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检测题(包含答案)
限民族服装,再现了当年科举考试的盛况。……今天的韩国人正是通过这种纪念活动,来表达他们对科举制度的尊重和反思。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科举制创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三中外国人对中国的科举制度重视尊重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举制度的认识。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下是有关春秋战国时期历史的三则材料: ①1953年在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了春秋时期的铁锄。
②管仲对(齐桓公)曰:“……美金(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锄……试诸壤土,则甲兵大定。”
——《国语·齐语》
③在我国,铁器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三千三百年前的商代中期,但当时的铁是自然陨铁,而不是人工冶铁。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出现在两千五百年前后,也就是春秋战国之际,铁器已经有了斧、锛、凿各种刀具,中国社会历史进入到铁器时代。
——中国社会科学院白云翔
材料二 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代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深刻地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
(1)材料一中的三则材料是围绕什么主题选取的?能证明这一主题最有价值的材料是哪一个?你的理由是什么?
(2)郭沫若为什么认为“春秋战国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学术思想史上黄金时代的原因。
(3)对于春秋战国时期,有的人认为是“战乱与灾难”;有的人认为是“进步与发展”。你是如何看待的?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柱石)民也,不可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咙,其事乱,是故圣
5 / 10
王之处士必于闲燕,处农必就田野,处工必就官府,处商必就市井。”
“地之守在城,城之守在兵,兵之守在人,人之守在粟,故地不辟则城不固…天下者,国之本也;国者,乡之本也…。
——摘编自《管子》
材料二 在“治生”思想影响下,明清时期一度出现“弃儒从商”的现象。明朝万历年间的湖广官员冯应京提出:“士农工商,各执一业;又如九流百工,皆治生之事也。”“(商贾)阜财通商,所以税国饷而利民用,行商坐贾,治生之道最重也。”
黄宗羲认为“今夫通都(四通八达的都市)之市肆,十室而九,有为佛而货者,有为巫而货者,有为优倡而货者,有为奇技淫巧而货者,皆不切于民用,一概痛绝之,亦庶几乎救弊之一端也。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者,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摘编自张海英《明清商品经济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管子的思想主张及其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明清思想家的思想主张。
三、论述题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本身还具有任何一个穆斯林帝国都无法与它相比的一种内聚性。类似奥斯曼帝国境内各种巴尔干基督教团体的那种令人费解的少数派集团、类似莫卧儿帝国境内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那种宗教不和,在中国是不存在的。中国的这种内聚性,并非当时才有的一种新现象。从数千年前中国文明的早期阶段起就有了,并一直存在到今天。实际上,中国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连续不断的文明。”
——《全球通史》(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问题:提炼作者对中国文明的观点,并结合所学论证此观点形成的原因(依据)。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东林学派创立之际,正值“王(守仁)学末流”盛行于学界之时,所以,东林学派强调“经世致用”的学术研究风气,恰是针对明末士人好于空谈心性,致使学风疏薄的情形。继东林学派之后,复社士子对于“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继承与推广更为彻底。从复社的创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检测题(包含答案)
人张溥、张采,到社中的骨干力量,如黄宗羲、陈子龙、方以智、顾炎武等人,都是“经世致用”学问的倡导者与践行者。伴随着党社运动,推进“经世致用”学术风气的是以基督教神哲学与西方科技知识的传入。欧洲最早的算学、天文学、地理学以及后来的机械学、水力学和铸炮技术有利于帝国的防务和繁荣。
——摘编自文家亮、黄纪泽《明清之际党社运动对中西科技汇通之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外历史相关知识,对明清之际的中西科技汇通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7 / 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