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言愁而愁思倍增
——唐·王昌龄《闺怨》赏析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擅长五言古诗和五言、七言绝句,尤其以七言绝句成就最高。明代王世贞论盛唐七绝,认为只有他可以和李白争胜,列为神品。其诗可谓以“言情造极”“含蓄”著称,他的一系列宫闺怨诗突出表现这一特色。这里就介绍一首七绝《闺怨》。
首句反题而起,写闺中少妇“不知愁”。“不知愁”与标题《闺怨》中的“怨”字情感相反,作者反笔入题。然而,少妇的“不知愁”,却又牵动了下文“凝妆”“上翠楼”的赏春活动。第二句紧承首句,选取典型细节和人物行动,写出这位不知愁的少妇,如何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凝妆”登楼远眺的情景。于是,一个初时无忧无虑,欢乐赏春的少妇形象跃然纸上,文字含蓄而又活泼。
闺中少妇果真“不知愁”耶?否也。 第三句是全诗的关键所在,俗称“诗眼”。作者从一个“忽见”引出少妇感情的急转直下,从“忽见”到“忽感”,从“本无愁”到“有愁”,继而顿生悔意,语意直贯而下。少妇何以见“杨柳色”而如此呢?这主要是见“杨柳色”后忽然触发她的联想和心理变化。杨柳春天发青,春天应是闺中欢乐季节,看见“杨柳色”使少妇意识到生活中的孤独寂寞。想到自己的美好年华在孤寂中一年年消逝,而眼前这大好春光却无人与她共赏……这是一层意思。另外,我国古代风俗离别时“折柳”以赠行人,“柳”谐“留”音,富有留恋之意,因此,路边“杨柳色”有会勾起少妇当初送别时的回忆,触动别离之情。
在这一瞬间的联想之后,少妇心中那沉积已久的幽怨、离愁和遗憾便一下子强烈起来,变得一发而不可收。“悔教夫婿觅封侯”便成为自然流淌出的情感。“觅封侯”指从军出征,汉代有“非有军功不得封侯”的规定。一个“悔”字写出少妇的幽怨。诗的第四句紧承第三句,非常紧凑有力。至此,一句反起,二句紧承,三句陡转,四句妙合,构成了起承转合的完整结构。
这位少妇,本是不知愁,打扮得漂漂亮亮,兴趣盎然地上楼观赏春色。不曾想忽见陌头的杨柳青青,使少妇观照自己独处之境,感到“凝妆”无人来爱赏,失却了生命的欢乐,引发了一腔的幽怨和悔恨。诗的妙处恰恰在于极生动、准确而细腻地把握住了少妇的心理变化,但对于其变化的具体原因和过程,却只字未提,任我们去咀嚼、玩味和想象。
本诗最大特色是含蓄、曲折。通篇叙别情而不着“别”字,言离愁而无“愁”字,写法极经济,意韵极深婉,可以说以最少的文字容纳了最多的语意,言有尽而义无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