.4倍作为判断标准;④注意确定待测颗粒的基准面;⑤检测时首先要对集料进行颗粒分级;⑥以长度和厚度之比大于等于3为判断标准;⑦分别以针片状颗粒占试验材料用量的的百分数表示试验结果;⑧以针片状颗粒的总量占试验材料用量的百分数表示试验结果。根据以上描述,找出完全适用沥青混合料用粗集料的试验内容包括(A )。 A、②④⑥⑧B、②③⑤⑧C、②③⑥⑦D、①③⑤⑦ 20、随着粗骨料最大粒径的增大,骨料的空隙率及总表面积则随之(A)(级配良好)。 A、均减小B、均增大C、基本不变D、前者减小,后者增大 21、水泥混凝土用天然砂的筛分试样是取(B )mm以下试样。 A、4.75 B、9.5 C、2.36 D、10 22、集料公称最大粒径指(B )。
A、集料100%都要求通过的最小标准筛筛孔尺寸
B、集料可能全部通过或允许有少量筛余(筛余量不超过10%)的最小标准筛筛孔尺寸
C、集料有少量筛余(筛余量不超过10%)的最小标准筛筛孔尺寸 D、集料有少量筛余(筛余量不超过15%)的最小标准筛筛孔尺寸 23、集料的真实密度计算中的体积为( A )。 A、石料实体体积B、石料的表观体积 C、石料毛体积D、石料堆积体积
24、沥青混合料用粗集料磨光值试验,要求对称安装两个标准试件,其用途是(AD)。
A、控制磨光程度B、加速磨光效果 C、用予确定磨光值D、修正检测结果
25、用于表层沥青混合料的粗集料应具备(BCD)性质。 A、较小的磨擦系数B、良好的抗冲击性 C、轻小的磨耗值D、较低的压碎值
26、涉及路用集料外观要求的内容是(AC)。 A、形状 B、颗粒粒径
C、表面的棱角性D、级配
27针对水泥混凝土用的粗细集料颗粒划分粒径是( )。 A.5mm B.2.36mm C.4.75mm D.2.5mm
28一混凝土的相对配合比例为1:2:3:0.5,混凝土的实测密度为2400kg/m3, 该混凝土每立方米单位水泥用量为( )kg。
A.340 B.369 C.380 D.无法计算
29一组三根标准水泥混凝土抗折试件进行抗折试验,其极限破坏荷载分别为35.7kN、37.5kN、43.2kN,则最后的试验结果是( )。
A.试验作废B.5.00MPa C.4.90MPa:D.5.20MPa
30、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配制强度比设计要求的强度要高一些,强度提高幅度的多少取决于( )。
A、水灰比的大小B、对坍落度的要求
C、强度保证率和施工水平的高低D、混凝土耐久性的高低 31、随着普通混凝土砂率的增大,混凝土的坍落度将( )。 A、增大B、减小C、先增后减D、先减后增
32、某工程用砼,经试配调整,得到和易性和试配强度均合格后的材料用量:水泥为3.20kg,水为1.85kg,砂为6.30kg,石子12.65kg,实测拌和料成型后体积密度为2450kg/m3。
(1)试计算该试验室配合比;
(2)若现场砂含水5%,石子含水2.5%,试计算施工配合比。
混凝土计算配合比为1:2.13:4.31,水灰比为0.58,在试拌调整时,增加了10%的水泥浆用量。试求:
(1)该混凝土的基准配合比(不能用假定密度法);
(2)若已知以实验室配合比配制的混凝土,每m3需用水泥320kg,求1m3混凝土中其他材料的用量;
(3)如施工工地砂、石含水率分别为5%、1%,试求现场拌制400L混凝土各种材料的实际用量(计算结果精确至lkg)。
33、沥青路面使用性能气候分区是以工程所在地最近(C)年的最热月份最高气温的平均值、极端最低气温、年降雨量平均值为依据进行划分的。 A、10 B、15 C、30 D、50
34、沥青针入度试验三次测试结果均在60~80之间,其结果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容许差值是( C)0.1mm。
A、2 B、3 C、4 D、5 35、( C)是沥青针入度试验时不会用到的仪器。 A、干燥箱B、试验筛C、天平 D、针入度仪 1、表干法测试沥青混合料密度的适用条件是(A)。 A.试件吸水率大于2%B.试件吸水率小于2% C.试件吸水率小于0.5%D.适用于任何沥青混合料
36、热拌沥青混合料的动稳定度主要反映沥青混合料的(A )。 A.高温稳定性B.低温抗裂性C.密水性D.强度
37、在沥青混合料中掺加适量消石灰粉,可以有效提高沥青混合料的(A )。 A.粘附性;B.抗疲劳性:C.低温抗裂性;D.抗车辙形成能力 38、评价沥青混合料耐久性的指标是(A )。
A.饱和度 B.动稳定度C.马氏模数D.稳定度 39、沥青混合料空隙率的大小与(ABC)有关。
A.矿质骨料的级配B.沥青用量C.压实程度D.沥青粘度 40、沥青混合料的(B)是衡量沥青混合料抗剪强度的重要参数。 A.粘结力B.内摩擦角 C.矿料比表面D.沥青用量 41、车辙试验试件尺寸可以为(AD )。 A.300mm x 300mm x 50mm B.300mm x 150mm x 50mm C.300mm x 300mm x 40mm D.300mm x 300mm x 100mm
42、测定软化点在80℃以上的沥青往烧杯注入( B )。 A、蒸馏水B、甘油 C、煤油D、水
43、沥青延度试验过程中,有时要在水槽中加入食盐或酒精,其直接的目的是为了( A)。
A、调整沥青的密度B、调整水的密度
C、强化沥青和水之间的接触条件D、改善试验环境条件 44、沥青的延度试验条件有( D )
A、拉伸速度B、试验温度C、试件大小D、拉断时间
45、沥青旋转薄膜加热试验后的沥青性质试验应在( A)内完成。 A、72h B、90h C、63h D、1d
46、为保证沥青路用品质,沥青中的含蜡量越低越好。T 47、沥青针入度指数PI描述沥青的(A)。 A、温度敏感性 B、粘度 C、密度D、变形能力
48、随着沥青针入度的增加,沥青的(ABC)。
A、粘稠性降低B、标号提高C、夏季高温稳定性变差D、粘附性得到改善 49、做乳化沥青筛上剩余量的试验时,所用滤筛的孔径是(B )mm。 A、1 B、1.1 8 C、1.2 D、1.25 50、以下关于沥青的说法,错误的是(B)。 A、沥青的标号越大,则其针入度值越大 B、沥青的针入度值越大,则其粘性越大 C、沥青的延度越大,则其塑性越大
D、沥青的软化点越低,则其温度稳定性越差 51、沥青路面剩余空隙率的大小与(BD)有关。 A、最大理论密度计算方法 B、毛体积密度测试方法 C、施工条件D、施工温度
52、能够提高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的措施有(CD)。 A、适当增加沥青的用量B、选择标号高一点的沥青 C、将矿料的颗粒整体调整偏向级配范围的下限 D、增加矿粉用量
53、沥青混合料水稳性可以通过( C )试验来评价。
A、马歇尔稳定度B、残留稳定度C、冻融劈裂 D、饱和度
54、当马歇尔试件的吸水率小于2%时,要采用水中重法测定其密度。F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