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专题
“皖南八校”2020届高三第二次(12月)联考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白居易
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 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 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 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碎一陶然。
[注]此诗作于开成二年(837),作者和刘禹锡(字梦得)同在洛阳,刘任太子宾客分司,白任太子少傅,都是闲职。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自己与好友相遇时只求倾其所有、开怀畅饮的豪气,读来让人感慨万千。 B.领联“共”字写两位老友争相解囊却囊中羞涩的窘况,暗示二人同病相怜的处境。 C.颈联具体描写“闲饮”的细节和过程,浅酌低吟比倾听悦耳的音乐更让人心旷神怡。 D.尾联点明二人“闲饮”意犹未尽,相约下次再痛饮,在醉乡中求得闲适欢愉的情趣。 15.请从诗题入手,结合全诗,分析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毛坦厂中学12月月考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是说,诗人进入中年以后即开始厌倦尘俗,晚年就归隐于终南山边。 B.颔联是说,诗人经常独自游山赏景。“每”即“常常”,“胜事”指山中美景。
C.诗的最后两句说,诗人偶然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与之谈笑言欢,竟不舍得让老人回家。 D.这首诗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而重在表现诗人隐居山间时的心境。语言虽平白如话,却极具功力,诗味、理趣二者兼备。
15.这首诗的颈联“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深为后代诗家所赞赏。请结合诗意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分)
14.[解析]“竟不舍得让老人回家”错,七、八句是说诗人在山中偶遇林叟,与之谈笑,自己忘了归期。故选C.
15.[答案]诗人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似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飘游。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既写出了隐居山林所见景色的安逸与美好,更突出了诗人闲适的心境,表达了诗人以山水为乐,从容淡泊的情感。(结合诗句合理解说3分,分析表达出的心情3分)
怀远一中蒙城一中淮南一中颍上一中涡阳一中12月联考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 ~ 15题。
黄头郎① 李贺
黄头郎,捞拢去不归。南浦芙蓉影,愁红独自垂。 水弄湘娥佩,竹啼山露月。玉瑟调青门,石云湿黄葛。
沙上靡芜花,秋风已先发。好持扫罗荐,香出鸳鸯热。
【注】①黄头郎:押运管理船运的下级官吏。②捞拢:摇船荡桨。③南浦:南面的水边。古人送别之地的 习称。④湘娥:湘妃。即舜帝二妃娥皇与女英。佩(
):系在腰间的
⑥
④
⑤
②
③
玉饰。⑤青门:曲调名。一说是长安城 东南的城门。⑥罗荐:用丝罗做的垫褥。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开头两句中,“捞拢”一词暗含了造成夫妻分离、家人不能团聚的原因,“去不归”表面上是叙述,其中 却包含着妻子的幽怨之情。
B. “南浦”两句,写送别丈夫的水边,一支荷花,影影绰绰,那红色显得那样的哀愁,独自低垂着头。这里 是写荷花,但更是写人。
C. 暮云升起,沾湿葛藤,秋风中,沙上靡芜花开,少妇想到要把罗荐打扫好,在鸳鸯炉上点燃香料,让丈夫 一到家就感受温暖芳香。
D. 全诗由“思念”和“盼归”两部分组成,前后呼应,语言悲壮慷慨,境界哀怨婉转,反映了唐代社会生活 中的思妇怀人这一主题。
15. 诗中“水弄湘娥佩,竹啼山露月”两句历来为人称道,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简析这两句
诗的妙处。(6分)
皖江名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三12月联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霰 杨万里
雪花遣霰作前锋,势破张皇欲暗空。 筛瓦巧寻疏处漏,跳阶误到暖边融。 寒声带雨山难白,冷气侵人火失红。 方讶一冬暄较甚,今宵敢叹卧如弓。
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将霰说成雪花的前锋,描绘出霰降临时气势汹汹、天空昏暗的情景。 B.颔联将霰人格化,描写霰穿过瓦隙、跳上台阶,活灵活现,充满动态感. C.颈联从听觉、触觉等方面进行描写,表现出下霰时独特声响与逼人寒气。 D.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描写霰这种独特天气现象寄寓了悲天悯人的情怀。 18.尾联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17.D
18.对比、衬托。诗人正惊讶这个冬天较常年温暖很多,谁知降霰之后,今晚就冷得蜷缩如弓;尾联通过降霰前后天气冷暖的对比,并借助人的感受从侧面衬托霰之大之寒。 【解析】
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
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D项,“寄寓了悲天悯人的情怀”在诗歌中缺乏依据。诗中,诗人抓住了霰降临时的天气特点进行描写,感叹霰之大,天之寒。并无悲天悯人的情感。 故选D。
18.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手法的能力。答题时,先要指明手法,然后释句,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诗的尾联“方讶一冬暄较甚,今宵敢叹卧如弓”中,讶,是惊讶;暄,温暖;叹,是感叹。前一句正在惊讶整个冬天较常年温暖,后一句就说今晚降下了霰。而且用“卧如弓”表达天气的寒冷。运用了对比手法,形象地表达了降霰后天气的寒冷。同时,写人的感受“卧如弓”,从侧面衬托了霰之大天之寒。 【点睛】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题,要遵循以下答题步骤:①明确说出运用的手法是什么?(托物言志、用典、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借古讽今、抑扬、想象、联想、渲染、象征等);②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依据(找到能体现该手法的关键诗句,并进行描述性说明);③分析运用的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
育才学校第三次月考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崇义里滞雨
李贺
落漠谁家子?来感长安秋。 壮年抱羁恨,梦泣生白头。 瘦马秣败草,雨沫飘寒沟。 南宫①古帘暗,湿景传签筹②。 家山远千里,云脚天东头。 忧眠枕剑匣,客帐梦封侯。
(注)①南宫:尚书省,诗中指尚书省中主管官员选投的吏部。②签筹:古代报时用的竹筹。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诗歌首联以“谁家子”引出,仿佛是自问之语,实则包含着诗人极度的忧愤。 B. 第二联可以看出诗人虽处于人生壮年,但由于长期漂泊,思乡之愁已使自己头发花白。 C.
