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要知道,与先进发达的国家地区比起来,我们国家还需要努力奋斗!我们必须永无止境地向前!我们不能成为民族败类,我们要发挥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 四、
1.谒:请;诸:之于;病:害。 2.B项名作动,其他名作状 。 3.把医生叫来责问这是什么缘故。
4.原因有二:(1)卖药者以老芋冒充伏苓(或“以假乱真”) (2)买药者的无知(或:子之懵也”)
祭十二郎文
一、
1.C,(“怙”应读hù,“窆”应读biǎn。) 2.C.(A羞通馐,B世通逝,D敛通殓。)
3.C.(A分别为知道、探望,B分别为招来引申为接、表达,C均为才,D分别为尽、不得志。) 4.B.(B为使动,其余为名词活用作动词。) 二、
1.B(应该是“长为少祭”) 2.D 3.B
4.作者祭奠与自己关系密切感情深厚的侄儿,抒发了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通篇“汝”“吾”相称,像是与侄儿对谈面语,异常真切。听着二人说话,我们很容易感受叔侄情深,感受作者的悲感。 三、
1.B(应解释为“虽然”。) 2.C
3.B(“回忆得不够”表述不当)
4.后悔当时没有将年幼时期的情况,详细地记录保存下来。 附:译文
你由于(信奉‘从一而终”这)一种贞节观念,嫁了不好的人而(被迫)离开(他),致使你孤独忧伤、落拓失意。(这)虽说是命中注定,上天的实际安排;但是连累你到了这样(凄惨)的地步,未尝不是我的过
错啊。我小的时候听从先生讲授经书,你和我肩并肩地坐在一起,(特别)爱听古人讲求节义的事情;一旦之间长大成人,竟然马上亲身实践它。唉!假使你不懂得诗书(上的事情),或许不一定在艰难的时候(还)如此苦守贞节啊。
(小时候)我捕捉蟋蟀,你(也)张开胳膊来(到)捉蟋蟀的地方;天冷虫于冻僵了,(我们)一同来到埋虫子的洞穴边。现在(当)我装殓你埋葬你(的时候),当日的情形却又清楚地呈现在眼前。我九岁时,(有一次在)书房里休息,你梳着两个小髽(zhuā)髻,穿着细绢的单衫来了,(一同)温习(《诗经》中的)《缁衣》一章。恰好先生开门进来,听见两个孩子(读书的)童音清脆响亮,(脸上)不觉(露出了)微笑(并)啧啧称赞不已。这是(当年)七月十五日的事啊,你(现在虽)在地下,(还)应该清楚地记得吧。我二十岁左右前往广西,你拉住(我的)衣裳伤心大哭。过了三年我考中进士(光荣地)回了家,你从东厢房端着盛食物的木盘出来,一家人瞪着眼睛看着(你)笑着,不记得话头从哪里谈起,大概是说(我)在京城中了进士,送信的人报信早晚等等。所有这些琐碎(的事情),虽然成为旧事,可是我一天没有死,就一天不能忘记啊。往事充塞胸膛,想起来就悲伤得心里堵塞,(它们)像影子一样一个一个消清楚楚,想接近(它们而把它们)抓住,(它们)便消失了。(我)后悔当时没有把幼年时期(的言行)情形(都)详细地记录保存下来。可是你已经不在人世间了,那么,即使时光倒过来流驶,儿童时期能够再(经历一次),却也没有和(我一起)证实(当年情形)的人了。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一、
1.A.(B“斫”应读为zhuó,C“蹑”应读为niè,D“间”应读为jiàn。) 2.B.(应释为“放过”。)
3.A.(A意为“认为”,BCD均为“把……当作”。)
4.《经进东坡文集事略》,苏轼,字子瞻,北宋,自号笑笑先生。 二、
1.①具备。②到达。③做。④忘记。⑤寄托。 2.胸有成竹、兔起鹘落。
3.D。(作者认为苏辙仅得与可的画意,而自己并得其画法,是最了解与可的人。) 三、
提示:“胸有成竹”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原指名画家在画竹之前,在自己的心胸中早就明确而清晰地存在有完整
竹子的形象。比喻人们做事之先已经有了主意,或有了成功的把握。有时也写成“成竹在胸”。成竹:现成的,完整的竹子。 四、
1.①当地②感到奇怪③借、助 2.①匡衡便给他做雇工而不求报酬; ②当时的人就是如此敬畏匡衡; ③匡衡便去跟他论理并追问。 3.临走时的狼狈相。
第六单元
种树郭橐驼传
一、
1.B。A病偻(lǚ)窥伺(sì) C长( zhǎng )人者 传( chuán )其事
2.B。“故乡”释为“所以乡人”;“既然”意为“这样以后”;“小人”意为“小民、百姓”。 3.B。B与例句中的“而”都表并列;A递进;C假设;D转折。 二、
1.“根拳而土易”、“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爪其肤以验”、“摇其本以观”——勤虑害树; “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则幼孩,遂而鸡豚。”——繁政扰民。“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三、
1.D 2.C 3.C
四、
1.①没有什么用……②回答③作为、行动
2.①齐桓公为这事而担忧;②用什么办法禁止?③不是为了名誉就是为了有利可图。 3.①句首语气词,无义;②那些 4.非名之则利之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一、1、C2、(1)⑥(2)④(3)③(4)⑦(5)①(6)⑤3、翻译略,①②这两个句子中的“尔”是助词,表状态,常放在形容词或拟声词后,相当于“然”。 ③尔:代词,你 。 二、
课文中的孔子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开始便用“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的劝导打消弟子们的思想顾虑,态度谦和、亲切,接着引用学生平时发牢骚的话,既激发他们发言,又作了一点含蓄的批评(因为孔子主张“人不知而己不愠”),可见他了解学生,注意引导;再如,他虽对子路的“不让”有所不满,但为使弟子能畅所欲言,只是微笑了一下,没有加以评论;曾皙因与其他弟子志向不同,没有立刻说出自己的志向,孔子也没有加以责备,仍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述志后,对曾皙的问题,孔子不厌其烦地答问析疑。
课文中的孔子是一个既有抱负,又有苦闷的活生生的形象。孔子本来是问他的弟子在政治上怎样施展自己的抱负,曾皙却答非所问,讲了一通投身自然怀抱、恬然自适的乐趣,离开了政治。孔子“喟然”而叹,对曾皙所说的深表赞许。这表现了孔子思想上的矛盾。孔子一生,其思想的主导方面是积极用世的,他周游列国,希望按其“仁”的观点对当时的政治作一些改良,但却四处碰壁,在其“道不行”的时候,他的内心有过苦闷,他的“喟然”之叹,便形象地表现出这种苦闷。所以,课文中的孔子,较之那个挂着“大成至圣文宣王”招牌的孔圣人,更为可信动人。 三、 1.A
2.志向:不愿求仕。性格:闲逸潇洒. 四、
1.C 2.B 3.B 4.BE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