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考专题】高三选考二轮复习微专题(20)土壤
读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回答下面小题。
1.图中影响土壤形成最活跃的要素是 A.风化基岩 2.图示区域
①地表径流量与植被覆盖率负相关 ①陡坡上的土壤厚度一般比较浅薄 ①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①地下径流量受当地气温影响大 A.①①
蓄水能力是评价土壤水源涵养、调节水循环能力的主要指标之一。林地土壤蓄洪作用主要反映在毛管孔隙水的贮存能力上。土壤持水量饱和后会产生地表和地下径流。下表为四川盆地东部海拔350米~951米某山不同林地土壤孔隙度和持水性资料。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孔隙度(%) 林地类型 总孔隙 针阔混交林 常绿阔叶林 楠竹林 灌木林
1
B.气候 C.地形 D.生物
B.①① C.①① D.①①
有机质含量毛管孔 45 47 40 56 (%) 4.62 3.18 2.08 7.79 饱和持水量 (吨公顷) 503 648 312 1833 非毛管孔 17 16 12 17 59 63 52 73
3.最不适合该山地作为水土保持林的林地类型是 A.针阔混交林
B.常绿阔叶林
C.楠竹林
D.灌木林
4.不考虑其他因素,在相同降水条件和相同前期土壤湿度条件下,产生径流时间最长的是 A.针阔混交林
B.常绿阔叶林
C.楠竹林
D.灌木林
5.当地灌木林有机质含量高,与其关联度最小的是 A.地表径流大
B.植物种类多
C.枯枝落叶多
D.年均温较高
砖红壤发育在热带雨林或季雨林环境下;燥红土发育在热带干热地区稀树草原环境下;赤红壤又称为砖红壤性红壤,发育在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环境下,具有红壤与砖红壤的过渡性质;下图示意海南岛的土壤类型及年降水量分布。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6.图中甲、乙、丙、丁各自代表的土壤类型分别为 A.砖红壤、燥红土、赤红壤、水稻土 C.赤红壤、砖红壤、燥红土、水稻士
B.水稻土、燥红土、砖红壤、赤红壤 D.燥红土、砖红壤、赤红壤、水稻土
7.黄壤发育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环境下,与红壤属同一纬度带。图中e地区发育黄壤的原因是
A.纬度低气温较高 C.光照热量更充足
B.海拔高气温较低 D.森林覆盖率较高
地带性土壤是指土壤在空间上随气候、生物条件的变化而呈带状分布的特征。下图是土壤水平地带分布模式图。完成下面小题。
2
8.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红壤的有机质含量远低于东北地区的黑土,主要影响因素是 A.地形B.植被C.降水D.气温
9.从“黑土—栗钙土—荒漠土壤”的地域分异,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垂直分异规律 C.经度地带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10.气候异常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 它严重威胁与影响人类的生存和生活。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导致
A.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降水量减少 C.水热条件变好,增加物种的多样性
B.大陆海岸线变长 D.高山的雪线上升
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左图是不同气候下(湿润、半干旱、干旱)的土壤剖面发育示意图,右图是不同植被(森林、草原)作用下土壤剖面深度与有机质的质量百分比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 下面小题。
11.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密切相关的因素是 A.生物
B.地形
C.降水
D.成土母质
12.能代表草原地区土壤发育情况的组合是 A.甲与I
下图示意热带雨林开辟为人工橡胶林后的生态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B.甲与II
C.乙与II
D.丙与I
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