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40.0分)
1.已知全集A. C.
3,5,6,
2,3,4,5,6,,
3,5,,
B. D.
3,4,
6,,则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并集与补集的定义,写出运算结果. 【详解】则又全集则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集合的定义与运算问题,是基础题.
2.某高中学校共有学生3000名,各年级人数如下表,已知在全校学生中随机抽取1名学生,抽到高二年级学生的概率是年级抽取的学生的人数为 年级 学生人数 A. 25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得高二年级学生数量为1050,高三年级学生数量为750,由此用分层抽样的方法能求出应在高三年级抽取的学生的人数.
B. 26
C. 30
D. 32
一年级 1200 二年级 三年级 现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在全校抽取100名学生,则应在高三
3,5,,3,5,6,, 2,3,4,5,6,,
.
6,,
x y
【详解】由题意得高二年级学生数量为:
,
高三年级学生数量为
现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在全校抽取100名学生, 设应在高三年级抽取的学生的人数为n, 则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应应在高三年级抽取的学生的人数的求法,考查分层抽样的性质等基础知识,考查运算求解能力,是基础题. 3.函数A.
的定义域是
B.
C.
D.
,解得
.
,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二次根式和对数函数的定义,求出使函数解析式有意义的自变量取值范围. 【详解】函数
, ,
解得
,
.
,
函数y的定义域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求函数定义域的应用问题,是基础题.求函数定义域的注意点:(1)不要对解析式进行化简变形,以免定义域变化;(2)当一个函数由有限个基本初等函数的和、差、积、商的形式构成时,定义域一般是各个基本初等函数定义域的交集;(3)定义域是一个集合,要用集合或区间表示,若用区间表示,不能用“或”连接,而应该用并集符号“∪”连接。 4.已知点A. 第一象限 限
,则P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位于 B. 第二象限
C. 第三象限
D. 第四象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利用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的符号得到点的坐标,直接判断点所在象限即可. 【详解】
.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位于第二象限.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函数值的符号,考查了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的应用,是基础题. 5.如图,边长为2的正方形有一内切圆向正方形内随机投入1000粒芝麻,假定这些芝麻全部落入该正方形中,发现有795粒芝麻落入圆内,则用随机模拟的方法得到圆周率的近似值为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圆的面积公式得:随机模拟试验可得:【详解】由圆的面积公式得:由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得:由几何概型中的面积型可得:
,
所以故选:B.
,
,
,由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得:
,得解.
,
,由几何概型中的面积型结合
【点睛】本题考查了圆的面积公式、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及几何概型中的面积型,属简单题. 6.根据表中提供的全部数据,用最小二乘法得出y关于x的线性回归方程是表中m的值为
,则
x y A. 26 【答案】A 【解析】 【分析】
8 21 10 25 11 12 28 14 35 m B. 27 C. 28 D. 29
首先求得x的平均值,然后利用线性回归方程过样本中心点求解m的值即可. 【详解】由题意可得:由线性回归方程的性质可知:故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回归分析,考查线性回归直线过样本中心点,在一组具有相关关系的变量的数据间,这样的直线可以画出许多条,而其中的一条能最好地反映x与y之间的关系,这条直线过样本中心点. 7.函数A. 0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分段函数的表达式,分别求出当【详解】当
时,由
得
和
时的零点个数即可. ,
的零点个数为 B. 1
C. 2
D. 3
,
.
,
,
作出函数和在时的图象如图:
在
时有两个零点, ,此时有一个零点,
由图象知两个函数有两个交点,即此时函数当
时,由
共有3个零点,
得
,得
综上函数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函数零点个数的判断,利用分段函数的解析式,分别进行求解是解决本题的关键.对于函数的零点问题,它和方程的根的问题,和两个函数的交点问题是同一个问题,可以互相转化;在转化为两个函数交点时,如果是一个常函数一个含参的函数,注意让含参的函数式子尽量简单一些。
8.抛掷一枚质地均匀的骰子,落地后记事件A为“奇数点向上”,事件B为“偶数点向上”,事件C为“2点或4点向上”则在上述事件中,互斥但不对立的共有 A. 3对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利用互斥事件、对立事件的定义直接求解.
【详解】抛掷一枚质地均匀的骰子,落地后记事件A为“奇数点向上”, 事件B为“偶数点向上”,事件C为“2点或4点向上”, 事件A与事件B是对立事件; 事件A与事件C是互斥但不对立事件; 事件B与事件C能同时发生,不是互斥事件. 故互斥但不对立的共有1对.
B. 2对
C. 1对
D. 0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