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1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2 17:52:2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理解细节 信息转述练习,如信息图表化; 按照文章顺序记录时间或情感等; 正误判断; 七巧阅读; 根据文章重组句子; 根据故事排列图片。 推论 正误判断; 表格填充; 讨论。 略读 阅读后匹配标题; 阅读后给出标题; 阅读后撰写概要。 扫读 在规定的时间内查找要求具体信息; 信息图表填充; 选择填空 补全图片信息等。 在读前阶段,教师一般采用各种活动激活相关背景知识或进行语言教学;在读中阶段(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各种阅读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训练阅读策略,使学生掌握文章的体裁、结构、中心、主题、细节等,这个层次既要解决字面阅读,又要解决推理阅读;在读后阶段,教师多依据阅读内容开展评价和应用性活动,例如:让学生联系实际介绍相关经历 ,预测故事的发展 ,对故事中的人物事件进行评论、平行写作等。

这里再给大家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 策略一: K-W-L

这种模式在读前、读中和读后阶段都可以使用。主要是引导学生经历“ 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 What do you know about it? ” 和“ What have you known in this lesson? ” 的学习过程。

策略二: Read – Pair – Share

这种模式在每个教学环节和活动中都可以使用, 学生个体阅读时间、伙伴交流时间和全班分享时间充足,便于学生感知和体验、熟悉和内化所学知识,练习和提高所需技能,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策略三: Locating information

阅读是一个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文本、文字进行互动的过程。学生所获取的信息、进行的推理、得到的结论都应该在文本中找到出处,是作者的客观表达而不是读者的主管臆断。教师可以使用下列问题引导学生在文本中确定信息出处: “ How do you know that answer? ” , “ Does the text tell us the answer? ” , “ Where in the text does it say…? ” , “ Can you point to where in the story it tells you? ” , “ What does the story say about…? ” , “ Can you prove your answer from what you’ve read? ”

下面这幅图片形象地展示了阅读寻找答案依据的类型,同时也说明,阅读并非只关乎理解文字表面的含义。

问题:有的老师过多关注语篇的表层意义,忽视更深层的语义,不能引导学生根据特定的语境去推理和判断、总结和归纳作者没有直接表达出来的观点、态度或情感,缺少对语篇资源价值和思想内涵的进一步挖掘。

对策:学生要学会分析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衔接方式、逻辑思维的连贯方式以及语言形式方面的内在联系。

语篇不是毫不相干的句子的篇章堆积,而是一些意义相关的句子为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并通过一定连接手段而实现的有机结合;它是由语句组成的表达多层意思的具有内在逻辑关联性的结构系统。决定一套句子能否组成语篇的主要因素在于句子之间的衔接和连贯关系,并以此产生语篇性。语篇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情景方面是连贯的,由此表现出语域一致性;在语篇主体上是连贯的,所以是衔接的。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和培养:

1.重视显性连接词循序渐进式教学。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主动归纳所学过的连接词。例如,常见关系的连接词有:

(1)表示举例、解释: for example, such as, like (2)表示总结: as a result, in a word, so (3)表示强调: above all, especially, in fact (4)表示比较: as…as…, more than, less than (5)表示转折: however, instead, even though (6)表示层次: at first, then, at last (7)表示原因: because, because of, since (8)表示条件: if

(9)表示让步: though, although

2.领悟语篇内部之间的隐性连接。教师上课时要多发现文本内部之间蕴含的隐性连接,及时引导学生领悟,学生的语篇驾驭能力就会得到提升。

3.加强语篇逻辑结构的分析。教师在教学中遇到不同文体的典型文章时,要有意识地加强语篇结构的分析,同时引导学生模仿学习,进而掌握每一种文体的篇章格式。

下面 6 幅图体现了不同类型文章的结构特点,老师们在教学中可以参考使用。

误区四: 阅读与朗读混淆。

问题:大声朗读和无声阅读是课堂中常见的两类“读”的练习方式。有的教师认为阅读课上如果没有学生朗读的声音,课堂气氛就会非常沉闷,于是就安排学生通过朗读的形式获取信息完成阅读任务的活动。

对策:朗读和阅读在很多方面是有区别的。朗读无法替代阅读,因为朗读涉及的技能只有语音和语调,朗读者更注重对语言形式的记忆,而无声阅读者更重视意义的理解。了解了这些区别,教师就可以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默读完成阅读理解,在理解文章后再通过朗读以巩固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误区五: 输入输出不匹配。

问题:有的教师急于让学生在阅读后立刻产出与阅读文章结构、长度、语言、内容都相同或相似的文章,任务设计要求较高,或者要求输出的语言并非是本节课阅读输入的语言。

对策:将写作和阅读教学割裂而彼此孤立是不科学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结合阅读材料进行真实合理的写作训练,展开阅读与写作的互动促进。仅有可理解性输入还不足以引发与延伸习得的产生,阅读中的“可理解性输入”必须与写作中有意义的“交际”相结合,学习者才能获得练习运用语言的条件。“读”属于理解技能,“写”属于表达技能。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理解技能一般略高于表达技能。所以,在进行写作训练时,要适当考虑降低表达技能的要求。

教师应重视写作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知识的内化过程,紧扣阅读理解的内容和过程,开展以阅读材料为依托的借鉴式写作,在借鉴阅读材料的组织构思方式、词汇语句的选取和意义表达等方面的技巧时,展开阅读中的写作训练,以读促写,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具体可以从三方面入手:

1.设计情境,借鉴阅读材料中的重要词汇句型,深层次地运用语块。

搜索更多关于: 2011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的文档
2011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34e4t1739h6zh7s4eqk6667gj1yjqg01cl6_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