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流行病[1](0)[1]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5 13:11:43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死亡率上升以及死因顺位前移的主要因素。全国心脑血管疾病的死因顺位在城市稳居第一位,在县乡则略高于呼吸系统疾病仍居第一位。

㈡ 心血管疾病的人群方布 ⒈高血压的人群分布

⑴ 血压分类标准:WHO 1996年的标准分4类:正常(<140/90mmHg)、轻度高血压(含临界高血压)、中/重度高血压(SBP>180mmHg或DBP>105mmHg)、单纯收缩期高血压(SBP>140mmHg和DBP<90mmHg)。

⑵ 人群分布:①1959—1980年全国高血压实际患病率增加51.27%,1980—1991年实际患病率增加47.99%(年龄标化率增加25.13%),上升势头极为迅猛。②1991年标化患病率表明,北方高于南方,城市高于农村。③分年龄组血压均值男性高于女性,并随年龄增长而升高。久坐职业人群组患病率一般高于体力劳动者。北方民族患病率一般高于南方民族。④男6~18岁,女6~16岁,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呈持续上升。婴幼儿高血压多为继发性,随着年龄增长,原发性高血压的比例增加。儿童和少年中也存在血压轨迹现象。

⒉脑卒中的人群分布

⑴ 人群分布:①发达国家脑卒中年龄标化死亡率1970年以前基本呈上升趋势,1970年以后基本呈下降趋势。我国和东欧国家的脑卒中处于高死亡率水平,基本上稳中略升。②我国脑卒中发病到北方高于南方,沿海地区高于西部,城市高于农村。③脑卒中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35岁前较低,45岁后明显增加;50岁后死亡率明显增加。

⑵ 脑卒中类型:贫穷国家的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比例较高,而富裕国家的缺血性脑卒中(脑梗塞)比例较高。脑出血的病死率高于脑梗塞。

⒊冠心病的人群分布

⑴ 人群分布:①发达国家冠心病年龄标化死亡率1970年以前基本呈上升趋势,1970年以后基本呈下降趋势。冠心病标化死亡率东欧国家较高并处于上升趋势;我国冠心病死亡率北方高于南方(但广东高发),城市高于农村,有上升趋势。②冠心病死亡率随着年龄增长而上升,男性高于女性。

⑵ 冠心病的类型和病死率:①严重的冠心病类型如猝死和心肌梗死在男、女性均随着年龄增长而上升。②急性冠心病总病死率约60%,其中约50%死于医院外,因此预防和急救非常重要。

㈢ 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⒈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⑴ 高血压对心血管病的危险性:高血压作为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可以引起多种心血管疾病结局。收缩压或舒张压升高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呈指数曲线关系。发达国家高血压的主要并发症是动脉粥样硬化或心脏病,而我国、俄罗斯和南美主要是脑卒中。

⑵ 高血压的主要危险因素:①高钠与低钾摄人。血压同尿钠/尿钾比值的关系比同单独一种电解质的关系更为密切。贫穷地区以高钠摄人为主影响血压。②超重或肥胖。体质指数、腰围/臀围比值同血压成正相关。富裕地区以超重或肥胖为主影响血压。③遗传因素。

41

高血压的遗传度约为60%,属多基因遗传。④饮酒。饮酒有升高血压的作用,该效应是可逆的。⑤体育活动。规律和至少中等强度的需氧体育活动,对预防和治疗高血压均有益处。⑧应激。应激的急性升血压作用较肯定,但慢性应激状态能否导致持续性血压升高尚不确定。

⒉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⑴ 高血压:是各型脑卒中的共同危险因素。高血压对脑出血的作用强于脑梗塞。 ⑵ 动脉粥样硬化:皮层动脉系统粥样硬化导致脑血栓形成,颈内动脉颅外段粥样硬化斑块脱落栓子则引起皮层动脉系统脑栓塞。血清总胆因醇同皮层动脉系统脑梗塞(血栓形成和栓塞)呈正相关。

⑶ 各种心脏病(脱落栓子)可引起皮层动脉系统脑栓塞。 ⒊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⑴ 高血压:血压升高同冠心病危险呈近似线性关系,并且不随年龄增长而减弱。 ⑵ 高胆固醇血症:LDL将胆固醇内流和沉积在动脉壁,因而是危险因素;HDL将胆固醇外运以排除体外,因而是保护因素。

⑶ 吸烟:吸烟与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的关联较强,呈剂量反应关系,而与心绞痛的关联较弱。

⑷ 糖尿病: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⑸ 肥胖:向心性肥胖或内脏脂肪肥胖同冠心病有关,但它是否独立的危险因素尚不肯定。

⑹ 体力活动不足:适度和中等量的需氧体力活动是安全的,有一定的预防冠心病的作用。

⑺ A型行为类型和应激:A型行为类型中的“有害成分”是愤怒(敌对)特征。心理社会应激(紧张)可以使心血管病危险升高。

㈣心血管疾病的预防

⒈社会经济类型与预防:重点在于:①经济落后地区的预防重点:主要是风心病、肺心病和脑出血。高血压主要与高钠摄取有关,其主要的并发症是脑出血。②经济发展中地区的预防重点:主要是高血压和穿支动脉系统脑梗塞,皮层动脉系统脑梗塞和冠心病开始上升,而风心病、肺心病和脑出血开始下降。③经济发达地区的预防重点:主要是高血压、皮层动脉系统脑梗塞和冠心病,而风心病、肺心病和脑出血已很少见。

