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1: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
(1)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我国唯一的立法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地方各级人大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本行政区域内的一切重大问题,都由它讨论决定,并由它监督实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一起构成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完整体系。 考点2: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人大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其中全国人大行使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全国人大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最高地位,其它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考点3:人大代表的产生
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直接行使国家权力。各级人大代表由选民通过直接选举(县及县以下)和间接选举(县以上)选举产生,每届任期五年。 考点4:人大代表的职责
(1)人大代表代表人民在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除审议各项议案(审议权)、表决各项决定外(表决权),还享有提案权和质询权。
(2)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参加行使国家权力。人大代表在自己参加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考点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①含义: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
②基本内容:(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2)人民在民主选举选出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3)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4)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③ 地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④ 基石:人民代表大会。
⑤ 组织和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
考点6: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政府)、司法机关(法院和检察院)由其产生,对其负责,受其监督。
▲考点7: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
(2)地位: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前进,不断夺取新胜利的核心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3)意义: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考点8: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
①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②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③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考点9: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
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 考点10: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内容:
①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
派是亲密友党。(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这是我国政党制度的根本前提
②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其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
③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④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⑤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政协。
▲考点1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我国的重要国情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考点1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处理民族关系,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考点13: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含义、优越性)
①含义: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自治机关指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②优越性: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考点14: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我国长期的基本政策)
(1)内涵是:有信仰,也有不信仰的自由.(政府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保护宗教信仰的自由。这有两个内涵:一是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二是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是一项全面、完整的政策)。
(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3)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支持平等友好的对外交往,抵御外国势力的渗透打击极端宗教势力。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社会主义社会对我国宗教的客观要求,是我国各宗教自身的要求。
第四单元 当代国际社会
考点1:主权国家
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的最基本成员。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还包括国际组织)。
(1)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有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其中最重要的是主权,主权作为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2)主权国家的权利和义务
①权利: 独立权; 平等权; 自卫权; 管辖权。
②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其国际争端等义务。 考点2:国际组织和联合国
(1)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一些国家、地区或民间团体,出于各自特定的目的,通过签订条约或协议的方式,建立了有一定规章制度的团体,就是国际组织。
大多数国际组织在促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调节国际争端,缓解国家间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2)联合国的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3)作用: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实行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4)我国在联合国中地位和作用
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 考点3::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①国际关系中,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由于国家具有阶级性,一个国家的利益 首先体现了占统治地位阶级的利益。
②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利益的对立则可能引起摩擦和冲突。
③任何国家都不应以维护本国国家利益为理由,侵犯别国的主权和安全,干涉别国的内政。
考点4: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1)我国国家利益主要包括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我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2)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的合理关键,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考点5: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要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必须建立以和平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和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考点6:世界在多极化中发展(极:指力量中心)
(1)当代国家既合作又竞争。国家间在加强合作的同时,竞争也在激烈。国际竞争表现在各个领域,有经济竞争、文化竞争、军备竞争,人才竞争、科技竞争等。
(2)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世界多数国家以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为国家的战略重点。努力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力图在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的地位。
考点8:我国的外交政策和发展道路
(1)决定因素: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①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②基本目标: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和发展。 ③基本立场: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④基本准则:和平共处的五项基本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3)中国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必修3《文化生活》考点梳理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1.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特点: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的形式: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3.文化的社会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注: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不能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需要中间环节——实践。 4.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相互影响:
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②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对阻碍社会的发展。(注意:并非所有文化都能促进社会发展。
(2)相互交融: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4.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
(1)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意义: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来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对我国的启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注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由此可见,文化对人的影响必须要有一定的途径,因此,必须加强文化环境、文化场馆的建设,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注2:在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时一定不要忘记“文化对人生的塑造作用”。
注3:文化对人影响具有双重性,不能说文化对人的影响都是有益的促进作用。 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1)潜移默化。①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②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2)深远持久。①文化对人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各个方面影响,都是深远持久的。
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注1: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但并不是说“只要处于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中,就一定能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因此,要应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自觉抵制各种落后、腐朽文化的侵蚀,以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
注2:文化对人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但不能理解为“永恒不变”。 3.丰富精神世界,促进全面发展 (1)优秀文化能够丰富精神世界。
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2)优秀文化能够增强精神力量——(激发起人生克服困难、迎接挑战、取得成功的强大动力) (3)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1)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2)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上。
①民族节日的重要性: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②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注: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论、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不只是体现在民族节日和文化文化遗产中,只是以它们为主。 (选看)理解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2)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3)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