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学网络教育第二阶段练习题及答案,这是其中一个阶段共3个阶段。答案在后面
考试科目:《食品毒理学》第 章至第 章(总分100分) __________学习中心(教学点) 批次: 层次: 专业: 学号: 身份证号: 姓名: 得分:
一 单选题 (共10题 ,总分值10分 ,下列选项中有且仅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
求,请在答题卡上正确填涂。)
1. 免疫应答分为固有性免疫应答和( )。 (1 分) A. 防御性免疫应答
B. 适应性免疫应答
C. 诱导性免疫应答
D. 诱发性免疫应答
2. 能引起妊娠的人或试验动物产生畸胎的外源化学物称为( )。 (1 分) A. 毒物
B. 致畸物
C. 致突变物
D. 致变异物
3. 在危险度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危险因素进行利弊权衡,作出决策并制定标准和措施的过程
称为( )。 (1 分) A. 危险因素分析
B. 危险因素管理
C. 危险度管理
D. 危险度分析
4. 遗传毒理学主要研究( )的作用机制,应用检测系统发现和探究致突变物,提出评价致突
变物对健康危害的方法。 (1 分) A. 突变物
B. 致畸
C. 变异
D. 致突变
5. 棉酚是影响雄性生殖功能的典型外源化学物,已证实棉酚的作用部位是( )。 (1 分) A. 睾丸
B. 附睾
C. 输精管
D. 精囊
6. ( )指化学毒物在特定条件下不引起机体出现损害效应的概率。 (1 分) A. 危险性
B. 危害性
C. 安全性
D. 危险度
第11 页 /共 11页
7. 受到致癌物的作用后是否会出现癌基因活化,抑癌基因失活等一系列致癌过程,在一定程度
上受制于( )。 (1 分) A. DNA修复
B. 基因错配
C. DNA重组
D. DNA突变
8. 化学致癌物或其代谢物与DNA共价结合,引起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结构和数量的改变导致癌
变,称为( )。 (1 分) A. 非遗传毒性致癌物 C. 致畸物
B. 致突变物
D. 遗传毒性致癌物
9. 基因突变是指一个或几个DNA碱基对的改变,亦称( )。 (1 分) A. 点突变
B. 基因错配
C. 诱变
D. 畸变
10. PCR技术是一种对特定的DNA片断在( )进行快速扩增的新方法。 (1 分) A. 细胞
B. 活体
C. 体内
D. 体外
二 多选题 (共10题 ,总分值20分 ,下列选项中至少有2个或2个以上选项符
合题目要求,请在答题卡上正确填涂。)
11. 遗传毒性致癌物包括:( )。 (2 分) A. 直接致癌物
B. 间接致癌物
C. 无机致癌物
D. 多重致癌物
12. 调节精子发生的激素主要有( )。 (2 分) A. 垂体前叶分泌的卵泡刺激素 C. 睾丸间质细胞产生的雄激素
B. 黄体生成激素 D. 睾酮
13. 以下属于外源化学物以DNA为靶的损伤机理的有:( )。 (2 分) A. DNA加合物形成 C. 毒害纺锤体
B. 平面大分子嵌入DNA链 D. 二聚体的形成
14. 研究基因差异表达主要技术有( )等。 (2 分) A. 消减文库筛选 C. mRNA差异显示 E. 基因表达系列分析
15. 雌性生殖系统由( )等组成。 (2 分) A. 卵巢
B. 输卵管
C. 子宫
D. 外生殖器
B. 差异杂交
D. 代表性差异分析 F. 电子消减
16. 危险度评价包括( )等四个部分。 (2 分) A. 危害性认证
B. 剂量-反应关系评价
第11 页 /共 11页
C. 接触评定 D. 危险度特征分析
17. 以下属于染色体畸变类型的有( )。 (2 分) A. 倒位
B. 缺失
C. 重复
D. 易位
18. 根据化学致癌物对细胞成分及引起癌症发生的机制不同可将其分为( )和( )。 (2 分) A. 遗传毒性物质
B. 生理毒性物质
C. 生化毒性物质
D. 非遗传毒性物质
19. 下列属于免疫细胞的有( )。 (2 分) A. B淋巴细胞 (2 分) A. 有阈值效应
B. 高阈值效应
C. 无阈值效应
D. 低阈值效应
B. T淋巴细胞
C. 自然杀伤细胞
D. 单核吞噬细胞
20. 根据待评物质对机体作用的部位、性质和剂量-反应关系类型,可将危害性效应分为:( )。
三 判断题 (共10题 ,总分值10分 正确的填涂“A”,错误的填涂“B”。)
21. 大多数Ⅱ相反应可导致外源化学物的溶性增高,并加速其排泄。 (1 分)( ) 22. 许多化学诱变剂或其活化产物是亲电子物,可与DNA.RNA和蛋白质等大分子亲核物质通过
氢键,形成稳定的复合物,即加合物。 (1 分)( )
23. 在一次或多次接触某种外源化学物后,经一定时间间隔才出现的毒性作用称为迟发性毒作
用。 (1 分)( )
24. PCR技术的基本反应条件需要Mg2+等辅助因子的参与。 (1 分)( )
25. 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2002年根据证据的强度将878中评述的化学物质分为四组,其
中Ⅲ组对人类确是致癌物。 (1 分)( )
26. 对非烃类化合物分子中引入羟基,使脂溶性增高,易于透过生物膜,毒性降低。 (1 分)
( )
27. 从致癌病原看,病毒致癌抗原性最强,化学致癌剂诱发肿瘤次之,自发肿瘤及X射线照射
引起的肿瘤抗原性最弱。 (1 分)( )
28. 整倍性畸变可能出现单倍体、三倍体或四倍体。 (1 分)( )
29. 化学毒物的毒性大小与其引起中毒的危险性大小是同一概念。 (1 分)( ) 30. 裸细胞不属于免疫细胞。 (1 分)( )
第11 页 /共 11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