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总复习 第 9 页 共 16 页
简单反射式复杂反射的基础。人体通过各种简单或复杂的反射来调节自身的生命活动,从而能够对体内外的刺激迅速做出适当的反应。
65 外分泌腺的分泌物经导管输送,如唾液腺、汗腺;内分泌腺的分泌物经血液循环输送,如性腺。
66内分泌腺分泌激素。人体的内分泌线构成了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垂体分泌生长激素等,以调节人的生长发育;甲状
腺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以促进生物的生长发育、促进新陈代谢和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67胸腺分泌胸腺激素;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等;
68 胰岛位于胰腺中,分泌胰岛素等;卵巢分泌雌性激素等;睾丸分泌雄性激素等。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易患侏儒
症
69成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多易患肢端肥大症,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多易患巨人症。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易患呆
小症
70,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易患甲亢。缺少胰岛素易患糖尿病
71。胰岛素的主要功能是调节糖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等。在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下,激素通过血液循环也参与调
节人体的生命活动。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也受到激素调节的影响。
72. 酸雨的pH值小于5.6 。酸雨可以使土壤中的养分发生化学变化,从而不能被植
物吸收利用;使河流和湖泊酸化,使鱼虾等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严重时造成死亡;酸化的水源威胁人们的健康,影响饮用;直接危害植物的芽和叶,严重时使成片的植物死亡。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是通过净化装置,减少煤、石油等燃料中污染物的排放,并做好回收和利用这些污染物的工作。控制废电池危害的根本措施是禁止生产和销售危害性的的电池,特别是含汞或镉的电池,大力开发无公害的环保型电池。
八年级生物上册
1. 目前已知的大约150万种动物可分为体内有脊柱的脊椎动物和体内无脊柱的无
脊椎动物。
2. 鱼能够在水中生活的两个特点是靠游泳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在水中呼吸。外形是梭形、鱼鳞、体表黏液可以减
少阻力;侧线可以感知水流、测定方向;鱼鳔可以使鱼停留在不同水层。鱼游泳时前进的动力是靠躯干部和尾鳍左右摆动拍击水流产生。尾鳍是前进的动力,控制前进的方向;胸鳍保持平衡,转换方向;背鳍保持平衡,防止侧翻;腹鳍保持平衡,防止左右摇摆;臀鳍保持平衡,垂直平衡。鱼的口和鳃盖后缘不同时张或合是为了鱼鳃和水进行充分的气体交换,鳃丝为红色,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多而细,便于完成气体交换。鱼离开水后鳃丝粘在一起,鳃片彼此覆盖,与空气接触面积减小,空气干燥,鱼就会窒息而亡。鱼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3. 腔肠动物有口无肛门,有消化腔,如海葵、海蜇、珊瑚虫;软体动物
身体柔软,靠贝壳来保护身体,如乌贼、章鱼、蜗牛、贝类。甲壳动物有质地较硬的甲,如虾类、蟹类。水域环境遭到破坏的原因是工厂和生活污染物的排放,农田中农药和化肥随雨水冲进水体。
4. 陆生环境温差大,湿度小,浮力小,环境复杂,氧为气态氧。陆地生
活的动物对温差大生活的适应:有保温结构、产热结构和散热结构,
行为方式不同;对湿度小生活的适应: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对浮力小生活的适应:有支撑身体器官的结构、有运动的器官;对氧为气态氧生活的适应:身体内部有各种呼吸器官;对复杂环境的适应: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
5. 蚯蚓生活在阴暗、潮湿、疏松、富含腐殖质的温度变化不大的土壤深层,通过肌肉和刚毛的配合使身体蠕动,昼
伏夜出,以植物的枯叶、朽根和其他有机物为食。蚯蚓是环节动物,是分解者,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身体分节使蚯蚓身体运动灵活。蚯蚓的生殖器官是环带,头端靠近环带,生殖方式是体内受精,卵生。体壁有黏液,密布毛细血管,腹面是刚毛支撑。呼吸时空气中的氧气先溶解在体表黏液里,然后渗进体壁,再进入体壁的
9
初中生物总复习 第 10 页 共 16 页
毛细血管。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蚯蚓不能保持恒定的体温,在粗糙面运动更快速。 6. 兔是哺乳动物,形态结构特点有胎生、哺乳;体表被毛、保温;体温恒定;感觉器官发达;运动方式为跳跃。兔
体温恒定的原因为皮毛保温,消化系统发达使得获得有机物的能力提高,呼吸系统提高气体交换能力,循环系统提高血液运输氧的能力,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使兔的代谢能力加强或减弱并控制散热过程。兔用肺呼吸,心脏四腔,血液循环为体循环和肺循环。哺乳类和鸟类都是恒温动物,体温恒定的意义是是动物减少对环境的依赖,使体内的酶稳定的起作用,使代谢正常进行,使后代可以更好的发育生活,利于动物的区域分布。兔的牙齿分化为门齿和臼齿,有发达的盲肠,有发达的大脑和遍布全身的神经。 7. 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体表被毛(保温),心脏四腔,用肺呼吸(体温恒定),体温恒定,有发达的四肢和肌肉(支
