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7-8自然段:主要写作者离开家乡到杭州后常常去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心里却时时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 五、品味语句
修辞手法:
1、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对比) 2、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比喻) 关联词:
1、小时候,我无论对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条件) 2、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大箩。(条件)
3、如果让它开过,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比摇下来的香味就差多了。(假设)
4、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承接)
标点符号的用法:
1、父亲总是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梅花,那是木兰花??(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
2、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分号:表示并列分句间的停顿)
3、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引号:表示突出强调) 4、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引号:表示特定称号)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1、桂花一开,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来台风啊!”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嘴里念着:“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大箩。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
我的理解:通过对母亲的语言和心理描写,说明桂花树已经根植于母亲的心中,成为母亲心中的牵挂,同时也突出了母亲的淳朴、善良。
2、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我的理解: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的香,已经不受季节的束缚,香甜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永远地香在人们的心里。
3、可是母亲说: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我的理解: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桂花,已经充盈着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因此,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我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
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
4、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我的理解:这个“又”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只是这次母亲的话使他又一次想起。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作者对故乡桂花的深深怀念。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那种“摇花乐”和桂花雨已植进了他的生命,成为他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记忆,这才是作者难忘家乡桂花的真正原因。 8《小桥流水人家》谢冰莹 一、 字音
潺chán 婀ē 粼 lín 涸 h ? 缀zhùi 螃páng 蟹xia 二、多音字
(和)气h? 唱(和)ha (和)牌hú (和)面huó (和)稀泥huò 三、词语积累
清澈见底 潺潺地 长长的 粼粼的 细细的 深深地 随风飘动 依依多情 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守望相助 四、结构梳理
1、抒情散文,通篇以一个“爱”字贯穿,寄情于景。
2、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 (1)直接抒情:
①我爱我的老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但我非常爱它。 ②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2)间接抒情:
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终年潺潺地环绕着村庄。溪的两边,种着几棵垂柳,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
3、段落划分:
(1)第1自然段: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田园风景画。
(2)第2-5自然段:伴随着作者对美好童年的回忆,写出了小桥流水人家的人们恬淡、闲适的生活情况。
(3)第6自然段:概括说明了故乡人们安定、闲适的生活状况,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切怀念。
五、品味语句 修辞手法:
1、(柳枝)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拟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