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教育的心理起源论以美国教育家孟禄为代表,他们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教育的心理起源论者避免了生物起源论的错误所在,提出模仿是教育起源的新观点,有其合理的一面。模仿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可视之为教育的多种途径之一。但孟禄的错误在于他把全部教育都归之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不懂得人的工切活动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同生物起源论的观点一样,教育的心理起源论也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否认了教育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因而这种观点仍然是错误的。
(3)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关于教育起源问题上,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A、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 B、教育起源于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 C、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的实际需要。
2、为什么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规律。(P55)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社会发展和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必然规律。 (1)社会生产、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现代大工业生产的特点决定了生产力的提高已不再取决于劳动时间的延长和劳动数量的增加,而取决于生产过程中科学与技术的应用程度,取决于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是否适合生产过程的需要。
(2)社会政治也需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改造旧社会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在资本主义时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但可以对抗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消灭旧分工以及旧的传统思想意识。在社会主义社会,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提高劳动力素质、改造知识分子世界观的需要。要使全体国民既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又有相应的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就需要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形式去培养。
(3)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也需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马克思、恩格斯还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也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和谐统一发展。要实现这样的发展目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依然是一条重要途径。尤其在当代,国际上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和都市化生活更需要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培养人的全面发展。 1、教育的质的特性表现在哪些方面?(P71)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特质)
2、在教与学构成的一对矛盾中,为什么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P88)
(1)从教育活动产生来看,社会和人类生活的发展或延续的需要是教育活动的前提,而在教与学之矛盾两方面中,教的一面先行地理解和体现着这一需要。
(2)从对教育规律的理解、把握和利用来看,教的一面更有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从主体的结构关系来看,教的主体对学的主体的活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无论是在教育内容的处理上,还是在教育方法的选择、运用上都是如此。 3、为什么说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P71)
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而不是什么动物界的一种普遍的活动;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而不是人作为动物所具的生存活动。
(1)动物对后代的爱护、照顾和抚育的活动是出于一种本能的需要,因此是一种本能的活动,而人类的教育之生发基础不是本能的需要,而是人主体性所意识到的社会需要,尽管人也有自然的生物本能,但是教育活动的产生动力不是个体在自然中生存的需要,而是个体在社会中生存的需要以及社会延续、发展的需要。
(2)由于没有语言也不具备明确的意识,动物不能够将自己的经验积累起来向同类传授,也不能将个体经验类化,变成共享的经验财富。
(3)所谓动物的“教育”,其最好结果不过是小动物适应环境,独立生存并维持生命。而人类的教育却不相同。由于人类的教育活动是建立在人的意识基础上,所以从一开始就不只有适应环境的价值指向。
(4)社会性和意识性也是人的教育活动和动物的“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三、论述题
1、论述教育活动中各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P85)
作为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三者间有着密切而复杂的联系,概括起来说,这种联系集中体现于教育过程中主体和客体间的关系。
(1)教的主体与学的主体间的联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分别作为“教”与“学”的主体共同存在于统一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二者间又联结成复杂的双向互为主客体的关系。
A、教育是由“教”与“学”复合构成的双边交互活动,而不是单纯的“教”。 B、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包括在教育者的“教”的过程中,他不是消极被动、任教育者摆布的木偶,他有自己的意志、情感和需要,具有认识能力和能动精神,对外界环境能够能动地把握。
C、从教育的价值取向来说,我们的教育无疑应该发展人的主动精神,培养社会实践的主体,而不是培养唯唯诺诺、低眉顺眼、被动消极的奴隶。
D、教育实践也证明,随着受教育者发展水平的提高,他的能动性不仅愈益明显地体现在接受教导的学习活动中,而且体现在对“教”的活动的积极参与和能动影响中。 (2)教育活动之主客体间的联系。在教育者是主体的“教”的活动中,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构成复合客体;在受教育者是主体的“学”的活动中,教育者和教育内容构成复合客体。
(3)教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教与学的矛盾是教育过程的主要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对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在教与学构成的一对矛盾中,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1、简述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作用。(P102)
(1)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 (2)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目的。 (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内容的选择。
(4)生产力的发展影响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5)生产力的发展还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科技进步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P110)
(1)科技进步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 (2)现代科技知识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内容。 (3)科技进步改变了教育技术。 3、现代社会的特征。(P95)
(1)现代社会是商品经济的社会。 (2)现代社会是科学化的社会。
(3)现代社会是一个民主化、法制化的社会。 (4)现代社会是革命性社会。
4、简述现代社会对教育系统影响的双向性。96 (1)现代社会的总体特征预制教育的状态和走向; (2)现代教育的发展不断强化或复制着现代社会的特点。 5、为什么不同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不同性质?(P94)
(1)物质资料的消费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保障,故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保障;
(2)生产方式决定着一个社会的面貌,社会的基本制度、阶级构成以及政治、法律、价值规范等都是由生产方式最终决定的;
(3)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从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的转变,当一种生产方式被另一种生产方式所取代的时候,依附于原来生产方式之下的社会制度也必然跟着改变。 三、论述题
1、社会政治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有哪些?(P105)
(1)社会政治经济制约着教育目的。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使受教育者具有什么样的思想品德和政治方向,这是由社会的政治经济所决定的。教育最明确地反映着统治阶级的需要,教育是政治统治的强有力的工具。
(2)社会政治经济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在人类社会中,谁掌握了生产资料,掌握了政权,谁就支配了精神生产资料,掌握着教育的领导权。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对教育领导权的把握主要表现在:
A、通过国家权力机构对教育实行控制或管理。统治阶级总是利用政治力量来颁布教育方针、政策,制定教育目的和制度,规定教育内容、派遣和任免教育行政人员和教师等,并以此来控制教育的领导权。
B、利用经济力量的控制来达到对教育的领导。国家和统治阶级可以用拨款、捐献教育经费等办法,有效地控制教育权。
C、以思想宣传上的优势力量来影响控制教育。统治阶级利用国家的宣传机器,将自己的思想价值观念传播给社会,左右教育工作发展的方向。
(3)社会政治经济影响和制约着受教育权的分配。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所提供的基础性条件的制约,一个社会的受教育机会是有限的,那么谁有受教育权,谁无受教育权,以及受什么样程度的教育,都是由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的。人们在受教育权上的差别实质体现着社会政治地位的差别。
1、简述教育的政治功能。(P128)
(1)通过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和政治人才去实现教育的政治作用。 (2)通过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制造一定的社会舆论为政治服务。 (3)组织学生直接参加社会的政治活动,把学生作为现实的政治力量使用。 (4)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或者加速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 2、简述教育现代化的内容。(P14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