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堂作业参考答案-第一单元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5 2:01:40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3.能 倚 履 踦

4.庖丁解牛 目无全牛 游刃有余 踌躇满志 5.《庄子·养生主》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 战国 老子 道家 二、

1.作者写解牛时不闻牛惨叫,只能听到悦耳的刀声,暗示了牛在毫无痛苦的情形下被“解”了,说明庖丁的技艺确实出神入化。作者通过对庖丁优美和谐的动作及悦耳的刀声的描写,使读者产生急切了解其绝技如何取得的念头。同时,从结构上看,写这个场面既形象再现了庖丁技艺高超,又为下文申述其所以如此做了自然的铺垫。

2.分析:庖丁技艺高超的原因,从庖丁的话中可以得知。其一,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进乎技矣”)。他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探求“道”——解牛的规律——作为实践的目标。其二,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正因为如此,他由不懂规律(“自解全牛”)过渡到认识规律(“目无全牛”),又飞跃到熟练运用规律(游刃有余)。其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 3.虽然庖丁所好的“道”和文惠君所说的“道”(实质上也是庄周所讲的“道”)所指不一样,但在后者看来,社会如牛体,尽管矛盾复杂,斗争激烈,但总有间隙可寻,只要像庖丁那样,“以无厚入有间”,顺应环境,随浴沉浮,回避矛盾,就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这种消极颓废的处世之道,理所当然为今人所抛弃,其实这不是庖丁经验本身所固有的,而是道家用此来宣扬其人生哲学。今人则从故事本身所反映的客观内容得到有益的启发。从两者的不同也许能得到这样的启示:只有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客观事物,才能掌握科学的规律。

4.阐明保护、蓄养生命之主——精神,揭示养生的方法莫过于顺应自然。 三、 1.(1)精神 接触 (2)击 导入 (3)众 换 (4)骨节 间隙 2.(1)每年,名词作状语 (2)厚度,形容词用作名词 3.(1)依照 于是? (2)正当 方圆 4.略

项羽之死

一、 1.(略) 2.(1)直:当(2)属:随从(3)度:估计(4)固决死:本来必定死(5)快战:痛快地打一仗(6)期:约定(7)辟易:退避(8)愿:希望(9)无以:没有用来……的(10)被:受 3.(1)壁:名词-动词,设营驻守(2)(3)夜:名词-状语,在夜里(4)南:名词-状语,向南(5)东:名词-动词,向东逃亡(6)亡:使动用法,使……灭亡(7)面:名词-动词,看到(8)王:使

动用法,使……为王(9)王:名词-动词,称王(10)东:名词-状语,向东 4.C 5.D

6.纪传体通史,汉武帝,本纪,世家,列传,书,表,本纪,世家,列传,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

1.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乌江自刎、无颜见江东父老、短兵相接

2.惊——起——饮——歌——泣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多愁善感

3.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自负、勇武 4.第一次:项羽——大呼、驰下、斩将。汉军——皆披靡

第二次:项羽——嗔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第三次:项羽——弛,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亡两骑

说明项羽刚才的勇猛杀敌主要是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勇猛、自负 .

5.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所以决定不渡乌江。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知耻重义 三、

1.D 2.B 3.C 4.略

阿房宫赋

一、

1.A.铛 (chēng) B.椽(chuán)C.阿(ē) D.媵(yìng) ...2. (1)统一(动词) 一经( 副词)(2)喜欢(动词) 怜惜(动词)(3)拿(动 词)(动从中取出 (动词)(4)家族(名词) 灭族(动词)

3.①钩心斗角 古: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比喻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②气候 古:天气情况。今:一定地区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气象情况。 ③经营 古:搜集保存。今:筹划、计划和组织 ④可怜 古:可惜 今:值得怜悯。 4.牧之、樊川、李商隐、《樊川文集》 二、

1.铺叙、夸张、渲染。 2.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多。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

3.三篇的共同特点是,都以秦与六国的兴亡为论题,都针对当时朝政有感而发,规劝当朝要引为鉴戒。 三、

1. B(两个“之”一个是代词,一个是助词;两个“而”一个表转折,一个表顺接。 2. B(独夫,指独裁者。) 3.B。

4.C(没有同情。) 5.略

第五单元

六国论

一、

1.A.(B“劲”应读jìng.C“削”应读xuē.D“量”应读liàng。) 2.C.(判应释为“确定”。)

3.C.(A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B为动词活用作名词,C前者为名词活用作动词,后者为名词活用作状语。D为名词活用作动词。) 4.D.(D为判断句。)

5.C.(A古义为灭亡,B古义为智慧力量,D古义为旧例。) 二、

1.①其实 :那实际 ②厥 :他们的 ③暴:显露 ④草芥 :小草 ⑤奉 :送给 ⑥弥:更加 2.B. 3.D

4.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5.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6.比喻论证和引用论证。

7.①秦用武力得到的土地和受贿得到的土地②诸侯打败仗失去的土地和赂秦的土地③诸侯的祖辈父辈创业的艰辛和子孙不珍惜。

8.古人说:“拿土地事奉秦国,就好像抱着柴禾去救火,柴不烧完,火是不会灭的。”这句话说对了。 三、

1.D(应为“假使”。) 2.A.

3.六国皆欲为秦所为 秦得天助而六国未得天助

4.六国其一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中国 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有擅形变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 显露了一种天命论思想

伶官传序

一、

1.B.(A“矢”应读shǐ,C“应”应读为yìng, D“溺”应读为nì。) 2.C.(举应释为“全”。) 3.D.(ABC都表原因,D表凭借。)

4.欧阳修,永叔,六一居士,文学家、史学家,《欧阳文忠公文集》,《新唐书》、《新五代史》。 二、

1.!??《 》:“ 。”

2.B.(A分别为归附,归附,回来。B分别为看,难道,拜访。C分别为能够,能够,可以凭借。D分别为容易,轻易,容易。) 3.A 三、

可以结合课文谈,也可以联系实际。示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至理名言,不仅适用于古时,在今日,仍有不可抹杀的现实意义。当前,我国正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面临着许多重大改革和建设。我们只有把13亿中国人紧团结在一起,齐动员,齐上阵才能把事业办好。这就要求我们13亿人民都来为共同事业,共同理想“忧劳”,艰苦奋斗。但是,如果我们大家只图享乐,不思进取,那么对于党的十六大中,党中央提出的“奔小康”的政策,是无法如期实现的。所以,我们不能满足于现状,要时时刻刻都有“国家

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堂作业参考答案-第一单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32frs7rfvx1od1e2lms547le14lox100whn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