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本单元教学大纲 教学导航
【主题分析】
人与动物都是大自然的“成员”。作为高等动物的人类,始终面对着如何与动物相处共存的问题。本单元课文就描绘了人与动物相处的种种情形,有的表达了对动物的欣赏、对其命运的关注,也有的表现了与动物的矛盾冲突。阅读这些文章,可以增进对人与大自然关系的理解,让我们更加尊重动物、善待生命。 【教学目标】
1.积累本单元的文学常识。
2.积累生动的词语和优美、深刻的语句,提高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 3.领会和概括文章表达的基本情感语主张。
4.了解作者表达感情的主要方法,将读与写结合起来。
5.在把握段落大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学会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重点难点】
1.欣赏优美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情感。
2.初步思考和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感悟动物身上折射出来的可贵精神。 3.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
【教学指导】
1.运用多媒体,使学生形成感性认识。 2.主动阅读文本,反复诵读课文。
3.深入思考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人与动物如何相处、共存的严肃命题,树立起建设美好地球家 园的责任意识。 【课时安排】
《猫》 2课时 《鸟》 1课时 《动物笑谈》 1课时 《狼》 2课时
1
16 猫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课本第96-101页 【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等词语。
2.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3.理解作者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含的人生哲理。 4.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5.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文字,在文学中寻找问题、找到答案的能力。 【重点难点】
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理解作者对比手法的运用。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的《猫》中写“我”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 【作者简介】
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作家、翻译件、文学史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 【新课讲授】 (一)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在听的过程中,注意加点字词的读音。
污涩(sè) 怂恿(sǒng y?ng) 蜷伏(quán) 惩戒(chéng jiè) ......怅然(chàng) 诅骂(zǔ) 妄下断语(wàng) ...
2
2.朗读课文,感知文意,结合下表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来历 外形 第一只猫 隔壁要来的 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 第二只猫 舅舅家抱来的 浑身黄色,很可爱 第三只猫 张妈捡来的 毛色花白,并不好看,瘦,后来毛被烧脱了几块,更难看 性情 活泼 较第一只更活泼,更有趣,会捉鼠 地位 结局 (二)问题探究
1.三只猫的结局如何?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亡失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明确:第一只猫:病死。第二只猫:丢失。第三只猫:打跑而死。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 “我”。“我”的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我”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无 处辩诉,最后死在邻家屋檐上。“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 的。
2.文章生动地记叙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过。其中,前两只猫活泼、有趣,找出相关句子作分析。
明确:(1)句子: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分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了小猫的形态。“滚来滚去”与“白雪球”照应,更显出猫的活泼可爱。
(2)句子: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个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分析:“一二个小时”表明时间之长,即使如此,“我”也是“微笑着”度过的。本句直接抒发愉悦之情,对小猫的喜爱溢于言表。
(3)句子: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分析:乱跑,爬树,捉蝴蝶等行为,直接写出了第二只小猫的活泼。
3.第三只猫难看也罢、忧郁也罢,但这都不妨碍它成长。然而,这种平静的生活很快消失,
宠物 病死 宠物 若有若无 丢失 天生忧郁,不活泼,懒惰 不大喜欢 打跑而死 3
不幸随之而来,第三只猫的不幸是什么?(跳读第17-29段) 明确:被主人误认为偷吃了芙蓉鸟。
4.“我”根据什么判定芙蓉鸟是这只猫咬死的?
明确:“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到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5.谁是咬死芙蓉鸟的真凶?证据何在?
明确:凶恶的黑猫。“逃”:做贼心虚。“衔着”:铁证如山。 6.三次养猫,“我”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明确:第一只猫:快乐 难过、酸辛。 第二只猫:愉悦 怅然、愤恨。 第三只猫:厌恶 悔恨、自责。 【课堂小结】
两个月后,第三只猫悲苦地死去。这真是一只“可怜猫”,它来得可怜(在冬天的早晨它被人遗弃,无家可归,几乎为冬寒与饥饿所杀)、活得可怜(不好看,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不像别的小猫那样喜欢顽游,不被注意;春天来了,它仍不活泼, 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不去捉鼠),去得更可怜(受了冤苦,遭“我”毒打而屈死)让我们用一颗宽容的心,一起关爱生活中的“可怜猫”! 【课后作业】
生活中你是否有过冤枉动物或别人,或被人冤枉的经历?请简单写下来,并写出你现在的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猫》课文内容,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本文的写作特色。 【新课讲授】 (一)问题探究
1.作者为何不单写第三只猫,而要在前面写第一、二只猫?
明确:前两只猫的受宠,反衬了第三只猫遭冷遇,而第三只猫遭受冷遇,是酿成它的悲剧的直接原因。
2.下面的两个句子反映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4
(1)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明确:那一种失落感久久萦绕于心,夺人所爱的人太气人了,叫人恨恨难消,养猫固 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难受。所以,好久不愿意再养猫。 (2)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明确:一种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 3.假如养第二只猫时也养了鸟,鸟也被咬死,“我”将怎样想?怎样做?
明确:第二只猫是宠物,如果它咬死芙蓉鸟,当然也觉心疼,但会把责任归咎于张妈不小心,至于猫呢,还会觉得它越来越能了。 4.品味下列语句。
(1)“三妹常常取了??来回地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扑”字妙在何处? 明确:这一句用一“扑”字不仅塑造了一只活泼可爱的猫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唤起了我们的想象—小猫逗玩的动态、情态如在眼前。作者喜爱的感情也因此表露无遗。
(2)“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这一句表现了作者对黑猫怎样的感情?句中哪些词具有表现力?
明确:这一句表示黑猫是咬死芙蓉鸟的真凶,作者自然对它愤恨、气恼。句中“逃”“衔着”最具表现力,“逃”表现黑猫做贼心虚,“衔着”表明铁证如山。
(3)“想到它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将“我”的“暴怒”“虐待”比喻为“刺我的良心的针”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样比喻形象地表现了“我”的极度愧疚之情,用“针”形容造成的痛苦之大。 5.“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单独成段,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句话在内容上是对全文的总结。“我”目睹了前两只猫的不幸后,又亲自制造了第三只猫的悲剧,深感内疚,为了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与文章的开头相呼应,在结构上形成首尾呼应的特点。 (二)写作特色 1.描写生动,抒情真挚。
本文描写很生动,能够抓住特点作恰当的细节描写,无论是猫的各种形态还是一家人的喜怒哀乐,都跃然纸上。抒情也很真挚,三次养猫,结局不同,心情也不同,或“难过”“酸辛”,或“怅然”“愤恨”,或追悔莫及,抒情笔墨虽有浓淡,然而情态毕现,都很有感染力。 2.情节曲折,结构严谨。
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