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语文课程的综合学习
一、语文综合学习的特点?
(一)综合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综合性概括为目标的综合、学习方式的综合、内容的综合。目标的综合是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仅立足与学生语文素养的获得,更要立足学生健康个性的养成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学习方式的综合是指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个学习方式的集合体。内容的综合强调语文的学习是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的综合,是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的综合。 (二)实践性
强调学生的实践活动和亲身经历,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学习和使用语文。比如在以“保护水资源”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可安排如下活动:1.访谈。2.调查。3.讨论4.写建议书 在这样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学习了解许多课本以外的知识,通过讨论形成共识,把水污染问题的解决方案写成建议书,运用语文解决生活问题。 (三)开放性
体现方面:时间的开放、空间的开放、内容的开放。语文综合性学习既不局限于课堂的时间,也不局限于教室狭小的空间,更不局限于语文课本知识。 (四)体验性
强调学生要亲自参加语文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对事物进行认识获得个人独特感受,认识社会,发现自我。 (五)自主性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学生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人,要求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开辟空间,让学生自主的完成一系列学习活动。
二、语文综合性强调的目标?
1.强调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 2.强调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培养
3.强调校内外多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4.强调合作能力的培养 5.强调亲力亲为的实践体验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
1.选择和确立活动主题
主题确立的四种形式:第一种生活诱发式,教师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从而引出主题。第二种,课堂教学拓
展式,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托,抓住学生的疑问引出主题。第三种学科联系式,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学科知识的联系中确定主题。第四种综合实践式,以一个问题为中心,从多门学科知识的联系中确立主题。 2.制定学习方案
体现学生自主性,教师主要是引导者、建议者。 (二)实践体验阶段
这一阶段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体阶段,也是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主要活动:1.搜集和筛选资料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网络、电视、广播、书籍等渠道收集信息 2.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师指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问题,简单提醒偏题的学生,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的解决 3.写成学习报告 指导学生在格式和策略上的指导
(三)表达交流、评价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介绍自己学习经验,接受同学质疑,申辩。学生可以学习他人经验,反思自己的不足。
四、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注意的问题?
(一)切忌依赖语文教材,充分利用和开发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资源 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应将学校资源、家庭资源、社会资源整合起来,发掘在学生成长中的合力,培养学生的课程资源意识,培养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
(二)切忌放弃教师,放任学生自由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
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正确处理教师的指导和学生自主性的关系,善于处理活动中“放”与“扶”的关系。“扶”的功能在于激励思考、帮助发现,“放”在于少传授知识,不拿出真理。
(三)切忌形式单一,开展多样化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形式多样化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重要特点,灵活多变的形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保持学生的兴奋点,提高学习效率,还能避免功能单一,发挥形式的整体合力。
(四)切忌目标单一,着眼于学生素养的整体提高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置着眼于学生素养的整体提高,不单纯追求智育,追求个体兴趣爱好、情感态度、合作意识、创新精神、意志品质,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康个性、健全人格的个体。
五、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特点?
1.评价主体多元化 (1)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学生通过自我反思使他们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2)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开展相互评价,在相互评价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借鉴,取长补短,培养和提高合作意识。
因此,教师应淡化自己的评价,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和自我负责精神。
2.评价内容综合化
把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看做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统一体,既重视知识与能力的评价,也重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3.评价标准的个性化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中,根据学生不同的表现和特点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评价学生。总之,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第十一章 语文课程与学习心理
一、如何在语文学习中发挥注意力的作用?
1.巧妙利用无意注意组织教学。无意注意有两个特点:一是被动性,二是主体不易疲劳。教师在教学中要巧妙发挥它的优势,教学时注意语调抑扬顿挫,板书也要有主次之分,增强对比度,吸引学生注意力。
2.依靠有意注意组织教学。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要注意运用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节注意力的分配。具体说就是发挥教材的形象性,利用联系,创设耐人寻味、发人深思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争取发展学生的有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是在有意注意后出现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力。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的高级注意类型。有意后注意吸取了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优点,表现出高度的稳定性、集中性。教学中最积极的策略就是争取发展学生的有意后注意,使学习者既能保持明确的教学方向,又能消除疲劳,处于一种专注、超然的状态。
二、如何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观察。对学生来说,观察的两条途径:一是直接观察,尽量扩大眼界,开阔视野,对身边的人和事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观察,要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二是间接观察,通过阅读,学习文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2.指导学生细心观察。观察得越自觉、越细心,观察效果越好,观察能力提高得越快。
3.指导学生把观察与写作结合起来,随时将观察到的东西加以回忆、分析、整理,来巩固观察的效果。
三、如何在语文学习中提高记忆力?
1.充分利用无意识记,增强记忆能力。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规律,创造无意识记的条件,对一些文学艺术讲授时应动之以情,展示文章的意境,帮助学生感知教材。
2.提高学生对材料的加工水平。教师要指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取舍,合理归纳。
3.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1)部分识记与整体识记并用。(2)多种感官协同活动记忆。(3)阅读与回忆相结合。(4)巧计 (5)充分利用高科技成果,发挥视听辅助设施的特殊功效。
4.适度合理地安排复习。
四、如何在语文学习中培养思维能力?
1.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启发思维。
2.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