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流行病[1](0)[1]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5 13:03:5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3)种族:美国白种人发病率显著高于黑种人。 2.NIDDM

(1)年龄:NIDDM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40岁以下较低,40岁以后急剧上升。此外,我国糖尿病的发病似有年轻化的趋势。

(2)性别:西欧与美国,女性患病率高。韩国及日本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我国女性患病率(3.79%)高于男性(3.40%)。不同国家糖尿病患病率性别比例差异主要与环境及行为因素有关。

(3)职业:职业的劳动性质与劳动强度与糖尿病发生密切相关。体力劳动者的患病率低于脑力劳动者。

(4)种族:流行病学资料表明,相同环境条件下不同种族NIDDM的患病率不同。患病率最高的是美国亚利桑那州的比马印第安人,最低的是阿拉斯加的爱斯基摩人。 (5)家族史:糖尿病存在家族聚集性。 二、 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一)

IDDM

1. 病毒感染: 2. 遗传因素: 3. 自身免疫: (二)

NIDDM

1.遗传因素: 2.肥胖(或超重): 3.体力活动: 4.饮食因素: 5.IGT: 6.胰岛素抵抗: 7.妊娠和NIDDM: 8.社会经济情况:

9.高血压及其它易患因素:如文化程度、社会心理因素、服药史、心血管病史等。

第三节

一、 策略

糖尿病的有效控制应该包括:旨在减少糖尿病发病率的一级预防;通过尽快对高血糖等生化异常的控制,进而减少糖尿病并发症患病率的二级预防;以及减少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致残和早亡的三级预防。我国卫生资源有限,在社区基础上进行综合防治效果更好。

二、 措施

1. 在人群中进行健康教育。

2. 在高危人群中检查糖尿病和糖耐量低减者。 3. 第三级预防。

45

糖尿病防治策略与措施

(张颖)

第二十一章 病毒性肝炎

学时分配:4学时

重点内容:掌握甲、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特点、传染源、主要传播途径、流行特征以及主要预防措施,特别是甲乙型肝炎疫苗的应用及其效果。

基本内容:

一、病毒性肝炎类型及流行概况

病毒性肝炎现已发现有七种类型,其中了解比较多的是甲、乙、丙、丁、戊五型,另外新发现的有己、庚型病毒。一般根据其传播途径分为两类:经消化道传播的甲型、戊型;经血液传播的乙型、丙型、丁型肝炎。 流行概况:我国于1979年、1992年进行国两次大型病毒性肝炎调查,1992年调查主要结果为:HBsAg阳性率为9.75%;抗-HAV IgG阳性率为80.9 %;抗-HCV IgG阳性率为3.2 %;抗-HEV阳性率为17.2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中,约1/4会发展成慢性肝病,在每年因肝病而死亡的病人中,约1/2为原发性肝癌,发生肝硬变的患者中9.9%~16.6%有发生肝癌的机会;丙肝病人易慢性化,约60%~80%发展为持续慢性,其中约1/2转化成肝硬化或肝癌。

二、甲型肝炎

(一)病原体:甲肝病毒(HAV),较一般肠道病毒抵抗力强。只有一个血清型。 (二)传染源

1.急性期病人:传染期为感染后3~4周,并持续3~4周,排毒高峰为潜伏期末、临床症状初期及黄疸出现后1~2天。

2.亚临床感染者:临床型与亚临床感染者比例为1:3.5~1:20。 (三)传播途径

1.经食物传播:主要经水产品,如蛤类、牡蛎、泥蚶、蟹等传播,1983年、1998年上海两起甲肝爆发流行是典型实例。

2.经水传播:主要由粪便污染水源引起。

3.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可经手、用具、食品、玩具、床上用品、衣物等传播。 4.其他:可经血液(凝血因子Ⅷ)传播;苍蝇、蟑螂等也可机械携带传播,但传播机会较少。

(四)人群易感性:人对HAV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

(五)流行特征:在地区分布上可见世界性流行,有高、中、低度流行区,我国属高度流行区;时间分布上有明显的周期性和季节性;年龄分布以学龄前儿童发病为主,性别分布无差异。

(六)预防措施

1.特异性预防:减毒活疫苗(H2、L-A-1减毒株),接种后抗体阳转率为84.1%~100%,

46

保护期至少4年;纯化灭活疫苗(美国默沙东、史克必公司生产)保护期至少20年;甲肝特异性抗体免疫球蛋白可用于被动免疫。

2.非特异性预防:在管理传染源方面,应从发病之日起隔离病人3周,密切接触者观察45天。在切断传播途径方面。应注意个人卫生,加强食品管理。

三、乙型肝炎

(一)病原体:乙肝病毒(HBV)。

1.血清学标志:表面抗原抗体系统(HBsAg,抗-HBs);核心抗原抗体系统(HBcAg,抗-HBc);e抗原抗体系统(HBeAg,抗-HBe);HBV DNA;HBV多聚酶,习惯上称 HBsAg;抗-HBs;抗-HBc;HBeAg和抗-HBe为五项指标。

