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病畜,应予以隔离治疗。
2.对传播途径的措施 对传播途径的措施主要是针对传染源污染的环境所采取的措施。实践证明消毒、杀虫措施是行之有效的。消毒是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消除环境中致病性微生物的一种措施。一般分为预防性消毒和疫源地消毒。疫源地消毒又分为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
3.对易感者的措施 主要有免疫预防、药物预防、个人防护等措施。 4.爆发、流行的紧急措施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采取措施。
第三节 计划免疫及其评价
计划免疫是根据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分析,按照规定免疫程序,有计划地利用疫苗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控制或最终消灭针对性疾病的目的。
一、我国计划免疫和免疫程序 目前我国计划免疫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儿童基础免疫,即对7周岁及7周岁以下儿童进行卡介苗、脊髓灰质炎三价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和麻疹疫苗免疫接种,以及以后适时的加强免疫,使儿童获得对结核、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和麻疹的免疫力,以预防其相应疾病发生,即所谓“接种四苗,预防六病”。1992年初国家又决定将乙型肝炎疫苗纳入计划免疫范畴。
二、扩大免疫规划 70年代初WHO提出了扩大免疫规划(EFI)。其规划要求坚持免疫方法与流行病学监督计划结合,防制天花、白喉、百日咳、破伤风、麻疹、脊髓灰质炎、结核等传染病。EPI的中心内容,一是要求不断扩大免疫接种的覆盖面,使每一个儿童在出生后都有获得免疫接种机会;二是要求不断扩大免疫接种的疫苗种类。
三、预防接种 预防接种(vaccination)是利用生物制品将抗原或抗体注入机体,使人体获得对某些疾病的特异性抵抗力,保护易感人群,以预防传染病。它是预防、控制、甚至消灭传染病的重要措施。
(一)预防接种的种类及其生物制品
1.人工自动免疫 指用病原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口服、注射等)机体后,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它是免疫预防的主要方法,按使用制品可分为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类毒素、多联多价疫苗四类。这四类生物制品各有优缺点。
2.人工被动免疫 将含有抗体的血清或其制剂注入机体,使机体立即获得现成抗体而受到保护。有免疫血清、丙种球蛋白。前者是抗毒素、抗菌和抗病毒血清的总称。
3.被动自动免疫 在注射破伤风或白喉抗毒素的同时,也可作破伤风或白喉类毒素的接种,使机体在迅速获得特异性抗体的同时,也可产生持久的免疫力。
(二)预防接种的实施 编制合理的疫苗计划,是保证计划免疫实施的关键。础免疫所用疫苗,按我国现行免疫程序确定。接种前应计算免疫接种人数疫苗需用量,预防接种方式一般分为定点和分散两种。另外还应按国家统一部署组织好强化免疫和应急接种。接种途径与剂量是保证免疫成功的关键。接种前应详细阅读疫苗使用说明书,严格按照要求执行。
4.疫苗禁忌证 真正的疫苗禁忌证极少。但对于有严重疾病的儿童接种疫苗,可能出现不利后果。因此,WHO规定具有以下情况可作为常规免疫的禁忌证。
33
(1)免疫异常:免疫缺陷、恶性疾病(肿瘤、白血病等);应用放射治疗或抗代谢药物等而免疫功能受到抑制者,不使用活疫苗。
(2)急性疾病:如接种对象正患伴有发热或明显全身不适的急性疾病,应推迟接种。 (3)以往接种疫苗有严重不良反应:需连续接种的疫苗,如果前一次接种后出现严重反应,例如过敏反应、虚脱、休克或出现惊烦等,则不应继续接种。
(4)神经系统疾病患儿:如未控制癫痫、婴儿痉挛等不应接种含有百日咳抗原的疫苗。 5.预防接种反应观察与处理 预防接种所用的生物制品,对人体来讲均具有抗原性,都是大分子的异体物,可产生有损于机体的不良反应或变态反应。其大体分为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两类。
四、计划免疫监测与评价 关键是评价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一)疫苗安全性 疫苗在出厂前已经通过检定部门严格检定,证明对人体使用后是安全的方能出厂。但是,在大规模接种工作中,不能排除个别人在接种疫苗后出现一些加重反应,甚至异常反应。一般以接种疫苗后人群的反应强度作为疫苗质量监测的一种手段。如果接种人群中的强度反应超过5%,则该批疫苗不宜继续使用,应上报卫生机关验处。
(二)免疫学效果 免疫监测是计划免疫监测中最常用的方法。根据监测目的不同,可分别采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检测方法。我国卫生部对儿童基础免疫效果的监测,提出统一方法,并规定了判断标准。常用检测指标有血清抗体阳转率、血清抗体几何平均滴度等。
(三)流行病学效果 免疫成功率虽然是免疫效果的重要指标,但有时人群免疫状况与疾病发生情况并不完全一致。一般认为最直接可靠方法还是观察接种疫苗后的流行病学效果。流行病学效果往往采用现场试验研究来计算疫苗保护率。也可用爆发调查和病例对照研究。
(四)计划免疫工作考核 考核内容包括:组织设置和人员配备;免疫规划及疫情监测和控制;计划免疫实施管理和业务技术培训;冷链装备和运转情况等。具体考核指标有:建卡率、接种率、四苗覆盖率、冷链设备完好率。
(王束玫)
第十四章 分子流行病学
学时分配:2学时
重点内容:主要研究内容和资料分析方法。 基本内容:
第一节 概述
