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阳 大 学
教 案
课程名称: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及方法 编写时间:2018 年 8月 10 日 授课章节 目的要求 重点难点 感官教具操作(1):分红塔、棕色梯、带插座的圆柱体、长棒 要求学生掌握分红塔、棕色梯、带插座的圆柱体、长棒使用的目的、适用年龄; 重点掌握分红塔、棕色梯、带插座的圆柱体、长棒等教具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分红塔、棕色梯、带插座的圆柱体、长棒等教具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教师讲解示范教具:10分钟 1 活动名称:粉红塔 1. 教具构成 如果以阶梯方式横向排列,则又称为粉红梯,它是由十个粉红色木质的立方体所构成,立方体的各边长度从10厘米到1厘米递减,最大的立方体各边的长度为10厘米,体积为1000立方厘米,最小的立方体体积为1立方厘米。投影卡一套。 2. 工作目的 (1)感知并理解大小的概念 (2)感知三维体积的变化 (3)锻炼小肌肉的灵活性及手眼协调 (4)培养专注力与兴趣 (5)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顺序性) 3. 操作方法 (1)引领孩子到教具展示架,首先向孩子介绍:“我们今天的工作是造粉红塔”。要示范给孩子看的就是如何将这十个粉红立方块一次一个拿到适当的位置散放:小块的以五个手指从塔顶抓住,并置于手心;大块的可用手掌拖于塔底。 (2)老师从散放的立方块中找出最大的及最小的,可配合字卡,对幼儿进行“三阶段”教学,让孩子感知“大” 与“小”的概念。 (3)之后做造塔,请幼儿在散放的方块中,找出最大的地给老师造塔,再让孩子在其他的粉红块中找出最大的造塔,重复此动作,直到全部由大到小排完。 (4)与幼儿一起手拉手围住粉红塔,沿着粉红塔两侧由下往上触摸,而且要有缩小由外往内的动作,之后再由上往下,从而感知粉红塔从大到小、从小到大的渐变过程。 (5)拆塔:从上至下把粉红块一个个慢慢的取下散放。 (6)鼓励幼儿尝试自己造塔。 (7)结束工作,从大的粉红快开始,依顺序放回教具展示架。 4. 错误控制 粉红塔的错误控制是,排列的时候方块线的对齐,造塔时每一块与最小块的结合会等于它的下一块。 5. 变化延展 (1)以横的方式由大到小由左到右依序排列。 (2)请找出第四大的方块。 (3)请找出与投影卡同样大小的方块。 第 13 次 第 1 页沈 阳 大 学
教 案(续页)
课程名称 编写时间:20 年 月 日 活动名称:棕色梯 教师讲解示范教具:10分钟 由10块长度都是20厘米,而高度则由10厘米逐渐递减至1厘米的长方体组成。横断面由100平方 厘米到1平方厘米递减。每一个横断面和粉红塔的一个面大小相同。 2. 工作目的 (1)感知并理解粗细的概念。 (2)锻炼小肌肉的灵活性及手眼协调性。 (3)培养专注力与兴趣。 (4)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顺序性)。 3. 操作方法 (1)引导小朋友到教具展示柜前,介绍棕色梯,并准备地毯。 (2)将教具从大到小逐一搬运放到工作毯一角散放,以不挡住幼儿视线为原则,搬运棕色梯时, 细的棕色梯需用右手握住中间;粗的棕色梯用左手托底,右手抓梯上方。 (3)拿取最大块与最小块的棕色梯,对幼儿进行“三阶段”教学,让幼儿了解并感受“粗”与“细” 的概念。 (4)将梯块从粗到细,从左到右依次摆放,注意将所有棕色梯靠紧,中间不留缝隙。 (5)平排后,以左手按住最粗的长块,右手以爬楼梯的方式触摸。 (6)之后再以最细的棕色梯长块下楼梯或上楼梯。 (7)拆梯:把搭好的棕色梯从细到粗拆开,散放在工作毯右上部。 (8)鼓励幼儿尝试搭建棕色梯,给幼儿反复练习的机会。 (9)结束工作,将棕色梯由粗到细依次放回教具展示橱。 4. 错误订正 (1)棕色梯最小一根与另一根结合等于其下一根。 (2)排梯时两边没有突出皆对齐。 5. 变化与延展 (1)与图卡配对。 (2)建直塔。 (3)与粉红塔结合运用。 第 13 次 第 2 页
1. 教具构成 沈 阳 大 学
教 案(续页)
课程名称 编写时间:20 年 月 日 长棒 教师讲解示1. 教具构成 范教具:10又称红棒,是由10根红色的木棒所构成,长度从10厘米到100厘米递增,相邻两根长度相差10分钟 厘米,所有长棒的横截面积相同均为2.5厘米×2.5厘米。 2. 教育目的 (1)透过视觉的辨别,感知并了解长短的概念。 (2)发展手、眼与肌肉的协调性。 (3)为数学教育做准备。 3. 操作方法 (1)引导小朋友到教具柜前,介绍长棒,并准备工作毯。 (2)示范如何取长棒:以两手握住红棒的两端,将教具由短至长一一取到地工作毯上散放。稍长 的长棒,两手要竖握,垂直的将长棒散放在工作毯上。 (3)先拿出最长的红棒和最短的红棒,做对比性的比较,然后并用三段式教学法。 (4)教师将这十支散放的长棒依长度由长到短由上到下依序排列,最短的一支木棒则可以用来作 为错误控制和测量木棒之间的差数。 (5)拆放长棒。 (6)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尝试工作。 (7)结束工作,将长棒由长至短放回教具展示柜。 4. 错误控制 (1)其中一根长棒与最短的长棒结合等于其下一根的长度。 (2)如摆放错误,视觉上有明显的不协调。 5. 变化与延展 (1)排迷宫 (2)十的合成游戏 带插座的圆柱体组 1. 教具构成 带插柱圆柱体共分为4组,其外形类似木枕,每组木枕都具有10个连着小圆柄,俗称带插座的圆教师讲解示范教具:10柱和圆穴所组成,每个圆柱和圆穴的直径和高度,在逻辑推理上和数学概念上,都有固定的等差变化。 分钟 (1)第一组高度都为5.5厘米,直径以0.5厘米等差递减,直至递减到1厘米。 (2)第二组高度和直径都逐渐下降,都从5.5厘米,每隔0.5厘米递减。 (3)第三组直径逐渐增加,高度逐渐下降,最小的直径是0.5厘米,以后的直径每隔0.5厘米逐渐增加,最大高度是5.5厘米,以后每隔0.5厘米,逐渐下降。 (4)第四组直径都为2.5厘米,高度从5.5厘米每隔0.5厘米逐渐下降。 第 13 次 第 3 页
沈 阳 大 学
教 案(续页)
课程名称 编写时间:20 年 月 日 2. 教育目的 (1)培养孩子对大小、高低、粗细的综合辨别与判断能力。 (2)培养小肌肉的灵活性与手眼协调能力。 (3)培养孩子的注意力与敏锐的观察力。 3. 操作步骤 (1)引导小朋友到教具柜前,介绍带插座的圆柱体组,并准备地毯 (2)取圆柱体第一组放在地毯的中央,取时双手握住圆柱体的两端。 (3)然后一手握住左侧的木枕,再以三指合起来握住小圆柄,提起最大的圆柱体,再握住最小的, 然后摆在一起做比较,可直接问儿童:“这两个分别是什么样的圆柱体?”如果儿童能够直接说出, 可进行下一步教学,如果不能够准确回答问题,可以用三阶段教学法来教会孩子相应的概念。进 行以上步骤后将取出的圆柱体放回。 (4)从最大到最小取出依序排列,然后一手握住木枕,一手平抚圆穴口,抚摸是应无阻碍,表示 已全部取出。 (5)之后以非惯用手的三指,将最大的圆柱体依序至最小的圆柱体倒反拿起,一手的食指描绘圆 柱体的表面周及底面,以及圆穴的深度,然后放入插座中。以小指抚摸最小的圆柱体及圆穴。 (6)鼓励孩子进行工作。 (7)第二、三、四组的指导方式和第一组的相同。 4. 错误控制 穴与嵌进的圆柱体不能吻合。 5. 变化与延展 当孩子对教具本身的示范工作有了新的了解和充分练习之后,老师接下来所需要的就是变化延伸 的部分。 (1)任意两组混合,看谁将圆柱体组正确的放回洞内最多,也可以做三组或四组的混合,找出正确的。 (2)圆柱体的图卡做配对。 (3)将带插座的圆柱体自木枕取出,任意取一带插座圆柱体,请幼儿找出正确凹洞。 几何学立体组 (一)教具的构成 教师讲解示它是由十个基本的几何学立体组所组成,其种类有: 范教具:10(1) 球体 (2) 椭圆体 (3)卵(蛋)形体 这三个都附有基座, 分钟 (4)正方体 (5)长方体 (6) 三角柱 (7)圆柱 (8)三角锥 (9)四角锥 (10)圆锥 另有投影板一套。 (一) 工作目的 (1) 培养孩子的立体感觉。 第 13 次 第 4 页
沈 阳 大 学
教 案(续页)
课程名称 编写时间:20 年 月 日 (2) 发展对立体形状的感官认识,了解其特征。 (3) 为将来的几何学科的学习作准备。 (4) 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及观察力。 (三)操作方法 1. 立体组的认识 (1) 向孩子介绍教具,准备工作毯。 (2) 把“几何立体组”请到工作毯上,在取教具的过程中应一个个分别放在左手手心并以右手扶稳,散放到工作毯上。 (3) 请幼儿观察每个立体,用双手抚摸几何体表面,同时告知孩子其名称,让幼儿对各个几何体有个初步的印象。 (4) 取出三个差异最大的立体,用“三阶段”教学法,让孩子了解并感知这三种立体。 (5) 把立体放在工作毯上,用手轻轻的推一下,看其能否滚动,了解各个立体几何块的性质。 (6) 请幼儿闭起眼睛然后用手感觉其不同。 (7) 再将这三种立体块放入神秘箱或神秘袋中,然后请小朋友感觉它并且形容它,象是平平的、圆圆的、光滑的、尖尖的、直直的。 (8) 其他的立体可根据孩子的接收能力,在适当的时间加入教学。 (9) 结束工作,收回教具。 2. 立体组与投影板的配合 (1) 引导幼儿请出立体几何组教具和投影板盒,放至工作毯上。 (2) 向幼儿介绍投影板。 (3) 将投影板散放在工作毯上,请幼儿说出各种图形对应的名称。 (4) 找出和投影板相同的形状,将对应相合的所有立体,叠放在投影板上。 (5) 以立体找投影板 (6) 可用“三阶段教学法”来复习立体组的名称。 (7) 结束工作,收回教具。 (四)错误控制:立体与投影板不吻合。 (五)变化与延展 (1) 带眼罩练习 (2) 记忆练习:“丢失了哪一个?”。把儿童已经认识的立体打乱从左到右放置工作毯上,让儿童观察半分钟,然后闭上眼就或转过头去,教师随意拿走其中的一个或几个立体,让儿童睁开眼睛观察,说出哪个或哪几个立体丢失了。 学生分组操作练习 40分钟 第 13 次 第 5 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