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25 20:20:03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沁园春长沙》教案

【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在诵读中体会诗歌之美。

【重点难点】诗歌鉴赏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是谁,以遒劲的史笔使中华诗词这一古老艺术放射出新时代的耀眼光芒?是谁,留给后人的一篇篇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是他——时代伟人毛泽东!他的诗词,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激起一代又一代人心灵深处的强烈共鸣与回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探求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去感受那份磅礴的气势和久违的豪情!

二、诵读全诗

三、赏析上阕(课堂讨论) 1. 你最喜欢的秋之诗句。

2. 从词的上阕中挑选出你最喜欢的词句,试从意象、情感、表现手法等角度加以赏析。

3. 运用联想和想象,将上阕扩展成一段写景散文。 4. 有感情地诵读 [提示]

1. 刘禹锡被贬朗州后写下的《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 远望千山万岭,枫林如染,像熊熊燃烧的烈火;近看漫江水碧,千帆竞发,像战场上无数奋进的勇士。抬望眼,雄鹰展翅,矫健勇猛,翱翔长空;低眉处,鱼儿戏水,自由轻快,生机盎然。诗人以“看”总领上阕,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的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一个“竞”字写出了秋天里自由舒展、蓬勃生长的宇宙万物的热烈和活泼,赋予秋景以旺盛的生命力。也使首句的“独立”具有沉着、镇静、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的英雄气概。上阕重在写景,但景中有情。

四、赏析下阕:

古人云:“诗的品评在意境的高下,而意境的高下,又决定于人的品格的高下。”毛泽东具有什么样的品格呢?(知人论世)

1.13岁的毛泽东在东山书院读书,因家境贫寒被同学疏远,写下《七绝 咏蛙(1906年秋)》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2.1909年作《七绝 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3. 论世:1925年,农民运动蓬勃开展。毛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运,创建党支部。正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面对绚丽秋景,回忆往昔岁月。正因为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因此,他不像一般文人那样顺势而问“秋光正好,何日再游?”而是出人意料地提出了一个巨大而严肃的问题: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思考】

1. 怎样理解“怅”字?本句的作用是什么? 心有所思,心有所念,是一种沉思而慷慨激昂的思绪。

2. 下阕所写少年的特点是什么?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

1

万。——《清平乐 六盘山》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满江红 和郭沫若同志》

3. 本诗为我们描绘出哪四幅画面?“中流击水”这幅画面的含义是什么?

这里以设问结尾,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这不是一般的游水嬉戏,而是用中流击水的气魄豪情给同伴以期许和鼓励,体现词人乘风破浪、振兴中华的豪情。

五、咀嚼语言:

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他写作时,常在屋里踱来踱去,时而凝眉沉思,时而昂首吟哦,时而坐下来写几句,又摇摇头,把纸揉成一团。第二天清晨,工作人员发现纸篓里已装满了大半。毛泽东这种苦心孤诣,“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锤炼语言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1.“独立”能否改成“站立” “直立”? (军阀通缉,身处险境,坦荡从容,显示了砥柱中流的气概。)

2.“染”字为什么用得好? (拟人手法。“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让人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革命形势蓬勃发展。)

3.“击”改成“飞”好吗?

4.“翔”改成“游”更准确一些,鱼儿怎能像鸟儿一样飞翔呢? (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秋水共长天一色”。)

【教学反思】

古有言,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对诗歌内容的把握,整体领悟诗意朗读也不失为最有效的方法,教师的朗读是指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的朗读训练是不文本的直接对话,能更好地理解感受诗歌丰富的意境,促进学生的联想与想像,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语言文学的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适当指导朗读,学生朗读训练,教师的评点,能让学生学会朗读,喜欢朗读,读来朗朗上口的诗歌呢。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包括诗歌分析时我都贯穿以朗诵。事实证明,这是诗歌教学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2

