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
一、目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现状
近年来教育机构对高中学生进行了包括学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观念、教学建议等多方面的调查,发现很多学校教师的教育理念滞后,教学方法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习效率也比较低。教学改革观念滞后,教师对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尚需深入研究,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课堂教学改革的措施和方法
二十一世纪的信息社会需要的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创造型人才。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积极、大胆地尝试和探索多种教育、教学模式,为学生的发展需求提供最有效的服务。结合自身实际,我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时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并得到了较好的结果,具体的方法如下: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信息技术课,一定不要照本宣科。课程的内容其实并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就可以完成,因此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同时,还要达到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目的。如果一味完成教学内容,很多学生上信息技术课就会觉得没意思,很枯燥,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学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其实,保持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并不容易,教师应该多应用新鲜、有趣的知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多运用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实例来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
热情和内部学习动机。
信息技术课程是门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大胆进行教学设计,注重激发学生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亲自尝试创作作品,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并经常通过网络下载一些优秀作品,让学生鉴赏美、体验美,从而激发、提高他们的创作热情和创作能力,同时让学生体验到在创作计算机作品时的喜悦感和成就感。让学生把信息技术课看成一门必修课,为自己的学习、生活服务,为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上课实行网络教学,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越性 因为网络教学可以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协商会话和协作学习);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这有利于情境创设和大量知识的获取);还能按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管理学科知识和各种教学信息,目前在Internet上按这种方式组织建构的知识库、信息库浩如烟海,并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资源(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现、主动探索,还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这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是非常有利的,也是其他的教学媒体或其他学习环境无法比拟的。 (三)任务教学法,让学生当先生
为提高教学效果,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经常采用“任务教
学法”,即每一章节均有一个具体的任务,能用计算机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使学生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任务教学法”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一个任务完成了,一个目标达到了,就会产生新的任务,新的目标。例如,在学习邮件的课程时,我用演示法在教师机上演示如何发邮件,如何收邮件,当学生适当掌握了知识后,我就布置本堂课的作业,而作业的内容就是让每位学生把上一堂课的作业用邮件的方式发给我。收到作业时,如果是做得比较好的学生,我就回信表扬;如果是做得不合格的学生,我就回信进行指导并要求学生对错误的地方加以改正,这样 “任务教学法”使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好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学生水平差异较大,课难上”是目前很多学校在开展教学中面临的难题。针对这一现象,我的做法是“让学生当小先生”,让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给掌握知识较慢的同学当小老师,既克服了学生层次上的差异,又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小先生”可以采用轮流制,谁对这部分知识掌握得好,谁就是“小先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四)多种教学方法组合实施,落实教学评价
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概念比较多的内容,还需要多种方法组合使用,以达到落实基础知识与发展学生特长相并重的目的。例如在讲解Windows系统时,首先让学生比较Windows与DOS有哪些不同,然后给出一份Windows水平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