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综合录井的气测值一般可以区分岩性界面,泥岩的气测值曲线往往是一条平直的基线,在即将钻穿下伏储集层时(特别是有油气显示的储集层),上覆泥岩段的气测值曲线会有一个缓慢推高的过程,而一旦储集层被打开,这种平缓地推升的趋势会被打破,出现突然升高的现象,这时我们可以认为钻入储集层。同一个储集层内如果是上油下水,在钻遇下部水层时,气测值曲线会有下降的趋势,这时我们不应该轻易地认为已经进入泥岩地层,参考非烃组分氢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同样可以确定下部的储集层是水层,因为水层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氢气和二氧化碳值明显升高。
另一种方法我把它称为反推法,如果出现气测异常,不管是高幅还是低幅都应该高度重视,可以去岩屑内反找引起异常变化的岩性或油气显示,这种方法作为前一种方法的补充,其可信程度相当高。
(四)地化录井
地化录井是分析泥岩有机质丰度及生油成熟度、生油岩类型、临界温度的有力武器,同样用来分析储集层内的气态烃、液态烃、及残余重烃含量;同一油田或同一区块如果确定了油、气、水层的评价基值区间(包括S0、S1、S2、TPI、CPI等指标),对于地区的单井油、气、水层评价会有重要的参考作用。采用PDC钻头岩屑由于泥岩相对好挑样,生油指标分析较可靠;但利用混样来进行储集层分析,无疑会给这种精密的仪器造成判断失误,从而引起我们的错觉,其结果显然不能另人信服。我个人认为这种混样分析方法有待商榷,甚至不可取。
(五)其它录井
钻井液录井在钻遇重大的油气显示时具有大家共知的明显特征,比如密度下降,粘度上升等,不再遨述。
PK仪录井只是对储集层的孔隙度、渗透性作定量分析,其前提是必须首先确定有储集层,对岩性和油、气、水层确定无大的帮助。
其它一些工程录井(包括扭矩、转速、钻压、水力参数等)在钻遇不同岩性时至今没有发现有规律地变化特征,只有扭矩在钻遇砂岩时有增大的趋势。
另外,DC指数在钻遇不同地层时有明显的变化,比如在钻遇泥岩,缩径和跨塌;还有钻遇储集层时致密和疏松,以及储集层内部流体的性质对其都有影响,且表现为不同的特征,具体表现规律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建议
1.在判断地层岩性界面或油气水显示时采用各种指标综合分析,有利于提高判断准确性;
2.在目前PDC钻头录井技术不成熟的情况下,建议区域予探井和评价井等重点探井主要目的层段不使用PDC钻头,以对新区地层和含油气性做更准确地认识了解;
3.采用正确地录井方法,建议推广普及综合录井技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