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云南使用的新课标全国卷生物试题分析及备考策略
一、2014-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生物试题分析
2014-2015年,云南使用全国卷Ⅱ;2016年高考全国理综试卷共三套[全国卷I(乙卷)、全国卷Ⅱ(甲卷)、全国卷III(丙卷)],其中,使用全国卷III的省区有:广西、贵州、云南等,全国卷III的难度最小。
1. 近三年考题总体分析
表1. 2014-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生物试题考查内容分析
题号 2014全国Ⅱ 2015全国Ⅱ 2016全国III 1 细胞的分子组成和代谢 细胞代谢 细胞膜的成分、结构与功能 细胞分化、遗传物质的细胞的分裂与衰老、遗传2 生物核心技术 变化 物质基础 物质的输入输出、免疫调3 内环境与稳态 水盐平衡调节 节、神经调节 Ⅰ 4 细胞物质的输入和输出 生态系统 生长素的作用及运输 必细胞的分子组成、基因5 免疫调节、细胞癌变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做 的表达 6 细胞代谢 29 光合作用 30 免疫调节 31 生态系统 Ⅱ 32 遗传规律 选做 40 基因工程 人类遗传病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基因表达、植物激素调节 光合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动物激素调节 血糖调节 种群、生态系统 群落与生态系统 遗传规律 基因突变与染色体变异 微生物的分离、纯化与保存 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 39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 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 表2. 2014—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生物考点分布及分值分析
年份 2014全国Ⅱ 2015全国Ⅱ 2016全国III 平均 必修一 分值 34 14 16 20.7 比例 37.8% 15.6% 17.8% 23% 必修二 分值 17 25 24 22 比例 必修三 比例 选修一、三 合计 90 90 90 90 分值 24 18.9% 27.8% 26.7% 24.4% 36 35 分值 比例 15 16.7% 26.7% 40% 38.9% 15 15 15 16.7% 16.7% 16.7% 31.7 35.2% 表3. 2014—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生物必修、选修模块知识点考查频率分析
模块 知识内容 细胞的分子组成 细胞结构 2014 全国Ⅱ 6 4 2015 全国Ⅱ 2016 出现 全国III 频率 6 0.33 0.67 合计 总分 6 10 与分细子 1 / 7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细胞代谢 细胞的增殖 细胞分化衰老调亡癌变 合计 遗传规律、伴性遗传 基因的本质 基因的表达 生物的变异 人类遗传病 生物进化 合计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动物生命活动调节 植物激素调节 种群和群落 生态系统及其环境保护 合计 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 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 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 基因工程 细胞工程 胚胎工程 生物技术安全和伦理 生态工程 6 18 34 11 3 4 17 6 9 9 24 15 15 6 6 2 14 10 5 4 6 25 14 8 6 8 36 15 15 10 16 6 6 12 22 15 6 14 35 15 15 0.67 1 0 0.33 1 1 0.67 0.33 0.33 0 0.33 1 0.67 0.33 1 0 0.67 0 0.33 1 0 0 0 0 12 34 0 2 64 27 14 8 12 6 0 64 6 38 14 6 31 95 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选修一选修三我们分析比较以上表格发现,近三年必考内容中,试题出现频率较高的考点是:必修一的细胞结构、细胞的物质输入与输出、细胞代谢;必修二的遗传的基本规律及伴性遗传、基因的本质、基因的表达;必修三的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植物激素调节、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及其保护;选修一的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选修三的基因工程。这些考查内容不但出现的频率高,而且分值比例大,并且这些内容也是每本教材中的核心内容,这体现了高考重点考查主干知识的特点,在复习中学生能把这些高频考点强化透彻掌握,也有助获得比较满意的成绩。如在必考题的75分中,必修1:2014年占45.3%、2015年占18.7%、2016年占21.3%;必修2:2014年占22.7%、2015年占33.3%、2016年占32%;必修3:2014年占32%、2015年占48%、2016年占46.7%;从分析中可以看出2014年必修1、3考查力度偏大;2015和2016年转变为必修2、3考查力度偏大;在近两年的考查中必须1考查力度有所下降,必须2考查力度提升,必须3考查力度在连续三年一直保持最大,而且有继续上升的趋势。这就提醒我们老师在复习中,过去复习重点抓必修1、3,比修2不够重视,这种复习战略思想不能再延用;在备战2017年高考的复习中,要重视必修2遗传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知识与生活联系的应用考查,同时基因的本质和基因表达基础知识要强化掌握。必修3重视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 / 7