撑身体,快速运动),用口捕食,口内有齿,齿有分化(适于摄食,消化),体内有膈,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发达(对外界刺激反应灵敏),胎生哺乳(提高后代成活率)。
8. 对于陆地上生活的动物来说,足够的食物、水分和隐蔽地是基本的环境条件。
9. 飞行使鸟类扩大了活动的范围,利于觅食和繁育后代。鸟类的特征有有喙无齿、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一般骨
中空、内充空气、心脏四腔、用肺呼吸、气囊辅助呼吸、体温恒定、卵生。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有:身体呈流线型(减少空气阻力)、前肢特化为翼(翼是主要的飞行器官,呈扇形)、身体覆盖羽毛(减轻重量、保温、飞行时辅助转换方向及保持平衡)、胸肌发达(收缩舒张使翼扇动,给翼提供上下扇动动力)、胸骨发达,长骨中空(提供坚实附着处,减轻体重)、消化吸收能力强,排泄速度快(提供充分的能量物质,减轻体重)、有肺和气囊,气囊辅助呼吸(供应充分的氧,降低密度,散热)、完整的血液循环,心肌发达(增强血液运输氧的能力)、高而恒定的体温。
10. 昆虫是种类最多的一种动物,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会飞的动物。翅对昆虫的生活和分布的意义是利于昆虫觅食、
避敌,对于寻偶繁殖、寻找栖息地等有重要作用,可以扩大昆虫生活和分布的空间,对生存和繁衍有重要意义。鸟的翼和翅的共同点是有利于飞行的扇面结构、运动由肌肉的收缩舒张引起,产生向上和前进的动力、对身体大小而言它们都有轻、薄、表面积大的特点,扇动空气产生飞行动力;不同点是鸟翼有羽毛、有骨和肌肉作支撑,而翅没有。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运动器官——翅和足都生在胸部,胸部有发达的肌肉,附着在外骨骼上。外骨骼是覆盖在昆虫身体表面的坚韧的外壳,有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昆虫是节肢动物,节肢动物的共同特点是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蝗虫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身体有外骨骼,保护支持体内柔软的器官,防止水分散失;具有足和翅;胸部有发达肌肉;用气管呼吸;感觉器官发达。昆虫的主要特征: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身体覆盖有外骨骼;头部长有一对触角,一对复眼,一个口器。
11. 两栖动物的特点是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12. 动物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它们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都是动物的行为。运动系统由骨骼和肌肉组成。关节既
牢固,又灵活,起支点作用。由五部分构成:关节头、关节囊(坚韧,有弹性,连接牢固)、关节腔(内有滑液,减少摩擦,更灵活)、关节窝、关节软骨(表面光滑,减少摩擦,缓冲震动)。一根骨至少要两块肌肉牵引。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它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推开骨。
13. 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骨骼肌中间较粗的部分叫肌腹,
两端较细的呈乳白色的部分叫肌腱。肌腱可绕过关节连在不同的骨上。肌腹具有收缩舒张功能,收缩时产生运动动力。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发达的运动能力有利于觅食和避敌,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14. 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如取食行为、防
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等。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称为学习行为,学习行为是后天形成的。两种行为不可缺少,在动物的生活中相互配合使动物生存繁衍。动物越低等,学习能力越差。同种动物的学习能力也有差别。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存的基础条件,学习行为使动物适应变化的环境,更好的生存繁衍。
15. 蜜蜂、白蚁、猴、狒狒、象、鹿等都有社会行为。社会行为的特征主要有群居、形成一定组
10
神经(刺激) 骨骼肌收缩 牵引骨绕支点活动 骨的位置变化 运动
初中生物总复习 第 11 页 共 16 页
织、分工明确、分有等级,有首领。分等级的条件是个体大小、力量强弱、健康状况和凶猛程度。社会行为的意义是利于动物的生存繁殖和学习行为的养成。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这种现象叫做通讯。
16. 正是因为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生物与环境才成为统一的整体。
17.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有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在生态系统中各
