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种群的结构 一、 种群的概念 表现的时空、遗传和数量特征。 二、 种群的各种参数 1 、种群大小与密度 2 、种群的分布,种群分布的判断 3 、种群概念的扩展:单体生物与构件生物,构件 4 、种群的结构特征:年龄结构与性比 第二节 种群动态 一、生命表与种群动态参数 生命表的编制;静态生命表与动态生命表; 1 、研究种群动态的参数 ⑴ 生命表的分析 ⑵ 种群增长率r/内禀增长率rm/瞬时增长率 ⑶ 周限增长率 2 、生存曲线 二、 种群动态的模型研究 1 、指数增长模型 2 、LOGISTIC增长模型 3 、与密度有关的不连续增长模型 4 、具时滞效应的、与密度有关的不连续增长模型 三、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化 1 、季节性增长 2 、周期性波动 3 、种群大爆发与种群的灭亡 四、种群调节 1 、种群调节概念 2 、种内竞争 动物与植物种内竞争的差异 3 、种群调节各学说简介与评价 第三节 种群的遗传与进化 一、 种群遗传学基本概念 1、种、种群和进化 2、遗传和变异 3、哈迪—魏伯格原理 二、生物的进化要素 1 、突变和重组
20分钟 30分钟 30分钟 240分钟,其中: 10分钟 30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30分钟 20分钟 20分钟 20分钟 20分钟 20分钟 10分钟 20分钟 20分钟 240分钟,其中: 10分钟 10分钟 40分钟 15分钟 30分钟 20分钟 15分钟 9
种群的定义、种群在不同学科中的称谓。种群定义所25分钟
2 、自然选择 3 、基因流动 4、随机遗传漂变 三、进化中的自然种群 1、种群内遗传平衡多态现象 2、生活史对策 (1) r和K对策 (2) C、S和R对策 四、物种的形成 1 、物种形成过程 2 、物种形成机制 3 、种的形成方式 第四节 种间关系 一、 种间竞争 1、种间竞争模型 ⑴ Lotka-Voltarra模型 ⑵ Tilman模型 2、竞争排斥原理 3、生态位理论 4、自然种群的种间竞争表现 二、 捕食关系 1、捕食关系的概念:广义与狭义的概念 2、种间竞争模型 Lotka-Voltarra捕食模型 4 、自然界捕食关系的表现 三、 寄生关系 1 、有关寄生的各种概念:寄生、拟寄生、内/外寄生 2 、寄生作用与协同进化 四、其它种间关系 1 、互利共生 2 、种间关系的各种表现与实际判断问题 第五节 种群的行为 一、植物种群的密度效应 最后产量恒值法则与-3/2自疏法则 二、动物种群的各类社会行为及其生物学意义 1 、啄序
20分钟 40分钟 10分钟 20分钟 10分钟 180分钟,其中: 30分钟 20分钟 20分钟 15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15分钟 10分钟 20分钟 20分钟 60分钟,其中: 10分钟 20分钟 15分钟 10
5 、捕食关系在生物控制中的作用:Holling反应的应用
2 、社群等级 3 、领域行为 三、 行为的适应性和遗传性 四、 家系选择和集团选择 本章小结: 种群的数量(时间)、种群在空间上的分布、质量、 种群的动态变化 种群的适应(生活史):大小、生长发育、繁殖和扩散 课外作业: 1、为什么说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存在的基本单位和进化单位? 2、种群的密度和分布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种群的不同分布形式对种群的发展各有哪些影响? 4、动态生命表和静态生命表有哪些不同?如果研究一个区域的人口的发展动态,你认为两种生命表各有何优劣点? 5、关键因子分析是怎样反映环境因子对种群发展影响的? 6、比较分析种群增长的非密度制约指数增长模型(离散型和连续型)、密度制约增长模型(离散型和连续型)成立的条件和建模的要求,各模型具有哪些生态学意义。 7、比较分析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对种群进化的作用特点。 8、自然选择按照选择的结果分为哪种类型?并举例说明。 9、物种的形成为什么要经过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有哪些形式和方式? 11、有性生殖和无性繁殖在生态适应中各具有什么利弊? 为什么大多的植物都选择雌雄同株的性别系统? 12、领域性行为和社会等级对于生物适应环境有何积极意义? 13、根据Lotka-Volterra中间竞争的模型, 说明竞争排斥和共存的条件。 14、根据Tilman的ZNGI 模型说明植物竞争的特点及其相互排斥和共存的条件。 16、 利用有关模型说明动物捕食者和猎物之间的周期性数量波动。
15分钟 展开问题的思路: 围绕种群的关键问题:有多少?在哪里?什么因素影响和决定了它的多少和分布?以后将发生什么变化? 理论分析重点: ? 生态位与竞争 ? 种群遗传结构对种群数量的影响 ? 适应与生活史对策 ? 最大可持续产量与人类的合理利用 参与性讨论: 比较分析r选择和K选择的异同点, 并根据他们的特点说明在生物保护中应采取的对策。 结合生态位和资源利用曲线说明资源供给和生态位幅度与竞争的关系。 启发思考: ? 结合植物和动物在结构组成和生活特性的特性,说明植物种群和动物种群的在研究方式上应有的特点。 ? 竞争、寄生等生物11
17、植物对食草动物的取食有哪些适应机制? 二者之间是如何协同进化的? 18、寄生生物如何适应寄生生活的? 二者之间是如何协同进化的? 建议读物: 1、孙儒泳,李庆芬,牛翠娟,娄安如. 2002. 基础生态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63-135 2、孙儒泳,李博,诸葛阳,尚玉昌编. 1992. 普通生态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52-127 3、李博主编. 1999. 生态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43-111 4、周晓峰主编,1999. 中国森林与生态环境。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5、任海,彭少麟,2001. 恢复生态学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 6、Walter Larcher (翟志席、郭玉海等译),1997. 植物生理生态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7、Barbour M.G., Burk J.H., Pitts W.D., Gilliam F.S. and Schwartz M.W. 1999. Terrestrial Plant Ecology. Addison Wesley Longman Inc. 教案内容 第四部分 群落生态学 基本内容: 一、 生物群落的基本概念 二、 群落的结构特征分析 三、 群落的动态 新课导入: 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承担调节者的作用。群落的物种组成状况如何,物种是如何分布和配置的?将向什么方向发展,构成群落生态学的研究重点。 教学重点: 群落的物种组成:种类组成;种类数量特征;种间的关联
之间的关系为什么最后并不发展到完全消灭另外一种生物的地步?这些对人类社会有什么启示? 教学设计 本章计划课时为10. 2.5学时 4学时 3.5学时 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