试卷从选择题命题情况看,细胞结构和功能、物质的输入和输出、基因的本质和表达、动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等考查较多,在非选择题中,细胞代谢结合实验、动植物调节、生态系统、遗传规律及结合实验、微生物的培养和应用等方面的考查基本稳定。近三年很少考或基本没考过的知识点:细胞的分子组成、细胞增殖、细胞的分化癌变凋亡衰老、生物的变异、人类遗传病、生物进化、人体内环境与稳态、传统发酵技术、植物组织培养。其中细胞增殖、生物的变异、传统发酵技术、植物组织培养基本没考,但是要引起高度重视,例如从未考查过人类遗传病,而2015年出现了一个选择题,这就是很重要的一个信号,以前未考过不代表高考不考,所以平时复习的时候要注意仔细研读《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考试范围和要求,做到科学全面的复习。选修内容考查应注意结合必修模块的考查,选修一模块考查多数是以教材基础知识和实验原理、实验流程和步骤、试剂及选材选择等方面为主,另外要特别注意除了教材正文外,旁边思考题、课题背景、课题延伸拓展甚至每个专题前的介绍都不应忽略,做到细致全面的复习,不能有知识点的遗漏,同时,不宜作过多延伸拓展,以教材为主,抓住原理、清楚选材及试剂、步骤流程等。在选修三模块中,主要还是以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为主,特别重视专有名词的考查,注意与必修知识融合在一起考查。
2.考卷题量、难度、题型及考查能力具体分析。
2.1.题量:6+4+1模式,即单项选择题6道,全部考查必修内容;非选择题:必做部
分4道,必修内容;选做部分2道(选修1、选修3各1道,2选1)。选做题设问除考查选修内容外,个别设问还结合了必修内容。
2.2.难易度:全卷难度适中,近三年试题偏容易。易中难得题目比例大致在5:3:2,大部分题目属于中等简单题,难题比例小,无偏题、怪题。整体试卷难度系数维持在0.6-0.66之间,相对稳定。基础题、中等、难题在试卷编排时不是按照试卷的顺序出的,有可能将基础及中等部分放在难题的前,或者放在试卷的后半部分,所以在做题中学生不要被难题吓住,不在难题上花费太多时间,要顾及后面能拿分的题有时间处理。
2.3.题型
(1)图形图表曲线题:通过多种形式(曲线、数据表、图例等)考查学生学生理解、识图、获取图中相关信息,解决相应问题的能力、综合分析及计算能力。14-16年试卷这类题出现数量依次为4道(T4植物细胞的渗透吸水、失水,T29植物净光合速率的变化趋势曲线分析,T31种间关系、食物链及生态系统的功能等,T32山羊某性状的遗传系谱图)、2道(T1根吸收矿质元素的培养条件及实验结果分析,T29番茄中的X基因、Y基因及其反义基因对其果实成熟的影响实验结果分析)、3道(T4探究生长素作用,T29探究外界环境因素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T32人体饥饿时血浆中化合物浓度的变化),可见对图形解读分析考察的幅度相对稳定。这类题型数量基本控制在2-3个,高考发展趋势:在选择题和非选题中,一定会出现图形、图表、坐标曲线试题,来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应用能力;在简答题、实验题中有可能出现绘制图表、图形的问题,来考查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2)实验探究题:单纯的实验设计题很少出现,常常联系教材代谢、遗传、调节方面的知识,创设相应的实验情景,考查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而遗传规律和细胞代谢与实验设计结合的题型仍然是试题中难度系数较大部分。14-16年试卷这类题型出现的数量依次为2道(T4植物细胞的渗透吸水、失水,T30探究某种复方草药对某种细菌性乳腺炎的疗效是否与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有关)、2道(T1根吸收矿质元素的培养条件及实验结果分析,T29研究番茄中的X基因、Y基因及其反义基因对其果实成熟的影响)、2道(T4探究生长素作用,T29探究外界环境因素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可见对图形解读分析考察的幅度相对稳定。这类题型高考发展趋势:①侧重探究性实验的考查;②对实验操作步骤的理解,实验条件和结果的分析及语言表述,文字表述的问题数量会有所增加;③注意实验结论用图形或图表表示,考查学生图表分析、实验结果分析及理解能力。
3 / 7
2.4.以三大能力考查为主
生物学科《考试大纲》 明确指出:生物学科命题要重视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在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取新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对考生的表现进行测量。从近几年新课标理综生物试题围绕能力立意考查科学素养,具体到解题和答题时则注重思维过程和方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考查对生物学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熟悉和透彻理解能力;二是考查获取信息的能力,知识综合应用能力;三是考查实验与探究能力;
(1)注重基础知识,突出主干知识的考察,知识点覆盖广、试题综合性强。
考卷全面测试学科基础知识,主干内容占有较大的比例,并构成了试题的主体。因此要重视生物学基本原理、核心概念、理论规律的准确深刻理解和应用。
例如:(2014年全国卷Ⅱ)30.为了探究某种复方草药对某种细菌性乳腺炎的疗效是否与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有关,某研究小组将细菌性乳腺炎模型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草药灌胃)、空白对照组(蒸馏水灌胃)和阳性对照组(免疫增强剂A灌胃),并检测免疫指标。回答下列问题:
① 研究发现,实验组小鼠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显著高于阳性对照组,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这一结果至少可说明该草药增强了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是 。
②研究还发现:实验组小鼠的T细胞含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与阳性对照组相近。这一结果说明:该草药可能通过提高小鼠的T细胞含量来增强其特异性免疫功能。通常,在细胞免疫过程中,效应T细胞的作用是 。
