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依据。 ③朱熹的学术思想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 特点:①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
②儒学从佛道中汲取有益内容,使之更理论化、思辨化; ③更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2)陆王新学——主观唯心主义
代表:南宋的陆九渊,明朝的王阳明(心学的集大成者)。
主张:①核心思想:心是宇宙万物本原,“心即理也”“心外无物”。
②认识论:反省内心可得到天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3)宋明理学的影响
①作为当时儒学主流,对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产生深远影响。 ②重视主观意志力量,讲求自我克制,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积极作用。 ③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5、明清之际:儒学思想的变化---民主进步思想的产生 (1)背景:
①经济因素:统治者极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②阶级基础:工商市民阶层伍扩大,他们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③思想因素:宋明理学日益僵化,八股取士禁锢人们思想,三纲五常扼杀人性,人们要求挣脱思想束缚,追求个性的自由发展。
④政治因素:统治者加强义中央集权,专制统治走向极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明清之际出现思想批判是适应时代潮流的。 (2)李贽的离经叛道 时代背景:
①社会原因:明朝统治后期,统治黑暗,吏治腐败,封建社会内部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②个人原因:李贽任职期间,目睹官吏和道学家的虚伪无能,不愿与之同流合污,形成“离经叛道”性格 思想观点:
①反对以孔子是非为标准;②批判道学家虚假说教(反权威反正统);③反对“存天理,灭人欲”; ④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首先他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现象,追求平等、个性。赞扬改革;人人平等,尊重生命;肯定农民起义;批判重农抑商,主张理财,符合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倡导功利主义:认为人人都有趋利之心,人类的任何举动都有其谋利和计功的目的(包括物质、权利的占有以及社会地位等方面的满足),仁义道德不过是道学家的假面具。 ⑤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童心者,真心也”,“童心者,心之初也”,“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意思是:童心即本然之心,像儿童那样天真纯朴,人人都有;童心就是人在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扰、侵蚀时,而保持的一颗毫无造作、纯朴天真的本心。)李贽以童心论为基础,尊重人的自然本性,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评价:
①李贽是我国反专制思想的先驱,他将矛头直指纲常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具有鲜明的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带有民主色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
②李贽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也成为后世之楷模,五四时期进步的思想家把他当作反孔的先驱。
(3)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时代背景:
①政治: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封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
5
②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③思想:自然科学有了一定发展 ④个人经历:参加了抗清斗争,后隐居著书立说(《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明夷”本为《周易》卦名。“明”指太阳,“夷”是损伤,“待访”指对太阳重新升起的企盼。暗指贤人处于黑暗的时代,有智慧的人处在患难地位,等待后代明君来采访采纳。《明儒学案》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学术思想史专著。) 思想观点:
①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②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认为天下之人应该是国家的主人,衡量治理天下成功的标准应当看广大百姓快乐与否。(“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③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即论者谓有治人而无法治,吾以谓有法治而后有人治。”)
④批判旧儒学“君为臣纲”的思想,认为君臣之间应该是协力合作关系。(“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⑤主张限制君权,把学校作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 ⑥经济思想: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率先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本质是明末传统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变化的具体反映。) 影响:
①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近代反专制斗争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②冲击儒家的正统地位。(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其作为文化主导的地位,对未来社会的希望寄托于对远古时代开明君主理想化的追求中,保留着传统的印记。) (4)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经历:
早年投身反对宦官专权的政治活动,后屡次落第而绝意科考;明亡后参加抗清斗争;失败后游历各地,实地考查,广泛交友论学。代表作品:《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主要观点:
①政治上:第一,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的主张(“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认为“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分权思想)。
②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鼓励人民关心国家大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亡国指某姓王朝的灭亡;亡天下指人类社会的正常秩序严重破坏,以致民不聊生天下大乱。(“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梁启超把其归结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实际上,顾炎武“亡天下”之“天下”不是指当前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而是指儒家倡导的纲常伦理的沦亡,其核心思想与根本宗旨是捍卫纲常伦理。顾炎武所谓“保天下”者,实为保卫儒家纲常伦理,使之免于沦丧。今人多将“天下”类比于“祖国”其实歪曲了原意。) ③重视人心风俗的社会作用。(“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是故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 ④思想主要特色:经世致用。
批判宋明理学,力倡务实作风;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
6
