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5章第1节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习题(2)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9/7 16:52:37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1)如果在青蛙的离体心脏施加某种毒素后,Ca2+的吸收明显减少,但K+的吸收不受影响,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红树林植物为抵抗盐胁迫,通过叶子和嫩枝可以将吸收到植物体内的盐分排出,它是强耐盐植物。那么红树林从海水及土壤中吸收无机盐的方式是主动运输还是被动运输,设计以下实验进行探究。 ①实验步骤:

a.取生长发育相同的红树林植物,分成A、B两组,放入适宜浓度的含有K+、Ca2+

的溶液中。

b.A组给予正常的呼吸条件,B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结论:

a.Ca2+的吸收速率相同,若两组植株对K+、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红树林从海水及土壤中吸收无机盐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22. 植物细胞膜上的H+-ATP酶能催化ATP水解释放能量,该能量用于H+的跨膜运

+++

输。在不同浓度的K、Mg2溶液条件下,科研人员对绿豆植物细胞膜上H-ATP酶的活性进行了研究。

①实验材料和药品(略)。 ②细胞膜的提取(略)。

③H-ATP酶的活性测定(温度、酸碱度等反应条件适宜)(略)。

④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依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H+的跨膜运输方式属于________。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 (2)表中A的数值是________,表中各组加入不同浓度的K+溶液的体积应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

+++

(3)从表中数据可以得出: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K、Mg2都能________H-ATP酶的活性,且两者的作用效应是相互________的。

第 7 页

答案和解析

【答案】

1. D 8. C 15. B 2. C 9. D 16. C 3. A 10. B 17. D 4. B 11. A

5. D 12. B 6. B 13. A 7. C 14. B

18. (1)磷脂双分子层 蛋白质

(2)3 二氧化碳

(3)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 (4)a 和K+、c 和Na+

19. (1)N P

(2)淀粉

(3)

氨基酸(4)Ⅱ、Ⅲ、Ⅳ Ⅱ (5)载体蛋白 b c d(2分)

多肽链

蛋白质(2分)

20. (1)④⑦ ④

(2)④⑨ ④⑥ (3)⑦⑧ (4)③④⑨

(5)破坏了Ca2+的载体

21. (1)该毒素抑制了心肌细胞膜上转运Ca2+的载体蛋白的活性

(2)①b.给予无氧的条件(或者完全抑制有氧呼吸)

c.培养一段相同的时间后测定两组植株根系对K+、Ca2+的吸收速率 ②a.红树林从海水及土壤中吸收无机盐的方式是被动运输

b.若B组吸收速率明显小于A组吸收速率(单纯回答“两组植株对K+、Ca2+的吸收速率不同”只给1分)

22. (1)主动运输 加入溶液的K+、Mg2+浓度

(2)0 相等 以免因K+溶液体积的不同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

(3)提高 促进 【解析】

1. 【分析】

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呼吸的类型,掌握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解答】

A.疟原虫为真核生物,具有生物膜系统,故其生物膜上的脂质在水面展开面积大于细胞表面积的两倍,A错误;

B.疟原虫含有线粒体,故能进行有氧呼吸,B错误;

C.疟原虫排出细胞内自噬泡是利用了细胞膜的流动性,C错误;

D.人体成熟的红细胞无线粒体,青蒿素能干扰线粒体的功能,故对红细胞营养物质运输的速率不产生影响,D正确。 故选D。

2. 解:A、肺泡上皮细胞吸收氧气属于自由扩散,即图①④,A错误;

B、红细胞吸收葡萄糖属于协助扩散,即图②⑤,B错误; C、根尖细胞吸收矿质离子属于主动运输,即图③⑥,C正确; D、肌肉细胞吸水属于自由扩散,即图①④,D错误. 故选:C.