2.大三阳是指HBsAg、HBeAg和抗-HBc阳性,提示肯定有乙肝病毒现症感染,病毒正在活跃复制,病毒数量较多,传染性相对较强。但是,大三阳只能说明体内病毒的情况,而不能说明肝功能的情况,也不能说明肝损害的严重程度。

3.小三阳是指HBsAg、抗-HBe、抗-HBc阳性,提示有确定的乙肝病毒感染,但病毒复制低下,病毒数量少,传染性较低。抗-HBs和抗-HBc阳性是急性乙肝自然痊愈并产生保护力的一种好的组合。

(二)传染源

1.病人:潜伏期60~120天,临床表现分黄疸型和无黄疸型,无黄疸型作为传染源有较大意义,HBV感染后4~7周血清出现HBsAg,具有传染性。

2.病原携带者:表面抗原阳性,但肝功能正常,随访半年以上无变化者。是重要传染源。 (三)传播途径

1.血液及血制品传播:可经输血(血清、血浆、全血、血制品)传播,乙肝占各种输血后肝炎的10~20%。经用敏感的ELISA方法筛检献血员后已经基本控制了乙肝输血后感染。

2.医疗器械传播:注射、化验采血、预防接种、针刺、吸毒等共用针头、针筒,使医疗器械污染。

3.接触传播:

(1)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传播机理仍是带有HBV的血液、唾液、精液、阴道分泌物等通过皮肤、黏膜的破损进入体内。如共用牙刷、刮脸刀、理发工具等。

(2)性接触:可通过唾液、精液、阴道分泌物等传播。血清HBsAg阳性者阴道分泌物98%~100%HBsAg阳性;椐河南报道,新婚夫妇如果一方是HBV携带者,一方是易感者,2年3个月后,易感者感染率为14.4%,对照组则仅1 .64%,RR=8 .6。

4.母婴传播:分三个阶段,宫内传播率为5-10%、产程传播率为80%、产后人群中HBsAg阳性者40%源于母婴传播。HBsAg阳性母亲,母婴传播率为40-50%;HBsAg、 HBeAg双阳性母亲,传播率90%-100%。

5.其他:蚊、臭虫、消化道等传播均未得到证实。

(四)人群易感性:人对HBV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一定程度免疫。抗-HBs是保护性抗体。

47

(五)流行特征:地区分布上全世界有高、中、低度流行区,我国属高度流行区;时间分布上无明显的周期性和季节性;年龄分布我国有10~14岁和30~35岁两个高峰;性别分布上可见HBsAg男性高于女性。存在特殊职业和特殊人群HBV感染率高的现象;存在家庭聚集性。

(六)预防措施 1.特异性预防

(1)乙肝疫苗: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氢氧化铝佐剂疫苗分为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和重组(中国地鼠卵巢细胞,CHO)乙肝疫苗,推荐使用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每针次剂量:重组(酵母)乙肝疫苗为5μg,重组(CHO细胞)乙肝疫苗为10或20μg。免疫程序:全程接种3针,接种时间为0、1、6个月,即第1针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接种;第2针在第1针接种后1个月接种(1~2月龄);第3针在第1针接种后6个月(5~8月龄)接种。效果为保护率达85%以上,免疫持久性在5年以上。

(2)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HBsAg、 HBeAg双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出生后12小时内可注射HBIG进行被动免疫,针刺或损伤者暴露后24小时内和1个月后可各注射一次。

2.非特异性预防

(1)管理传染源:对乙肝病人应进行隔离,及时消毒;对从事饮食业、保育业人员的乙肝病人应及时调离工作岗位。对从事饮食业、保育业人员的HBsAg携带者应调离工作岗位,其余可照常工作、学习,但应注意个人卫生,防止传染他人,禁止献血。

(2)切断传播途径:防止医源性传播,注射时应一人一针一管;医疗器械应一人一用一消毒。

(3)阻断母婴传播:应进行产前检测,对HBsAg阳性母亲所生的新生儿进行特异性预防。

四、丙型肝炎

(一)病原体:丙肝病毒(HCV)。

(二)传染源:潜伏期2~26周,常见为6~9周。感染后表现为急性、慢性病人和无症状携带者,发病前12天具有传染性,易转为慢性携带,易转为肝硬化和肝癌。

(三)传播途径:以医源性传播为主。已有性接触传播、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母婴传播的报道。

(四)人群易感性:人对HCV普遍易感,感染后部分人可产生抗-HCV抗体,但它不是保护性抗体,而是说明丙肝病毒感染的指标。

(五)流行特征:世界性分布,但分布不均衡;有家庭聚集现象。存在特殊人群HCV感染率高的现象,如献单血浆人员、血液透析病人、静脉吸毒者等。

(六)预防措施:同乙肝,但目前尚无疫苗预防。主要措施为切断医源性传播。 五、丁型肝炎

(一)病原体:丁肝病毒(HCV),其特点为缺陷病毒,需要乙肝病毒提供衣壳,因此总是与乙肝病毒同时或重叠发生感染。

48

搜索更多关于: 流行病[1](0)[1] 的文档
流行病[1](0)[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32qep6y69j9emep57bnl_1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