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族是不屑与他们并列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赶不上他们。难道不值得奇怪吗? (二) 1.B
【解析】B项,疾:奋力,用力,努力。 2.D
【解析】D项,“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A项,代词,他们;副词,表推测,大概。B项,介词,用;连词,表目的,来,用来。C项,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3.B
【解析】A项,意思是“尊重老师就不会计较他们的贵贱、贫富了”,不能从反面说明重学。C项,意思是“因此,自动前往教人的老师不能教化他人,召唤老师来教的人不可能受到教化;自卑的老师不会被人听信,轻视老师的人不会听从教诲”,不能从反面说明重学。D项,意思是“大凡师徒相得是很不容易实现的”,也不能从反面说明重学。 4.C
【解析】C项,文章用“拯溺而硾之以石”的比喻,是为了证明“弗能兑而反说”,即“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却硬要说教”。“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是“弗能兑而反说”所造成的结果。 5.(1)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贤士名人的,未曾有过。
(2)想使自己名声显赫、自身平安,这就如同怀惴腐臭的东西却希望芳香,进入水中却厌恶沾湿一样。 【参考译文】
从师学习的人,如果他的老师通达并且又有才能,我不信他成不了圣人。只要有圣人在,天下就会被治理得好。圣人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受到尊重,圣人在那个地方,那个地方就受到尊重, 因此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尊重老师就不会计较他们的贵贱、贫富了。像这样,(这个从师学习的人)名号就显达了,德行就彰明了。
所以,老师施行教诲的时候,也不计较学生的轻重、尊卑、贫富,而看重他们是否能接受理义。他们倘若能够接受理义,对他们的教诲就会无不合宜。所追求的完全都能得到,所希望的完全都能实现,这种情况在得到圣人之后才会发生。圣人是在努力学习中产生的。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贤士名人的,未曾有过。
努力学习关键在于尊重老师。老师受到尊重,他的话就会被人信从,他的道义就会被人称述而彰明了。因此,(别人不尊重他,没有请他而)自动前往教人的老师不能教化他人,(不尊重老师,随随便便)召唤老师来教的人不可能受到教化;自卑的老师不会被人听信,轻视老师的人不会听从教诲。老师如果采用不可能教化他人、不会被人听信的方法去勉强教育人,尽管想使自己的道义得以施行,使自身得以尊贵,不
也差得太远了吗?从师学习的人采取不愿受教化、不听从教诲的态度,自己随意行事,想使自己名声显赫、自身平安,这就如同怀揣腐臭的东西却希望芳香,进入水中却厌恶沾湿一样。
凡是进行说教,应使对方心悦诚服,而不是生硬地说教。当今世上的说教者,大多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反倒生硬地进行说教。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却硬要说教,这就像拯救落水的人反倒用石头绑在那人身上让他沉下去,这就像救治病人反倒给他喝毒药一样。
(这样)使世道越来越乱、不肖的君主越发昏惑的情形,从此就出现了。所以当老师的首先要做的事情,就在于明辨事理,推行道义。事理明辨了,道义确立了,那么老师的地位就尊贵了,王公大人们就不敢怠慢他们了,上到至高无上的天子,这样的老师去朝见也不会感到心惭。大凡师徒相得是很不容易实现的。如果丢掉事理放弃道义而去追求不一定能得到的东西,却想要别人尊敬他,不也太难了吗?所以老师一定要明辨事理,推行道义,然后才能受到尊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