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博学于文,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天下国家,皆学问之事也。”“王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顾炎武:“理学之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可见,顾炎武主张取孔孟之道,舍宋明理学,因为孔孟之道才是儒学之根本。)
(注:“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反对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讲求功利、求实、务实的思想特点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⑤学术上,注重实学,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
《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述了山川形势、物产风俗、民生利弊,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影响:
①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力量。 (5)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经历:
世称“船山先生”;留心时务,志在经世;明亡后参加抗清;失败后潜心研究学问,探索治乱根源,从事教学著述活动(代表作:《读通鉴论》、《周易外传》、《读通鉴论》、《宋论》等(后人汇编为《船山遗书》)。 思想观点: 唯物思想:
①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认为“气”是物质实体,是宇宙本原,“理”是客观规律,提出“气者,理所依也”)。 ②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
③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④(大象)在行知关系上,强调行是知的基础,“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⑤(大象)针对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他强调“人欲”的存在是合乎“天理”的,提出“求天理于人欲之中”,把二者统一起来,满足人合理的欲望。 政治思想:(仅见人民版):①主旨是“循天下之公”,深刻揭露了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作法(从三个方面抨击“孤秦”“陋宋”帝王横征暴敛是民生疾苦的根源;帝王独尊是君臣之道丧失的根源;法制之弊是政治腐败的根源)。②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社会不断发展,后代必然胜过前代(“天地之化日新”)。因此,他反对复古,主张社会应随着时代的前进而有所改革(“趋时更新”)。(人民:王夫之的政治思想和历史观,以厚重的哲学思想作为基础。) 经济思想:重视工商业者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掌握国家命脉)”。 影响: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我国古代朴素唯物思想的一个总结,其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重点突破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动荡,为什么却出现了文化繁荣的局面?
(1)这一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大变革,奴隶制度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这种社会变革使得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变革发表主张,纷纷著书立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7
(2)当时列国纷争,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不仅有利于“百家争鸣”的发展,而且也使得当时不可能有统一的政治力量去钳制思想,思想的空前活跃,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3)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动荡,各国统治者为了在争霸中获胜,纷纷重用有才学之人,一大批有识之士被网罗在诸侯门下,他们为各国的争霸斗争和社会改革出谋划策,这客观上有利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4)大国争霸,社会动荡,也使民族融合加快,由于战争,导致了民族大迁徙,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联系加强了,各族之间的地域界线逐渐被打破,有利于各民族交流,丰富了华夏文化,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2、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史论共享) (1)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2)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3、诸子百家思想的时代借鉴意义: ⑴孟子提出“民贵君轻”,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借鉴。 ⑵庄子的天命观对我们今天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借鉴。
⑶荀子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与韩非子的主张“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历史永远不会倒退”对今天“与时俱进”的借鉴。
⑷韩非子重视法治的思想对我们今天倡导“依法治国”的借鉴。 4、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 (1) 儒家推崇“人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是一种民本思想。 (2)法家主张“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
总之,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实际上是把三者加以融合互补,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法家思想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
5、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启示)和世界影响 现代价值:
(1)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 (2)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
(3)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现今的政治建设;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4)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等等。 世界影响:
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对中国“软实力”的增强和树立 良好的大国形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6、对儒家思想的评价 (1)积极作用:
①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主要部分,是中华文明宝贵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仁”、“德政”主张对巩固和延续封建统治、保持国家统一和稳定,起了重要作用; ③仁政爱民和任用贤才的主张、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合理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等,在
现代企业管理和教育中仍有很大价值;
④今天我们倡导的“以德治国”、“公民道德教育”,都与儒家思想有关。 A.消极作用:
主要学说都是站在维护旧的统治秩序立场上的,作为封建统治思想,对钳制人民思想,阻碍科学的发展等,产生了很大的消极作用。 7、孔子、孟子、荀子思想及评价
①孔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