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語》(郭錫良本)參考答案
練習五
一、解釋下列名詞:
四六:文體名,也稱“四六文”,就是駢體文。全篇多以四字六字的句子,世稱駢四儷六。此文體形成于魏晉時期,南北朝時期成爲文章的正宗,唐代稱爲“時文”,晚唐至明稱“四六”或“四六文”,清代始稱駢體文。其語言特點是:駢偶、“四六”、平仄、用典和藻飾。
工對:駢體文和近體詩中的一種對仗,因其對得工整,故稱“工對”。它要求在對仗中用相同“事類”的詞語相對,即天文對天文,地理對地理,動物對動物,植物對植物等。
律賦:唐宋時科舉取士所採用的駢賦,要求平仄對仗,並限定韻字,因此又叫做律賦。律賦大都內容貧乏,文字呆板,毫無生氣,在文學上沒有多少價值。
互文:古代修辭方式的一種,也叫“互文見義”,或簡稱“互見”。其特點是上下文義互相呼應、互相補充。
二、簡述賦體的演變和各種賦體的特點。
賦體在其發展演變過程中産生了四種主要形式:騷賦、古賦、駢賦和文賦。
騷賦産生于漢初,由楚辭演變而成,其寫作類比《楚辭》,如賈誼的《吊屈原賦》。這種賦體在形式上同楚辭相似,也以“兮”字入
句;其內容則重在“寫志”而不重在“體物”。
古賦是指騷賦以外的漢賦,如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這種賦體往往可分爲三部分。開始有段近似序的散文。中間常用問答的形式,篇幅也較大,極力鋪陳誇張;韻文中夾雜散文,用散文敍述,用韻文描寫。結尾再用一段散文,發些議論,以寄託諷喻之意,類似楚辭的“亂”或“訊”。古賦在句式上一般不再用“兮”字,主要是四言和六言,雜以三言和五言。
古賦在六朝時期發展成爲駢賦,如江淹的《別賦》。這種賦體一般都是四六句,且講究對偶和平仄,堆砌典故。實際上,駢賦等於有韻的駢體文,既具有駢體文的一般特點,又體現出賦鋪陳誇張的特色。另外,駢賦到唐宋時期,科舉中要求平仄對仗,並限定韻字,因而又稱“律賦”。
文賦是受古文運動的影響而産生的。唐宋古文家在賦的創作上,極力摒棄駢儷之習,通篇貫串散文的氣勢,重視清新流暢,在藝術形式上給賦體注入了新的活力,並創作了一些具有較高文學價值的文賦,如蘇軾的《赤壁賦》等。
三、把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並辨析帶△的同義詞(教材引文下加△處,本文改爲下加點):
、、
1.君匪從流,臣進逆耳,深思遠慮,遂放湘南。(蕭統《文選序》) 譯文:楚君不從善如流,臣下(此處指屈原)進諫逆耳忠言,因深思遠慮,於是被流放到湘江之南。
“思”和“慮”都有“思考”的意思。“思”指根據確定的意願
去思考,“慮”指對問題反復周密地思考,力求得到最佳選擇。
、、
2.余監撫餘閑,居多暇日,曆觀文囿,泛覽辭林。(蕭統《文選序》)
譯文:我在監國和撫軍的空閒中,度過了許多閒暇的日子,廣泛閱讀了各類文章。
“觀”和“覽”都有“看”、“閱讀”的意思。“觀”指有目的有意識地看,“覽”指廣泛地看。
、、
3.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滕王閣序》)
譯文:晚霞與孤獨的野鴨相伴同飛,秋水和高遠的天空渾然一色。 “與”和“共”都是介詞,表示物件,這裏用法相同,可譯作“和、跟、同”等。“與”另有動詞“給與”和連詞“和”等用法,“共”另有副詞“共同”、“總共”等用法。
、、
4.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導
夫先路。(屈原《離騷》)
譯文:君王何不趁著年輕力壯而放棄那些邪惡的行爲呢,爲什麽不改變這種做事情的態度?駕馭著千里馬往前賓士吧,隨我來,我爲你在前面帶路。
“馳”和“騁”都有馬快跑義,但“馳”是指使勁趕馬使馬快跑,需要人驅趕。“騁”是指縱馬奔馳,即馬隨意狂奔,不需要人驅趕。這裏二者連用,意思是放馬奔跑。
、、
5.初既與余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難夫離別兮,傷靈修之數化。(屈原《離騷》)
譯文:當初君王已經與我有相約之言,後來心意改變又有了別的想法。我並不爲離開朝廷而難過,只是爲君王的屢次改變主意而感到傷心。
“離”和“別”都是動詞,都有“分開”的意思。但其程度上有細微差別,前者淺,後者深。《楚辭離騷》王逸注:“近曰離,遠曰別。”
、、
6.今夫貴人之子,必宮居而閨處,內有保母,外有傅父。(枚乘
《七發》)
譯文:如今那些達官貴人家的子弟,一定是在深宮閨門之內居住和生活,內有照料日常生活的保姆,外有負責教育的師傅。
“居”和“處”都有“居住”的意思。“居”指長久定居,“處”指停留,短時間的居住。
四、分析下面兩組句子中的對仗:
1.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王勃《滕王閣序》)
“北海雖賒,扶搖可接”與“東隅已逝,桑榆非晚”雙雙相對,在句法結構上是主謂結構兩兩相對,即“北海雖賒”對“東隅已逝”,“扶搖可接”對“桑榆非晚”。詞性上也基本上是相對的,即實對實(“北海”對“東隅”,“扶搖”對“桑榆”),虛對虛(“雖”對“已”,“可”對“非”),動對動(“賒”對“逝”,“接”對“晚”),靜對靜(“北海”對“東隅”,“扶搖”對“桑榆”)。
2.巡曾楹而空揜,撫錦幕而虛涼。(江淹《別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