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植物 动物 这种现象就叫生态平衡。
18. 利用生物做“生产车间”生产人类所需要的某些物质,这
细 菌 就是生物反应器。最理想的生物反应器是“乳房生物反应遗体 粪便、遗体、真 菌 器”。研究和开发生物反应器的优点是生产成本低、效率高、排泄物 设备简单、产品作用效果显著,减少工业污染。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这就是仿生。 19. 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菌二氧化碳、水、无机盐 落。
形态 大小 颜色 细菌菌落 光滑粘稠,粗糙干燥 小 单一 霉菌菌落 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 大 红、褐、绿、黑、黄 20. 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配置培养基、高温灭菌,冷却、接种、放在保持恒定温度的培养箱中培养。高温处
理的目的是杀死细菌或真菌,排除实验以外其他环境的污染。细菌和真菌是生物圈中广泛分布的生物,它们生活的基本条件是营养物质、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21. 细菌有杆状、球状、螺旋状等不同形态。细菌的基本结构是:细胞壁、细胞膜、
细胞质、DNA集中区域、荚膜(保护)、鞭毛(运动)。一个细菌也是一个细胞,它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没有叶绿体,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并把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是分解者,营养方式为异养,腐生,生殖方式为分裂生殖。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细菌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的特性,使它们几乎无处不在。
22. 真菌的特征:有单细胞个体,也有多细胞菌丝构成;有细胞核;无叶绿体,异养;孢子生殖。霉菌正常生长的条
件是温暖、潮湿、有机质丰富。青霉和曲霉的菌体是由许多细胞连接起来的菌丝构成的,青霉的菌丝是扫帚状,曲霉的菌丝是放射状,营养方式都是异养,将外界有机物分解为物质和能量。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没有叶绿体,营养方式为异养。在有氧条件下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条件下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酒精。 23.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与动植物共生。有些细菌和真
菌与动物或植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一旦分开,两者都要受到很大影响,甚至不能生活而死亡,这种现象叫做共生。
地衣: 根瘤: 某些食草动物:
有机物
藻类
水、无机盐
真菌
豆 科 植 物
含氮无机盐 有机物
根瘤菌
牛 等 食 草 动 物
分解纤维素 有机物、场所
细 菌
24.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制作食品、保存食品、防治疾病、保护环境。 25. 发酵现象:
11
初中生物总复习 第 12 页 共 16 页
有机物 (葡萄糖)
无氧 酵母菌
酒精、二氧
化碳
乳酸菌
26. 食物保存:
防止食品腐败所依据的主要原理是把食品内的细菌和真菌杀死或抑制他们的生长和繁殖。
干香菇 蜜饯 咸鱼 腊肉 脱水法 渗透保存法 腌制法 晒制烟熏法 除去水分,抑制细菌真菌的生长繁殖 罐头 牛奶 薯片 香肠 罐藏法 巴氏消毒法 化学药剂保存法 杀死细菌和真菌 冻鸡腿 香肠 有机物 (葡萄糖)
无氧
乳
酸
冷冻法,低温抑制生长繁殖 真空保存法,除去需氧菌的生存条件,抑制生长繁殖 27. 一些真菌可以产生杀死某些致病细菌的物质,这些物质称为抗生素。转基因细菌也可以治疗疾病。
甲烷菌
有机物
无氧
甲烷
有机物
有氧 细菌
二氧化碳、水
在无氧环境中,一些杆菌和甲烷菌通过发酵把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的有机物分解,产生的甲烷可以用于照明、取暖或发电,而废水也得到了净化。
28. 生物分类是研究生物的一种基本方法,主要是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划分为种和属等不同的等级,以弄清不同
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分类的依据是生物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特征,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种。 被子植物的分类依据是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其中花、果实、种子是主要的分类依据。动物的分类除了要比较外部形态结构,往往还要比较动物的内部构造和生理功能。
植物 种子植物 裸子植物 被子植物 双子叶植物
动物 脊椎动物 两栖 动物 爬行 动物 鸟类 哺乳 动物 藻类植物 苔藓植物 蕨类植物 从简单到复杂 单子叶植物腔肠 动物 环节 动物 软体动物 节肢 动物 鱼类 从简单到复杂
29. 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把他们分成不同的等级单位,从大到小依次为:界、门、纲、目、科、属、种。“种”是最
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