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制和利用“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
他认为,人们对事物和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这就好像刮风天气的前夜月亮周围出现的圆环,其实呢,圆环不过是月亮光的扩大化而已。
据此,桑戴克为这一心理现象起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称:晕轮效应,也称做光环效应。
其实,这些认知和判断常常都是以偏概全的。
在对不太熟悉的人或者有严重情感倾向的人进行评价时,这种效应体现得尤其明显:
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
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
从认知角度讲,晕轮效应的实质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观心理臆测,其错误在于:
第一,它容易抓住事物个别特征,习惯以个别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以点代面。
第二,它把并无内在联系的一些个性或外貌特征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必然会有另一种特征。
第三,它说好就全部肯定,说坏就全部否定,这是一种受主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倾向。
心理学家戴恩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
先让被测试者看一些人的照片,这些人形色、着装各不相同。然后让这些被测试者从特定的方面来评定这些人。
结果表明,被测试者赋予了那些有魅力的人更多的、理想的人格特征,比方说:和蔼、沉着、好交际等。
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往往在悄悄地影响着我们对别人的认知和评价。
比如有的老年人对青年人的个别缺点、衣着打扮或生活习惯看不顺眼,就认为他们一定没出息;
有的青年人由于倾慕朋友的某一可爱之处,就会把她或他看得处处可爱,真所谓“一俊遮百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