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关系模型由关系数据结构,关系操作集合和(完整性约束)三部分组成。
25、设计概念结构通常有四类方法:自顶向下,自底向上、(逐步扩张)(混合策略)。
26、将一个关系模式分解成多个关系模式时,为了保持原模式所满足的特性,要求分解处理具有_____1NF_____和_____2NF_____。 三、简述题(选三)
1、 数据库的外模式、模式和内模式,两级(层)映象的作用是什么?
(1)外模式:是用户与数据库系统的接口,是用户用到的那部分数据的描述。
(2)内模式:是数据库在物理存储方面的描述,定义所有的内部记录类型、索引和文件的组成方式,以及数据控制方面的细节。 (3)模式/内模式映象:这个映象存在于概念级和内部级之间,用于定义概念模式和内模式间的对应性,即概念记录和内部记录间的对应性。此映象一般在内模式中描述。
(4)外模式/模式映象:这人映象存在于外部级和概念级之间,用于定义外模式和概念模式间的对应性,即外部记录和内部记录间的对应性。此映象都是在外模式中描述。 2、 封锁协议
答:封锁是实现并发控制的主要技术。封锁分排它锁(X锁)和共享
锁(S锁)两种类型。对X锁或S锁何时申请锁、何时释放锁均有约定的规则。三级封锁协议可分别达到系统一致性的不同级别,两段锁协议是保证并发调度可串行性的封锁协议。
3、 试述索引选择的原则
答:索引是与表或视图关联的磁盘上结构,可以加快从表或视图中检索行的速度。索引包含由表或视图中的一列或多列生成的键。 1. 了解数据库本身的特征。 2. 了解最常用的查询的特征。 3. 了解查询中使用的列的特征。
4. 确定哪些索引选项可在创建或维护索引时提高性能。
5. 确定索引的最佳存储位置。非聚集索引可以与基础表存储在同一个文件组中,也可以存储在不同的文件组中。
4、 试述数据库设计的过程
答:这里只概要列出数据库设计过程的六个阶段: ( l )需求分析; ( 2 )概念结构设计; ( 3 )逻辑结构设计; ( 4 )数据库物理设计; ( 5 )数据库实施; ( 6 )数据库运行和维护。这是一个完整的实际
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的设计过程。不仅包括设计数据库本身,还包括数据库的实施、运行和维护。设计一个完善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往往是上述六个阶段的不断反复。
5、 假设R和S分别是三元和二元关系,试把表达式П1,5(σ2=4∧3=4(R×S))转换成等价的元组表达式。 解:
元组表达式:{t|( u)(v)(R(u)∧S(v)∧(u[2]=v[1]∨u[3]=v[1])∧t[1]=u[1]∧t[2]=v[2])}
6、 实现嵌入式SQL需解决那些问题?
(1)如何将嵌有SQL的宿主语言程序编译成可执行码(这是首要问题)。 (2)宿主语言和DBMS之间如何传递数据和信息。
(3)如何将查询结果赋值给宿主语言程序中的变量(通过游标语句)。 (4)宿主语言与SQL之间数据类型的转换问题(按系统约定转换)。 7、 什么是数据库设计?
答:数据库设计(Database Design)是指对于一个给定的应用环境,构造最优的数据库模式,建立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使之能够有效地存储数据,满足各种用户的应用需求(信息要求和处理要求)。在数据库领域内,常常把使用数据库的各类系统统称为数据库应用系统。 8、 什么是概念结构设计?
答:概念结构是信息世界的结构,即概念模型,其主要特点是: ( l )能真实、充分地反映现实世界,包括事物和事物之间的联系,能满足
用户对数据的处理要求,是对现实世界的一个真实模型; ( 2 )易于理解,从而可以用它和不熟悉计算机的用户交换意见,用户的积极参与是数据库设计成功的关键; ( 3 )易于更改,当应用环境和应用要求改变时,容易对概念模型修改和扩充; ( 4 )易于向关系、网状、层次等各种数据模型转换。概念结构的设计策略通常有四种: l )自顶向下,即首先定义全局概念结构的框架,然后逐步细化; 2 )自底向上,即首先定义各局部应用的概念结构,然后将它们集成起来,得到全局概念结构; 3 )逐步扩张,首先定义最重要的核心概念结构,然后向外扩充,以滚雪球的方式逐步生成其他概念结构,直至总体概念结构; 4 )混合策略,即将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相结合,用自顶向下策略设计一个全局概念结构的框架,以它为骨架集成由自底向上策略中设计的各局部概念结构。
9、 数据模型的优化包含哪些方法?
1.确定数据依赖。按需求分析阶段所得到的语义分别写出每个关系模式内部各属性之间的数据依赖以及不同关系模式属性之间数据依赖。 2.对于各个关系模式之间的数据依赖进行极小化处理,消除冗余的联系。
3.按照数据依赖的理论对关系模式逐一进行分析,考查是否存在部分函数依赖、传递函数依赖、多值依赖等,确定各关系模式分别属于第几范式。
4.按照需求分析阶段得到的各种应用对数据处理的要求,分析对于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