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传染源:主要为急性、慢性病人和病毒携带者,潜伏期4~20周,有两种临床感染类型,即HBV/HDV联合或重叠感染。
(三)传播途径:类似HBV,可经血液或血制品传播、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围产期传播和输入性传播。
(四)人群易感性:人对HDV普遍易感。
(五)流行特征:世界性分布,但不均衡,分高、中、低度流行区,我国为低流行区。 (六)预防措施:同乙肝,主要是对易感者接种乙肝疫苗,消灭HBsAg携带者。 六、戊型肝炎
(一)病原体:戊肝病毒(HEV),仅有一个血清型。
(二)传染源:主要为急性期病人,潜伏期为10~75天,平均40天,排毒高峰为潜伏期末和急性期病人。
(三)传播途径
1.经水传播:主要由粪便污染水源引起,是主要传播形式,有爆发流行和持续流行两种类型。
2.经食物传播:我国有报道,主要与聚餐有关。
3.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可经手、用具、食品、玩具、床上用品、衣物等传播。 4.其他:已证实可经血液传播,但传播机会较少,尚无母婴传播的直接证据。 (四)人群易感性:人对HEV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
(五)流行特征:地区分布上呈世界性分布,但主要在发展中国家流行。我国1986~1989年新疆流行最为严重;时间分布上有明显季节性,多见于雨季及洪水后;年龄分布以青壮年高发,性别分布男性高于女性。该病以孕产妇发病率、病死率高为特征。
(六)预防措施:同甲型肝炎。但本病无特异性预防方法,普通免疫球蛋白无预防作用。
(姜宝法)
第二十四章 性传播疾病
学时分配:2学时
重点内容:掌握性传播疾病的种类、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流行特征、主要预防策略和措施。
基本内容:
一、性传播疾病的定义
性传播疾病是由性行为接触或类似性行为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的一组传染性疾病的总称。
二、性传播疾病的种类
经典的性病主要是指:梅毒、淋病、软下疳及性病淋巴肉芽肿。1975年WHO确定用“性传播疾病”来代替既往习惯上所称的“性病”,WHO已将30余种疾病列为性传播疾病。目前我国主要流行的性病有梅毒、淋病、艾滋病、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尖锐湿疣、生殖器疱
49
疹、非淋菌性尿道炎8种疾病,国家已经将其列为重点监测的性病。在我国通常所说的性病,主要就是指上述8种性传播疾病。
三、性传播疾病流行的三个环节
1.传染源:性病病人及其病原携带者是主要传染源。高危人群包括:妓女、性乱者、吸毒者、同性恋/双性恋者、供血者及性病患者的性伴与配偶。
2.传播途径:性行为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另外还有非性行为接触病人病变部位或分泌物、血液感染、母婴传播、医源性传播、日常生活接触传播等。
3.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没有年龄、性别差异。可反复感染。 四、性传播疾病的流行持征
1.时间分布:国内近20年来发病一直呈上升趋势,发病人数逐年增多,发病地区不断扩大。
2.地区分布:近年来发病从沿海地区渐向内地,从南方向北方,从城市向农村、牧区扩展。
3.人群分布:病例多集中于20~39岁年龄组中,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 五、性传播疾病的流行因素
1.生物学因素:性传播疾病病原体种类繁多,人群因对其缺乏特异性免疫力而普遍易感,甚至可发生重复感染或反复发作及间歇性排菌等现象。
2.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干预与社会状况、人口流动、嫖娼、卖淫、吸毒、贩毒、淫秽文艺作品泛滥、健康教育及自我保护意识差及性病医疗市场混乱等因素。
3.心理学因素:性观念、性心理、性行为及道德标准的改变,同性恋行为的泛滥及毫无防护的不安全性行为,是性传播疾病猖獗的潜在的危险因素。
六、性传播疾病的预防 1. 预防策略 (1)加强领导重视;
(2)建立健全预防和控制工作的领导机构和组织保障系统;
(3)制订我国预防和控制性传播疾病的规划及行动计划,强化立法管理及制定配套政策; (4)持久地开展健康教育;
(5)发挥各类群众团体组织在制止嫖娼卖淫、吸毒、同性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 措施
(1)加强健康教育,提高群众防病意识,普及性卫生知识。 (2)及时充分地治疗现症病人,消灭传染源。
(3)流行病学治疗:是基于危险性而不是基于诊断的治疗,如对高危人群、妓女和与性病患者有接触史的人,无论其有无症状,也不必等最终的诊断结果,应一律给予治疗。
(4)减少性暴露频率:减少与已感染性病的性伴的接触频率,可减少感染的危险性。 (5)切断性接触以外的其他传播途径。
(6)监测:可及时掌握性传播疾病的流行动态,了解其传染来源,调查各方面的影响因素,
5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