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某地煤矿煤XX沟矿区露天精查(最终)地质报告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0/24 7:00:5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冲洪积层区内少见,主要分布在井田南北两侧的龙王沟、三道沟之底沟。

根据利用钻孔统计,第四系地层厚度2.05~104.20mm,平均59.06m。不整合于一切老地层之上。

第三节 矿区构造

井田位于查干淖煤田东北部,基本构造形态表现为向南西倾斜的单斜构造,其间发育次一级宽缓褶曲影响着局部地区煤层产状。

井田西南部发现正断层一条,东北部发育柱状陷落一个,现分述如下: 一、褶曲 1、沙梁向斜

位于井田东北部,轴向N20度W,两翼倾角略不对称,西翼5度~15度,东翼8度~20度,通过13~15勘探线,波幅34~35m,延伸1250m。 2、赵二屹旦背斜

位于沙梁向斜西侧,轴向呈弧型,北段呈N7度E,南段呈N15度W,东翼倾角7度~9度,西翼倾角4度,通过10~13勘探线,波幅12m,延伸800m。 二、断层 1、小石拉塔断层

位于井田西部,走向N60度W,倾向SW,倾角70度,落差8m,走向延伸1600m,由于落差小,对开采无大影响。 2、帐房嫣陷落柱

位于井田东北部,影响范围呈椭圆形,长轴方向N25度E,长470m,短轴方向N60度E,长280m,陷落深度12~60m,陷落柱内煤层已风化为煤粉和粘土岩。 三、岩浆岩

鄂托克旗地区在地质发展史上一直是相对稳定地区,岩浆岩活动微弱。根据以往地质勘探成果记载,在燕山期内曾发生过基性火山岩的喷发,形成灰绿色~黑灰色的细晶~隐晶质玄武岩,厚度4~20m,夹在上侏罗~下白垩志丹群地层的下部。在煤田北部的玻璃屹旦以北地区零星出露。未发现岩浆岩侵入煤系地层现象。

综上所述,井田内主要构造形态为单斜构造,煤层倾角一般小于10度,次级褶曲影响范围不大,波幅小,井田内仅有一条落差不大的正断层和一个范围不大的陷落柱,无岩浆侵入,故井田构造复杂程度为简单类型。 第四章 煤层、煤质 第一节 煤层

一、含煤地层及含煤性 (一)含煤地层

核实区内主要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次要含煤地层为二叠系下统山西组,现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1、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2t)

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和含煤特征可划分为两个岩段。 一岩段(C12t)

位于太原组下部,岩段界线从本组底界至6号煤底板。岩段下部为灰白色粗粒砂岩,矿物成分以石英为主,局部含砾,磨园度呈次园状~园状,分选中等,厚度一般5~10m;其上为黑灰色、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和煤层。本段含7、8、9、10号四层煤层,8、9号之间常有砂岩透镜体存在,一般厚4~7m。岩段厚度平均29m左右。 二岩段(C2 2t)

位于太原组上部,岩段界线从6号煤层底板砂岩至太原组顶界。其底部以灰白色中粒厚层状砂岩为主,矿物成分主要为长石、石英。砂岩之上为巨厚的6号煤层。6号煤层顶板发育粘土岩。木岩段厚度一般25~30m。 2、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

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和含煤特征可划分为三个岩段。 一岩段(P1 1s)

位于山西组下部,岩段界线从本组底界至5号煤层顶板。底部岩性为灰白色中~粗粒砂岩,上部为深灰色、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或砂质粘土岩;5号煤层位于岩段顶部。岩段厚度一般25m左右。

二岩段(P2 1s)

位于山西组中部,岩段界线从5号煤层顶板砂岩至3号煤层顶板。其底部为白色中~粗粒砂岩,含有铁质,地表风化成高粱红色,下部含砾石;其上部为砂泥岩或粉砂岩,3号煤位于岩段顶部。本岩段厚度平均15m左右。 三岩段(P3 1s)

位于山西组上部,岩段界线从3号煤层顶板砂岩至山西组顶界,岩段下部为层位不稳定的灰白色中~粗粒岩;上部多为细粉砂岩、泥岩、粘土岩;含1、2号煤层,层位极不稳定且大部分风化。本岩段厚度平均27m左右。 (二)含煤性

根据利用钻孔资料统计,含煤地层太原组厚度31.50~75.23m;平均58.10m;山西组厚度35.03~97012m,平均67.98m;含可采煤层5、6上、6、8、9号五层煤层,累计平均厚度37.61m,含煤系数29.83%;煤层利用厚度累计平均27.97m,可采含煤系数22.18%。 (三)含煤地层沉积背景和沉积特征

查干淖煤田属于华北石炭~二叠纪煤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石炭~二叠纪时,在鄂托克旗地区广泛地聚了具有工业价值的煤层。其北缘可至阴山褶皱带,向西过渡为鄂托克旗台缘褶皱带,向南开口延伸至陕、晋、豫广大地区。现在的查干淖煤田,实际为埋藏深度600m以内部分。