③在特异性免疫中,T细胞可产生 因子,受到抗原刺激的 细胞可在该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 ,参与体液免疫过程。
例如:(2015年全国卷Ⅱ)30.甲状腺激素是人体中的重要激素。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①通常,新生儿出生后,由于所处环境温度比母体内低,甲状腺激素水平会升高。在这个过程中,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是分级的,其中由 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由 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②甲状腺激素的作用包括提高_____________的速率,使机体产热增多;影响神经系统的 。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是 。
③除了作用于靶细胞外,激素作用方式的特点还有 。(答出一点即可) 例如:(2016年全国卷III)31.冻原生态系统因其生物的生存条件十分严酷而独具特色,有人曾将该生态系统所处的地区称为“不毛之地”。回答下列问题:
①由于温度的限制作用,冻原上物种的丰富度较低。丰富度是指 。
分析:2014年30题考查”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效应T细胞的作用”、“浆细胞产生抗体”;2015年30题考查“甲状腺激素分级调节、作用、靶细胞”、“激素作用的特点”这些都属于教材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考查,非常容易得分。2016年的31题考查“丰富度“概念的填空,有意考查学生对教材核心概念的熟悉记忆和规范表述。平时学生在复习中要重视基础知识,做到全面掌握,无知识漏洞。并且在记忆时要紧扣教材的内容表述,规范准确记住,重视语言文字的表述。
例如:(2016年全国卷III)31.冻原生态系统因其生物的生存条件十分严酷而独具特色,有人曾将该生态系统所处的地区称为“不毛之地”。回答下列问题:
③通常,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不会很长,原因是 。 分析:这题中要求学生从能量流动与食物链的关系、能量流动的特点等多角度透彻理解食物链不能很长。这个问题出自教材必修3的第91页课本小字体提问“食物链上一般不超过5个营养级,想一想,这是为什么?”,这提醒老师和学生在备考中要重视课本中一些问
4 / 7
题的分析和思考,例如课本中相关的思考与讨论、正文内容中穿插的以小字体文字信息和提问、资料与分析、课后习题等。
例如:(2016年全国卷III)2. 在前人进行的下列研究中,采用的核心技 术相同(或相似)的一组是( )
①证明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气来自于水
②用紫外线等处理青霉菌选育高产青霉素菌株 ③用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④用甲基绿和吡罗红对细胞染色,观察核酸的分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分析:此题并且改变了以往直接对教材经典实验和教材基础实验进行考查的形式。从生物核心技术的角度,考察内容涉及同位素标记技术、诱变方法、染色或鉴定方法等,体现了较强的综合性,考查了学生对每个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的比较区分,对实验结果的准确记忆。 (2)重视获取信息,信息联系教材知识的能力。
高考题设题角度新颖,求变、求新意识明显。题目创设的情景注重联系实际,贴近社会生活,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充分体现生物学科的价值。在题目设定的情景下,要求学生充分阅读试题文字,获取有用信息,通过信息的理解和启发,敏锐联系教材相应知识点,结合题目情景综合分析具体作答。这样即考查了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还突出考查了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与方法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新课程的“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基本理念,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就是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关注生活,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和生活方式。
例如:(2016年全国卷III)回答下列问题: ②在饥饿条件下,一段时间内人体血浆中葡萄糖和酮体浓度变化的趋势如图所示。酮体是脂肪酸分解代谢的中间产物,其酸性较强。人在某些情况下不能进食时,需要注射葡萄糖溶液,据图分析,注射葡萄糖溶液除了可以满足能量需求外,还可以 。
分析:此题以人体在饥饿状态下血浆中葡萄糖和酮体浓度变化的趋势这个与生活联系的情景,考查学生对图像的分析和获取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把趋势图分析出的结果与相关的激素调节、能量供应等联系,有一定思维难度。
例如:(2014年全国卷Ⅱ)1题的选项“D.哺乳动物的细胞可以合成蔗糖,也可以合成乳糖”,这个问题设置上故意混淆概念,导致误导学生走弯路这是命题组专家常用的手法,植物细胞才能合成蔗糖。平时学习中学生要重视加强知识点间的区别。高考生物题信息来源广泛,专家命题设障巧妙,有的题目解题条件隐蔽,故意隐含知识点,考生需要作一步推导;有的知识搬家,将知识点换一种方式考察;有的知识再生,用陌生的概念来考察知识点,也就是好像不相关的话,但是却指出了知识点是什么;有的故意设置迷惑条件,看似多个知识点综合,其实只考察其中的一个或两个,其他的知识点是干扰用,试题表面一目了然,却容易出错。平时的训练和月考,考生要培养抗无效信息干扰的能力,要认真仔细审题,逐字逐句看清楚,提取一切有效信息,挖掘一切隐含条件,排除干扰信息和迷惑条件,辩明试题指向,明确试题所要考查的知识范围,排除思维定式的影响,越是似曾相识的题目,越要小心。
5 / 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