据图分析,①表示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和能量,表示自由扩散;②表示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表示协助扩散;③表示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需要载体和能量,表示主动运输;④细胞外浓度与运输速率成正比,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⑤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着细胞外浓度增加,运输速率增加,到达一定浓度后,由于载体的数量有限的,物质运输速率不再增加,属于协助扩散;⑥物质运输可逆浓度进行,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

本题考查物质的跨膜运输,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3. 【分析】

本题属于考纲中识记层次的要求,综合考查了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细胞结构的区别、物质跨膜运输方式、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实验、有丝分裂与细胞器等知识,要求考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并能总结和积累常考点和易错点。 【解答】

①原核细胞没有由核膜包被的典型的细胞核,因此电镜下不能看到核膜、核仁和染色体等结构,①错误;

②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第二、三两个阶段的场所,而丙酮酸是在细胞质基质中生成的,②错误;

③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③正确;

④在低倍镜下能看到的细胞,要移到视野的中央,然后再换上高倍镜观察,④错误; ⑤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实验中,应选取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制作成临时装片,内表皮细胞没有色素,不易观察,⑤错误;

⑥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高尔基体参与细胞壁的形成,动物细胞有丝分裂间期能观察到中心体,而纺锤体是在有丝分裂前期才形成的,⑥错误;

第 9 页

⑦植物细胞对CO2和H2O的吸收属于自由扩散,自由扩散不需要线粒体供能,⑦错误; ⑧洋葱根尖细胞中没有叶绿体,⑧错误。 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4. 【分析】

本题考查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及其异同,要求考生识记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特点及实例,能结合题中信息做出准确的判断。 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特点:名 称运输方向载体能量实 例自由扩散高浓度→低浓度不需不需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协助扩散高浓度→低浓度需要不需红细胞吸收葡萄糖主动运输低浓度→高浓度需要需要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等此外,大分子物质运输的方式是胞吞或胞吐。 【解答】

A.给营养液通入空气可保证细胞呼吸所需氧气的供应,A正确;这有利于该植物的生长, BCD.甲组通入空气,乙组不通气,结果甲组的根对a离子的吸收速率远大于乙组,这说明根细胞的有氧呼吸有利于根对a离子的吸收,而有氧呼吸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因此根吸收a离子时需要消耗能量,方式为主动运输,B错误;CD正确。 故选B。

A、B两点的氧气浓度相同,分析题图曲线可知,有氧呼吸的强度相同,影响A、5. 解:

B两点吸收离子不同的原因是载体的数量不同,番茄根细胞上运输Ca2+的载体多于运输Si4+的载体,因此,根细胞吸收Ca2+多;

B、C两点,是番茄吸收Ca2+数量虽氧气浓度的变化,C点氧气浓度高,细胞呼吸作用加强,释放的能量多,运输Ca2+数量多. 故选:D.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本题是对影响主动运输方式的因素的考查.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需要消耗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因此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应用主动运输,凡是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都影响主动运输. 本题的知识点是主动运输的条件和影响主动运输的因素,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主动运输过程的理解和掌握是解题的关键.

6. 解:A、由题意可知,10min后溶液X液面上升,表明Z中的溶剂进入了X,溶质没有进入X,溶液X浓度大于溶液Z,A错误;

B、溶液Y液面下降,表明溶液Y浓度小于溶液Z,B正确;

CD、溶液X中只有绿色染料,溶液Y中含有了红色和蓝色染料,溶液Z中含有了绿色和蓝色染料,表明溶液Z中的溶质分子能够通过半透膜进入溶液Y,溶液X中的溶质分子能够通过半透膜进入溶液Z,CD错误. 故选:B.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溶液X液面上升,且只有绿色染料,说明Y和Z中的溶质都不能透过半透膜;溶液X液面上升而Y却下降,说明X的浓度最大,渗透压最大,导致Y中的溶剂进入到X中.

本题以装置图形作为信息的载体,考查渗透原理的相关知识,提升了学生分析图形,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7. 解:a的溶液浓度最大,所以b和c都失水,a吸水,b>c,所以,b又从c吸水,C正确. 故选:C.

水分进出细胞的规律可以总结为一句话:哪儿溶液浓度大,哪儿总体变为吸水.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5章第1节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习题(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347884gdhb3ef8l940oa3cwgi893hn006dg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