《雨巷》教案

【教学目标】 1 分析这首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构造及特点。 2 通过朗读与鉴赏,感受这首诗的音韵美。 3 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诵读与鉴赏 【教学难点】意象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听歌曲《雨巷》。 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3.5-1950.2.28) 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生于浙江杭州,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6年施蛰存、杜衡创办《璎珞》旬刊,在创刊号上发表处女诗作《凝泪出门》和译魏尔伦的诗。1928年与施蛰存、杜衡、冯雪蜂一起创办《文学工场》。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的编辑工作。 11月初赴法留学,入里昂中法大学。1935年春回国。1936年10月,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创办《新诗》月刊。 抗战爆发后,在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起出版《耕耘》杂志。1938年春在香港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1941年底被捕入狱。在狱中写下了《狱中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心愿》、《等待》等诗篇。1949年6月,在北平出席了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建国后,在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不久在北京病逝。

二、难读字整音:彳亍 :(chi chu)慢步走,走走停停。 圮(pi) :毁坏、崩塌。 太息(tai xi):叹气。

三、请同学朗读诗歌。听课件中的朗诵。 四、分析诗歌

背景:这首诗发表在1928年8月的《小说月报》上。1926年,作者在上海震旦大学读书时参加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积极宣传革命,散发张贴传单,鼓动工人罢工,反对帝国主义压迫和侵略。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对共产党员和革命人士进行大肆屠杀与追捕。诗人戴望舒也受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追缉而被捕。从狱中被放出后隐居杭州,松江避难。在当时血雨腥风的年代里,白色恐怖笼罩了全国,革命转入了低潮。戴望舒和当时一部分知识青年一样,感到大革命失败以后幻灭的痛苦。心头沉重的忧郁,极度的苦闷,使诗人写下了这首抒情诗。

总体梳理诗歌内容(中间穿插学生的朗读与背诵,要让学生把这首诗歌大致背出。) 明确:整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富有美感却又充满着浓重忧伤的抒情意境。现在让我们走进这首诗歌,一起感受诗歌的意境。

首先第一段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江南梅雨季节小巷深处的阴沉图景:悠长寂寥的巷子,绵绵不尽的细雨,灰蒙蒙雨帘中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的抒情主人公。在这样的环境里,诗人心中怀着一点朦胧的希望,想遇上一位丁香一样的姑娘。这究竟是怎样一位姑娘呢,我们继续往下看,她既有丁香一样的色彩和芬芳又忧愁抑郁。她与诗人一样“冷漠,凄清又惆怅”。哀伤的心情和寂寥的雨巷相融合,使诗中凄凉的意境更加突出。(2、3)终于,诗人期待的姑娘如梦幻般的出现了,她美丽结着愁怨。,默默地“走近”,投出了“太息一般的眼光”(4)等诗人跟踪而去,姑娘却象梦幻一样消失在雨的哀曲里了(5,6)在最后一节里除将“逢着”改为“飘过”之外,诗句与音节与第一节完全一样,诗人低回咏唱中叠往复,一个失意者的孤独和惆怅跃然纸上。作者的感情是低沉的,感伤的,但他并没有放弃追求,仍在继续希望着,追求着。(我希望??)

段落分析(1) “我”希望遇见丁香姑娘。 (2-6)“我”遇见丁香姑娘。 (7) “我”

3

希望再次遇见丁香姑娘

五、意象的解析

1、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2、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3、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要选用丁香?

明确: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诗李景词“丁香空结雨中愁(《摊破沙 浣溪沙》)全词是: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碧波三峡望,接天流 。

李商隐有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4、大家讨论分析丁香姑娘的象征含义 在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重要的一个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等意象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形象而服务的。那么诗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着什么?

教师明确: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一个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正如作者所说的“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象梦一样来,又象梦一样地飘逝。

六、艺术特色

1 变幻文法结构,经过巧妙组合,实现由散文到诗的转化。

《雨巷》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作者绝妙地切割散文式长句而又浑然天成组成了现代诗的神形兼备的能力。以第一节为例: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寞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如此排列即成了散文。

2、复沓句式的妙用。 以第三节为例“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等连贯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4

搜索更多关于: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 的文档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34fev5j2s51lh1d7s6z2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