⒉共同危险因素与综合预防

⑴ 心血管病的共同危险因素:风心病和肺心病都同呼吸道感染有关,脑卒中与冠心病都同高血压有关,脑拴塞同冠心病或风心病有关。X综合征将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联系起来,以膳食特征为主将共同危险因素分为贫穷的和富裕的。

⑵ 心血管病的综合预防:①发展经济。根除贫穷能去除“饥寒”等危险因素,解决温饱,根本地预防肺心病和风心病。②合理膳食。远离富裕膳食,避免营养过剩,预防富裕性心血管病。③禁烟限酒多运动。④治疗慢性支气管炎、风湿热、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和糖尿病。

42

⒊ 心血管病的分组预防

⑴ 心血管病的分级预防策略:按疾病自然史阶段进行预防。

⑵ 心血管病的分级预防措施:针对危险因素预防发病,发病后及时治疗,防止并发症,治疗后康复并提高生活质量。

⒋ 心血管病的社区预防策略

①寻求社会各方面的支持;②针对公众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③广泛开展社区卫生规划;④充分利用初级卫生保健网络;⑤建立监控与评估系统。

(贾崇奇)

第十八章 糖尿病流行病学

学时数:4

重点内容:糖尿病的概述、流行特征及预防。 基本内容:

第一节

一、 糖尿病临床和分类

糖尿病是遗传和环境因素联合作用所致的一种全身慢性代谢性疾病,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的相对或绝对不足而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以及水和电解质的代谢紊乱。主要特点是高血糖及尿糖,早期无症状,主要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疲乏、消瘦等。糖尿病为终生性疾病,易并发心脏、血管、肾脏、视网膜及神经等慢性疾病。

糖尿病分类方法很多,目前以临床分类为主。1979年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国际糖尿病专家提出,1980年和1985年两次经WHO专家委员会简化修订的分类标准,目前继续被世界各国普遍采用。根据这一标准,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临床分类可以分为4类,分别为胰岛素依赖型(insulin 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IDDM),又称Ⅰ型DM;非胰岛素依赖型(non-insulin 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NIDDM),又称Ⅱ型DM;与营养不良有关的糖尿病;继发性及其它。

二、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糖尿病的诊断应根据家族史、患病史、临床体检和实验室检查的结果,其中血糖浓度的测定尤其重要,某些轻症无症状的糖尿病主要依据常规血糖测试而诊断。现行诊断标准可归纳如下表:

概述

43

表1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诊断值

血糖(mmol/l)

静脉全血 毛细血管全血 静脉血浆

空腹 ≥6.7 ≥6.7 ≥7.8

葡萄糖负荷后2h ≥10.0 ≥11.1 ≥11.1

2.糖耐量低减

空腹 <6.7 <6.7 <7.8

6.7~10.0 7.8~11.1 7.8~11.1 葡萄糖负荷后2h

(WHO,1985)

第二节

一、 糖尿病的分布 (一)发病情况

糖尿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但IDDM和NIDDM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在不同国家和不同人群中是不同的。工业化国家糖尿病患病率居高不下,某些国家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西化,发展中国家糖尿病患病率逐年上升。我国1997年糖尿病标化患病率为3.21%,IGT标化患病率为4.76%。

(二)地区分布

1. 国家间或地区间的分布: IDDM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相差甚大。西欧和美国等发达国家IDDM发病率在10~40/10万,而朝鲜、墨西哥等不发达国家的发病率还不到5/10万。NIDDM的患病率在不同国家及同一国家不同地区间亦不同。保持传统生活方式的地方患病率低。在生活方式不断西化的发展中国家,糖尿病患病率高于欧洲人群。

2. 我国部分省市糖尿病患病情况:1995~1997年我国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调查了11省市常住人口42751人。标化患病率最高的是北京,达4.56%,最低的是浙江,为1.99%。

3. 城乡分布: 城乡糖尿病患病率有明显差别,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我国11省市调查发现糖尿病标化率省会城市最高,依次为中小城市、富裕县镇和贫困县农村。

(三)时间分布

1.季节性 青少年NIDDM的发病有一定季节性,北半球的病例多发生在12月至2月,南半球则多发生在6月至8月。这种秋冬季节性升高的现象主要由于感染因素所致。

2.长期趋势 IDDM和NIDDM的患病率均呈上升趋势。尤其发展中国家,NIDDM患病率近20年来持续升高。这种急剧上升趋势主要与生活方式的改变,体力活动减少,肥胖增多有关。

(四)人群分布 1.IDDM

(1)年龄: IDDM发病率在10~14岁年龄组最高,青春期后急剧下降。

(2)性别:非白种人群中,女性略高于男性;白人男女发病率近似,或男女性略高于女性。

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1.糖尿病:

44

搜索更多关于: 流行病[1](0)[1] 的文档
流行病[1](0)[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32qep6y69j9emep57bnl_1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