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后记:
通过学唱歌曲、听音乐,使学生感受到“鼓乐”这种特殊音乐表现形式的独特魅力;体验到中国鼓乐和非洲鼓乐的风格差异。学生边唱边动(跺脚、击鼓等)课堂气氛热烈。
第二单元 碧野金山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 唱:《小黄鹂鸟》 2、 听:《在那东山顶上》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歌曲《在那东山顶上》,让学生感受藏族音乐深长悠远的特点。 2、通过学唱歌曲,学生能够准确演唱歌曲《小黄鹂鸟》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了解、感受、体验藏族民歌与舞蹈的特点和基本知识,从而能够进一步热爱中华民族艺术。 教学过程:
播放音乐《走进西藏》学生进教室入座。 1、了解西藏的名胜
2、了解藏民歌,听赏《在那东山顶上》 3、学唱歌曲 (1)第一遍放录音范唱
5
1)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2)这首歌曲的演唱顺序怎样的?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点击课件)它的情绪是欢快、喜悦、自豪的??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同学们的表情告诉我,你们非常喜欢这首歌,下面我们带着这种喜悦的心情一起来学唱这首歌,好吗? (2)学唱歌谱
a、教师弹奏全曲,学生用“lu”哼唱(提醒声音竖起来) b、分乐句跟老师唱谱,注意二四拍的强弱规律
c、重点学习10——13小节,引导学生体验站在高处放声高歌的感觉。 师一句句教唱,着重教七拍长音。用手势来表示七拍及下滑音。 (用游戏比赛来解决难点) 师评:同学们唱的都很好,如果长音再唱的连贯、流畅些就更好了! (3)第二遍放伴奏音乐,学生跟唱。 4、进一步感受歌曲 5、学习藏族舞蹈
1) 教师讲解动作要领,邀请学生上台做小老师,集体学习踢踏舞基本动作。 2) 学生还可以把自己的衣服解下反穿当长袖
3) 学生分组练习,师巡回指导 4)听音乐学生集体踢踏舞表演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听:《牧歌》
唱:《放牦牛的小卓玛》 教学目标:
6
1、 通过《牧歌》的欣赏,使他们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意境美,使《牧歌》的旋律永远
流淌在学生的心中。
2、 充分了解内蒙民歌悠扬宽广的旋律特点,感受无伴奏合唱的人声美与丰富的和声
效果。
3、 能用活泼、欢乐地情绪演唱歌曲《放牦牛的小卓玛》,把握藏族歌曲的特点。 教学重点:
体验蒙古族民歌的风格,把握藏族歌曲的特点。 教学难点:
唱好歌曲中的装饰音和衬词 教学准备: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
一、欣赏《牧歌》
二、演唱歌曲——《放牦牛的小卓玛》 1、生初听歌曲。
2、师:从歌曲中,大家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绪? 生议一议。
3、师:这首歌曲中哪些地方让歌曲具有典型的藏族风格,我们听第二遍感受一下。 4、 师小结:装饰音的独特用法加上特有的衬词使这首歌曲具有典型的藏族风格。同
学们,你学过或听过的藏族歌曲,哪些也使用了类似的衬词和装饰音? 5、 师小结:同学们,藏族歌曲的最大特点恰恰是这些特有的衬词和装饰音。下面就
让我们来学唱歌曲《放牦牛的小卓玛》。 6、 出示乐谱,学唱歌曲。
a、 用“LU”发音,跟琴模唱旋律
b、 有感情地朗读歌词,了解“卓玛”是藏语美丽的意思,藏族人常把小女孩叫
做“卓玛”。
c、 跟范唱默唱自学,说说难点。
7
d、 师带生逐一解决难点。
e、 生完整跟琴唱。 f、男生唱,女生伴舞。(用上节课学过的藏族舞蹈动作。) 三、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感受了蒙古族和藏族不同风格但都以放牧为主题的歌曲,这类歌曲还有很多,同学们课后可以收集一些并相互交流。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唱:《小巴郎,童年的太阳》 听:《美丽的哈纳斯湖》 教学目标:
1、 通过欣赏交响音画《美丽的哈纳斯湖》及新疆歌舞,了解维吾尔族音乐风格特点。 2、 学生能够情绪饱满地、准确地演唱歌曲《小巴郎,童年的太阳》,并能用新疆手鼓
的典型节奏为歌曲《小巴郎,童年的太阳》伴奏。
3、 对交响音画这种器乐类型有初步的了解,对欣赏交响音乐产生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能够情绪饱满地、准确地演唱歌曲《小巴郎,童年的太阳》,并体会到新疆音乐独有的特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钢琴、打击乐器、课堂乐器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律动
1、学生在维吾尔族民歌《娃哈哈》的歌曲声中,跟教师一起跳新疆舞蹈。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