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断肠人”即在外漂泊、因思乡而肝肠寸断的离人。 3. 《天净沙.秋思》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意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夕阳”相呼应的是:“________”,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________”。体现“思”字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达标检测:默写诗歌
课外写作:选择这两首诗的中任一组写景句,展开联想和想象,将它们扩写成一段写景的文字。(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150字左右)
20、《虽有佳肴》 主备人 揭淑芳 审核人
【国学金句】
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礼记》
【译文】骄傲不可滋长,欲望不可放纵,意志不可自满,欢乐不可走向极端。
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礼记》
【译文】对有德才的人要亲近而且敬重,畏服而且爱慕他。对于自己所爱的人,要能知道他的缺点,对于自己所憎恶的人,要能看到他的优点。 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礼记》
【译文】到一个地方要问清这里的禁忌,到一个国家要问清这里的习俗,到别人家里要问清这家的避讳。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礼记》
【译文】君子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养成良好的风俗,他一定要从教育人手。
【学习目标】
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课文,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理顺课文中逻辑论证的过程。
3.理论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完善自我人生。
【重·难点】
重点:积累文言文基本实词和虚词,体会文言文体裁“记”的特点。 难点:体会本课文简洁、类比恰当、说理深刻的写作特色。认识教与学的关系以及“教
学相长”的道理。
【课时安排】1课时 【知识链接】
本文选自《学记》。《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于战国晚期。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步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活动的论著。它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比如节选的这篇课文所提出的“教学相长”,从现代教育学的观点上看仍然具有很大价值,值得重视。
【预学】
情境创设: 独立预学展示
1. 给下面黑体字注音
嘉肴( ) 弗食( ) 旨( ) 自强( ) .... 教学相长( ) 兑命( ) 学学半( ) ...2. 朗读课文,并注意停顿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3. 借助工具书及课文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嘉肴: 旨: 至道: 是故: 困: 自反: 兑命: 学学半: 虽: 其此之谓乎: 4. 归纳探究
(1) 找出通假字 《兑命》: (2) 古今异义
虽有至道 (古义: 今义: ) 不知其旨也(古义: 今义: ) 教然后知困(古义: 今义: ) 教学相长也(古义: 今义: )
(3) 词类活用
不知其旨也( ) 不知其善也( )
(4) 一词多义
学学半( )( ) 其词之谓也( ) 不知其旨也( )
5.《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_ 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又名《__》
与《 》《 》合称“三礼”。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_ _,记录__等的问答,记述了_____。
【小组研学】
合作探究与交流展示
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为什么?
2.划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自强: 教学相长:
(1)是 故 学 然 后 知 不 足 (2)知 困 然 后 能 自 强 也 3.文章引用《兑命》中的话有何作用?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故曰:教学相长也。
5.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评学】
达标检测:背诵全文 拓展延伸
阅读《礼记》中的哲理短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l)或失则多( ) (2)或失则寡( ) (3)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 ...2.下列“而”的用法属于顺承关系的一项是( )
A.思而不学则殆 B.俄而雪骤 C.人不知而不不愠 D.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l)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2)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4.本文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
25.河中石兽
主备人 揭淑芳 审核人
【国学金句】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
【译文】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没时间做,见到恶人、坏事,就像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译文】看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并赶上他,看到别人的缺点,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否有他一样的缺点。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
【译文】君子最大的长处就是用高尚、仁义的心去对待他人。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转》
【译文】人都有可能犯错,犯了错误,只要能改正仍是最好的人。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有关文学常识,积累常见的文言词汇,熟读并背诵课文。 2.通过合作探究,准确翻译文句,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3.理论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完善自我人生。
【重·难点】
重点:流利译讲课文,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蕴含的道理。
难点:一次多义,古今异义,把文章蕴含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知识链接】
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预学】
情境创设:纪晓岚的趣事(导入) 独立预学展示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圮 ( ) 棹( ) 曳( ) 湮 ( ) 啮( ) 穴 ( ) 溯( ) 臆( ) 欤( ) 掷( ) 2.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fa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3. 译讲课文,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山门圮于河 ( )(2)阅十余岁 ( ) (3) 盖石性坚重( ) ...(4)湮于沙上 ( ) (5)转转不已( ) (6) 如是再啮( )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