中奥陶世以后,查干淖地区和华北地区一样,遭受了长期的剥蚀和夷平。直到晚石炭世的一次整体沉降,发生海侵接受沉积,形成一套石炭二叠纪的海陆交相互含煤岩系。

晚石炭世本溪海侵来自东南方向的华北陆表海,沉积了一套障壁海崖的局限台地组合岩系,对查干淖地区古地形起着“填平补齐”作用。

晚石炭世太原期海侵范围进一步扩大,来自北部阴山陆源区的河流携带大量的碎屑物质进入盆地,沉积了一套以河流三角洲环境为主的含煤岩系。由于当时地壳下降幅度能与泥浆沼泽沉积的速度保持长期、稳定的平衡,古气候条件温暖、湿润,为成煤物质的供给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故在晚石炭世太原期沉积了层位稳定、厚度巨大的煤层。

早二叠世,西伯利亚板块向阴山加里东褶皱带下俯冲,使得阴山褶皱带不断地抬升,剥蚀加剧,河流携带大量的陆缘碎屑充填于盆地之中,沉积了一套以河流为主的碎屑岩,在局部地段沉积了具有经济意义的煤层。 二、可采煤层各论

核实区内共含编号煤层8层,分别为3、5、6上,6、7、8、9、10号煤层,其中可采5层,分别为5、6上、6、8、9号煤层,现将可采煤层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5号煤层:赋存于山西组一岩段下部,主要分布在核实区北部,煤层稳定性差。本次核实利用的69个钻孔中,有30个钻孔控制其层位。煤层位总厚0~6.35m,平均2.24m;利用厚度0~6.35m,平均1.72m。煤层结构简单~较复杂。一般不含夹矸,在可采区含矸1~4层,夹矸累计平均厚度0.51m。煤层直接顶板常为砂质粘土岩或砂质泥岩,间接顶板为中~粗粒砂岩,顶底板岩性以泥岩、粉砂岩为主。与6上煤层间距20.26~22.67m,平均21.08m。该煤层属于局部可采的不稳定煤层。

6上煤层:赋存于太原组二岩段顶部,主要分布在核实区的西北部,煤层层位不稳定。本次核实利用的69个钻孔,仅有8个钻孔见其层位。煤层总厚0~14.82m,平均9.25m;利用厚度0~11.29m;平均6.01m。煤层结构一般比较复杂,含夹矸0~9层,夹矸累计平均厚度1.53m。煤层顶底板岩性均以泥质岩类为主。与6号煤层间距1.93~14.23m,平均7.30m。该煤层属于局部发育且可采的不稳定煤层。

6号煤层:赋存于太原组二岩段。以煤层厚度巨大,结构复杂为其特征,是查干淖煤田的主要堪查对象和开采对象。本次利用的69个钻孔,全部见其层位。但由于后期风化的影响,核实区内帐房蔫陷落柱附近无工业利用价值。根据利用钻孔统计,煤层总厚2.30~35.36m,平均18.73m;利用厚度2.30~25.63m,平均14.65m。煤层结构复杂,含矸0~25层,夹矸累计平均厚度1.81m。煤层直接顶、底板为粘土岩、砂质泥岩、间接顶板为粗砂岩。与8号煤层间距2.93~21.56m,平均12.14m。该煤层属于大部可采的较稳定煤层。

8号煤层:赋存于太原组一岩段上部,主要分布在核实区北部。煤层层位不稳定。本次利用的69个钻孔中,有37个控制其层位。煤层总厚度0~3.99m,平均1.77m,利用厚度0~3.79m,平均1.29m。煤层结构较简单~复杂,含夹矸0~5层,夹矸累计0~5层,夹矸累计平均厚度0.24m。煤层顶底板岩性均为砂质泥岩,与9号煤层间距2.43~10.78m,平均6.03m。该煤层属于局部可采的不稳定煤层。

9号煤层:位于太原组一岩段中下部,是核实区仅次于6号煤层的主要可采煤层之一,煤层层位稳定。根据利用的69个钻孔统计,煤层总厚0~8.86m,平均5.62m;利用厚度0~8.54m,平均4.30m。煤层结构一般比较复杂,含夹矸0~9层,夹矸累计平均厚度0.50m。煤层顶板岩性为中~细粒砂岩,伪顶为泥岩;底板岩性以砂质泥岩为主。该煤层属于大部可采的较稳定煤层。

综上所述:本区共含可采煤层5层,其中层位稳定,大部可采的主要可采煤层两层,分别为6、9号煤层。层位稳定性较差,局部可采的次要煤层3层,分别为5、6上、8号煤层。主要可采煤层确定为较稳定煤层,6、9号煤层利用厚度累计值比例可占利用厚度总累计值的68%;次要可采煤层确定为不稳定煤层,三层利用厚度累计占总累计的32%;因此本区的煤层稳定类型以较稳定煤层为主。详见表4-1。

某地煤矿煤XX沟矿区露天精查(最终)地质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33l8403utx797950l84o_6.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