分子流行病学是传统的流行病学和分子生物学交叉融会而成。由于分子流行病学日新月异的变化,使得其内涵和外延难于明确界定。但综观其发展历程和医学发展趋势,可以肯定地说,分子流行病学代表着流行病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对流行病学本身的发展和疾病防制事业都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分子流行病学发展现状和防制疾病、促进健康的要求,目前我们对分子流行病学作如下定义:“分子流行病学是阐明疾病和健康状态相关生物标志(或分子事件)在人群和生物群体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
34
科学。”分子事件或分子生物标志(mo1ecularbiomarker)主要指代表生物结构和功能的生物大分子特征,如DNA、RNA、蛋白质等,是生物标志的主要部分。
第二节 主要研究内容
一、生物标志探讨
(一)探讨生物标志的种类 包括探讨与疾病或健康状态有关的暴露因素的生物标志——暴露标志;宿主暴露后产生功能性或结构性变化的生物标志——效应标志和宿主对疾病发生、发展易感程度的生物标志——易感性标志。
(二)生物标志的确定 包括进行生物标志的筛选、探讨生物标志的特性、还应探讨检测生物标志检测的最佳方法及其可信度,即同一标本使用同一方法多次检测结果的变异程度。另外 对于生物标志检测方法的有效性也要进行研究,即灵敏度和特异度研究。此处要区分流行病学的灵敏度和实验室所谓的敏感性的不同,后者一般指某实验方法检出的标本中最小物质含量。
二、暴露测量
(一)外暴露研究 外暴露主要指环境因素暴露,分为生物性因素和非生物性因素。作为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的生物标志一般是生物性病原因子,如病原生物、生物毒素等。可研究病原生物分型、分类和检定是最有效手段、研究病原生物变异的规律等。这是传染病分子流行病学的重要使命。
(二)内暴露研究
1.传染性疾病 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直接检测病原体的生物大分子物质,如核酸、蛋白质等,使我们能够准确地判断人体是否感染疾病。另外,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各感染者所感染病原体之间的遗传关系,可追踪传染源。
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由于个体差异和物质特性、接触途径的不同,测定宿主体外暴露剂量常不能确切评判其在疾病中的意义。而检测体内暴露水平可掌握生物效应剂量等。
三、易感性测量 已知,大约有4000余种疾病与遗传有关、人群中有25%一30%的人受到各种遗传病的危害。除少数已经查明原因以外,大多遗传病病因不明。目前的任务是探明遗传病易感(致病)基因、分布规律、影响因素和防制手段,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对于在慢性病来讲,虽然然环境因素非常重要,但易感性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人们对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易感性水平高低可以从两个方面评判,一是特异抗体水平,二是对该病原体致病的遗传易感性。第二方面则是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四、效应测量
(一)传染病 病原生物感染后,可以引起机体特异性的免疫反应,如抗体产生等,测定体内抗体变化可以判断机体感染状态。另外测量机体损害性的生物标志可以判断病原生物感染的病理效应。
(二)慢性非传染病 在宿主暴露于病因之后,可出现基因表达异常和代谢异常或基因突变甚至染色体畸变首先发生生物效应的就是生物大分子。因此,努力发现和研究暴露后不同阶段的生物效应分子,对病因研究、发病机制、早期诊断、高危人群筛检和疾病防制都很有
35
价值。
(三)健康状态 一个群体从疾病到健康或从健康到疾病也是一个连续带。通过健康状态相关生物标志分布的研究,如生长、发育和衰老,可以为探讨影响健康的因素、制订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五、干预评价
(一)预防评价 分子生物学技术可用于传染病的预防效果评价中,如疫苗接种后的免疫学效果、也可以对不同人群采取措施与否的感染情况进行分析。另外也可用于预防接种发病研究。慢性非传染病疾病的潜隐期长,如果以疾病率的变化为指标则周期很长;其次,由于该类疾病是多因素致病,在采取多种措施后很难通过测量其疾病率的变化来准确判断不同干预措施在疾病防制中的效应。分子流行病学采用最早期的生物效应标志为结局进行测量,大大缩短了效果评价的时间,也使不同措施的效果评价更加客观和准确。
(二)治疗评价 应用分子流行病学进行治疗措施的效果评价比以临床诊断为依据的效果评价要节约时间、费用和人力,而且更加客观。
第三节 主要研究方法
五、资料处理和分析
(一)传统流行病学指标 传统流行病学常用分析指标如疾病率、比和危险度估计等,都可应用于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有些指标的含义可能有些变化,如生物标志发生率、检出(阳性)率等;对于连续变量资料也可计算平均值等。
(二)遗传关系分析 遗传关系主要分析指标有:不同生物群(个)体之间的遗传一致性(如相似系数S)和遗传差异(如遗传距离D)。相似系数计算:S=2C/(Cl十C2) 。遗传距离计算:D=r/t。 此外,还可使用聚类分析、核酸突变热点分析、序列一致性分析等。
(三)遗传多态性分析 遗传多态性主要分析不同生物群体的变异程度。基因多态性分析常用指标有:遗传多态度(H)、杂合度(A)等。
(王束玫)
第十五章 遗传流行病学
学时分配:4学时
重点内容:掌握遗传流行病学的定义;研究方法。 基本内容:
(一)遗传流行病学的概念:遗传流行病学是研究与遗传有关的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发生的原因、以及制订预防或控制对策的学科。其着重研究疾病发生中遗传与环境因素所起的作用、作用方式和疾病的控制方法。
(二)遗传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1.资料收集
(1)资料来源:包括家系调查、 一般群体调查、特殊群体调查及常规记录资料。
3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