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
————钱小兰
一、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是本册教材图形与几何中的教学内容之一。本课教材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前一课经历了许多测量实践活动了解周长的一般意义;了解了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周长求法的基础上的教学。学生通过自主探索,验证猜想,合作交流,推导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学好这一内容将为今后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其它图形的周长以及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认识了周长,能够先进行度量,再计算图形周长。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谈话导入的形式引出课题,通过情境设疑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样的互动环节,让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判断、做出选择。 (三)教学目标 :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拟定的教学目标是:
1.让学生巩固应用周长的含义,探索并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会用多种方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大胆尝试的自主学习能力。
-可编辑修改-
。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并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会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难点: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感悟和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特殊性。 二、说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化解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操作发现 (2)巧设疑问,体现两“主” (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 三、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择法”,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通过本课的学习,我将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归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实践探究,学”
-可编辑修改-
。
习新知。“巩固知识,综合运用。”“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3分钟) 1.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复习周长的概念。
3.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概念。通过复习为新课做准备。 4.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二)实践探究,学习新知。(2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为了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分析教材的难点,在探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过程中,我设计了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总结归纳这三个环节。
1.首先提出疑问,知道要求红色花边和黄色花边的长,就是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学生根据周长的概念,独立进行长方形周长的计算。
2. 在自主探索后,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并进行汇报,学生会得出以下3种算法,6+4+6+4=20(厘米),6×2+4×2=20(厘米);(6+4)×2=20(厘米),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引导学生概括出长方形周长的3个计算公式:
长方形周长=长+宽+长+宽 长方形周长=长×2+宽×2 长方形周长=(长+宽)×2
3.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第三种计算公式是最简便的。在此基础上,反问:要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考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接下来是探索正方形周长公式,有了前面探索长方形周长的铺垫,本环节我完全放手给学生。由于正方形的四条边长度相等,所以学生很容易得出:
-可编辑修改-
。
5+5+5+5=20(厘米);5×4=20(厘米),通过比较学生很容易看出第二种算法简便,重点让学生说出5和4分别代表什么,从而得出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最后解答疑问,并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知识,综合运用。(15分钟)
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有层次、有针对性地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拓展练习,深化教学内容,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2分钟)
让学生自己说说本节课的收获,既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回顾与整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对此我设计了如下板书,能够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宽
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可编辑修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