“雨沫飘寒沟”着眼于近景,运用了渲染衬托的表现手法,用凄风苦雨来烘托诗人的辛酸
不幸。
D. “南宫古帘暗”摹画的是远景,写南宫在烟雨迷蒙中的昏暗景象,意境幽静冷寂。 15.该诗最后两句有何含意?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14. B
15. ①诗人客居他乡,心中满怀忧愤,枕着剑匣入眠,在梦中驰骋沙场,实现了封侯之愿。②寄托着诗人投笔从戎、立功封侯的渴望和对远离家乡、遭遇人生坎坷的忧愤。
安庆市怀宁中学第二次月考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4~15题。
观书 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直下”“三千”两词,写出了书的吸引力之大和读书速度之快,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如饥似渴的读书情状。
B.颈联对仗工整,说理形象,“活水源流随处满”一句化用了朱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诗句。
C.尾联以“金鞍玉勒寻芳客”为衬托,突出诗人的书斋生活之美好,表达了勤于读书、高雅不俗的人生志趣。
D.这首诗写诗人春日一次具体的观书经历,形象地说明开卷有益之理,抒发了对读书生活的喜爱之情。
15. 诗人认为读书有哪些乐趣?请简要概括。(6分)
14. D(“一次具体的”分析错误,且不一定是“春日”,这首诗写诗人自我亲身体会,抒发喜爱读书之情,盛赞读书的作用,并非观书经历。)
15. ①读书可使人如与故友朝夕相随,忧乐与共,得到慰藉陪伴;②读书可使人沉醉书中,涤荡心胸,感觉清明纯净;③读书可使人增长新知,充实满足;④读书可使人享受书斋生活的美好与高雅,自得其乐。
定远县民族中学期中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沁园春·更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
辛弃疾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藏;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闲,
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
问,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蒙蒙?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老合投闲”三句,语言诙谐,略带自嘲:如今人老,当过闲散生活,老天却让我来检校“长松大军”。
B. 在上阕写山之“形”的基础上,下阕写山之“神”,以古代人事传山水之神的这种写意笔法,别具一格。
C. 本词开篇即气势不凡。连续使用了“叠嶂”“万马”“众山”多个意象,动景与静景相结合,先声夺人。
D. “新堤路”句以问作结,表达词人期待偃湖早日落成的心理,希望在此山间,更添烟水潆潆的新景致。
15.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14. C
15. (1)对山水美景赞美喜爱(2)“老合投闲”自嘲,隐含报国无门的苦闷无奈(3)期待偃湖早日筑成
育才学校第二次月考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和谈校书秋夜感怀,呈朝中亲友①
白居易
遥夜凉风楚客悲,清砧繁漏月高时。 秋霜似鬓年空长,春草如袍位尚卑。 词赋擅名来已久,烟霄④得路去何迟。 汉庭卿相皆知己,不荐扬雄欲荐谁?
[注]①此诗是诗人被贬为江州司马时所作。谈校书应为诗人在朝为官时的同事、朋友。②楚客,指贾谊。③袍,官袍。④烟霄:喻显赫地位。⑤扬雄,擅长词赋写作,曾被大司马王音推荐。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⑤③
②
A. 第一句中的“遥夜”和“凉风”照应了标题中的“秋夜”,点出了诗人所处的环境。 B. 第二句通过对捣衣声和计时刻漏声的描绘,以动衬静,营造出月夜清幽的氛围。 C. 第五句中的“擅名”,指有名声。这句说诗人在词赋方面享有好声名已很长时间了。 D. 第六句中的“去何迟”与上句中的“来已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诗人的心绪。 15.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14.B
15.(1)诗人借贾谊流落楚地的经历,暗寓了自己被贬客居他乡的悲愁。(2)鬓发像秋天的白霜,官袍还是卑微的青色,诗人运用比喻,抒发年长官微的慨叹。(3)诗人借“荐扬雄”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文才卓绝却无伯乐引荐的苦闷之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