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内蒙古民族大学 大二 古代文学 考试 第一编:先秦文学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6 2:53:13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第一编:先秦文学

一、中国神话的产生 1、神话的概念:

①它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

社会形式本身。

②它通常以神为主人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 ③神话的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

④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表达了

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

2、神话产生的原因:

①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和认识水平十分低下。 ②神话传说的思想基础:泛灵论和图腾崇拜。 3、神话的功能:

①保持社会习俗及社会制度的意义和合理性。

②神话也是把个人和集体联系为一体的一条强有力的精神纽带。 ③它可以让人们在对世界假想性的把握中宣泄种种令人不安的情

绪。

4、中国古代四大神话:

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它们都出自《淮南子》

5、《山海经》 ①它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②它约成书于战国初期到汉代初年之间,由不同时代的巫师、方

士根据当时流传的材料编选而成。

③它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 ④所有古代文献中,《山海经》最具有神话价值。

⑤全书分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 ⑥内容包括神话传说、宗教仪式、地理、历史、民族、生物、

矿产、医药等。

⑦鲧禹治水、刑天舞干戚、夸父逐日、大禹治水、西王母、圣地

昆仑山等!

6、神话的内容:

1)创世神话:盘古开天辟地(徐整《三五历记》) 2)始祖神话:女娲补天《淮南子·览冥训》

女娲造人《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风俗通》 后稷神话《诗经·大雅·生民》

3)洪水神话:鲧禹父子治水《山海经·海内经》

4)战争神话: ①阪泉之战:黄帝与炎帝的冲突导致炎黄两部落的融合,产生华夏民族。 ②涿鹿之战:黄帝与蚩尤的冲突。

5)发明创造神话:传说后羿发明弓箭,射落九个太阳。

- 1 -

6)Ⅰ 有一些神话显示了人类英雄突出的个性、勇气,显示了人类对自身不

可动摇的信念。如:夸父追日《山海经·海外北经》

Ⅱ 与自然抗争的悲剧神话,发生在一个弱女子身上:

精卫填海《山海经·北山经》

7、中国古代神话包含的民族精神: ①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 ②具有明确的后生爱民意识。

③体现了先民的反抗意识。如:精卫填海、刑天舞戚。 8、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化:历史化、文学化、宗教化。

1)神话历史化概念:

就是把神话看成是历史传说,通常做法是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并

把神话故事当作史实看待,构成了一些虚幻的始祖及发展谱系。

2)神话历史化的途径: 删削、改造 3)神话散失的原因:

①神话没有受到文人的重视。 ②神话历史化。

4)神话发展变化的另一条道路:被道教改造。如:西王母、黄帝。 5)神话对文学的影响表现在两方面: ①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

②影响文学创作的思维方式、表现方法、欣赏效果。 中国古代神话的文学化:《庄子》的寓言 9、简述我国古神话的基本特征: 1)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

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只是它经过了“幻想”的加工,成为了想象中的“神化”了现实生活; 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作出符合实际的解释时代的产物。

10、简述我国古代神话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1)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

2)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3)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而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原则。

- 2 -

第二章:《诗经》

一、《诗经》的编订和体例: 1、《诗经》的介绍:

1)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先秦时,被称为《诗》 《诗三百》,汉武帝时,立五经博士,《诗》

被尊为“经”。

3)全书收录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作品。 4)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 5)包括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词。

笙诗:诗经中有标目的诗共311篇,实际有词共305篇,另有6

篇有目无词的被称为“笙诗”。 这六篇是《诗经·小雅》“鹿鸣之仕”《南陔》《白华》《华 》。

“南有嘉鱼之什”《由仪》《崇丘》《由庚》

2、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共收周代民歌305篇,原称《诗》或《诗三百》。

汉代儒生始称之为“诗经”。

现存诗经是汉代赵人,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3、“毛诗”:

①汉代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 ②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兴盛一时。 ③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在西汉虽未被立为官学,但在民间广泛传授,并最终压倒了三家诗,盛行于世。 ④后来三家诗先后失传,今本《诗经》,就是“毛诗”。 4、《诗经》的来源:

1)采诗说——乐官到民间采诗,加以整理,献于朝廷以了解民情。 2)献诗说——贵族文人献诗于王者,意在补察其政。 3)删诗说——孔子删诗。(不成立!) 5、《诗经》的分类: 1)《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最早见于《荀子·儒效》,这是古今最

被人认可的分类。

2)风雅颂的分类依据是从音乐的角度。 3)“风”是带有各诸侯国地方色彩的乐调。共十五国风160篇。

“雅”是朝廷正乐,西周王畿(ji)的乐调。大雅31篇,小雅74篇。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6、《诗经》“四始”说:

1)指《诗经》的四种体式即:风、大雅、小雅、颂为四始。 2)司马迁认为上述四种体式诗歌第一篇为四始即:

《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 《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

- 3 -

7、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赋、比、兴: 1、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也。 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3、兴者,先言他物的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8、《诗经》六义: 源自《周礼·春官》,又称诗之六义,指《诗经》的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和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这些名词在先秦就已出现。毛诗序明确提出,故诗有六义说,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月雅、六曰颂。 9、《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主要保存在《大雅》里,按其所记述的事件的时间先后,依次为:《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10、《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诗经》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也是抒情诗传统的开辟。 《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

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 2)《诗经》所创立的比兴手法,经过后世发展,成了我国古代诗歌独有的民

族文化传统。屈原的《楚辞》,汉乐府、古诗十九首都继承和发展了比兴手法。 3)《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也有广泛影响。 11、《毛诗序》

“毛诗”于《诗》三百篇均有小序,而首篇《关雎》题下的小序后另有一段

较长的文字,世称《诗大序》又称毛诗序,看来很像一篇总序。

毛诗序是我国诗歌理论的第一篇专序,概括了先秦以来儒家对于诗歌的若干

重要认识,可以说是先秦到西汉儒家诗论的总结。 12、十五国风次第歌:

周南、召南、邶、鄘、卫。 继以王、郑和齐、魏。

唐、秦、陈、桧与曹、豳(bīn)。 13、《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的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1)是依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 2)“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

雅又分为小雅、大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 4 -

内蒙古民族大学 大二 古代文学 考试 第一编:先秦文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33sjp1p1856ehs64cpeq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