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
层、断裂带的特征须详细加以表示;褶皱构造的填图重点在于表现褶皱形态特征、轴线分布、变形期次等;对于有指示意义的标志层、纹层、节理、劈理带特征影像须充分加以表示。
9.5.3遥感编图中只填入直径大于100m的闭合地质体;宽度大于50m、长度大于250m的线状地质体,长度大于250m的节理;长度大于500m的断层、褶皱轴。对于野外地质填 图或地质问题研究有重要指示意义的特征影像,必要时可夸大表示。
9.5.4遥感地质解释的主要成果应有相应的文字记录;典型遥感影像地质解释结果应填写刻录卡;文字描述中第一性资料须与分析、论断资料分开;记录中影像命名方式须一致。 9.5.5遥感地质工作结束时,须提交有关遥感图像,有关遥感图像处理、解释和实况调查的原始资料,典型遥感影像解释刻录卡,遥感解释的各种图件和有关文字说明。 10 矿点检查与评价 10.1目的任务
根据对地质资料的了解程度,矿点可细分为情报点、矿化点及矿点。对具有找矿意义的勘查区要进行野外检查、采样测试并做出相应的评价工作。 10.2情报点检查
10.2.1对已有资料记载、群众报矿记录或标本,但其地质情况、矿化特征尚未了解的找矿线索进行检查是地质找矿的重要手段之一。
10.2.2情报点检查应写出检查简报,附示意图或路线调查略图、采样测试资料等,并提出进一步工作的具体意见。 10.3矿化点检查
10.3.1对具有一定的金属、非金属矿化的地质体,或地表暂未见到金属、非金属矿化,但发现矿化蚀变围岩或可能含某种有用金属或非金属的地质体进行检查,以了解成矿地质条件与矿化的关系、矿化特点与矿化范围,提出初步评价及进一步工作意见。如找矿远景较好,则应及时转入矿点评价工作,以加快找矿评价速度。 10.3.2矿化点检查的内容及方法如下:
1)通过自然露头调查研究矿化点的地质构造、矿化等特征。 2)用少量的槽井探,对含矿地质体作适当揭露,大致了解其规模、形态、产状及矿化特征,大致圈定矿化范围。
3)用刻槽法或连续拣块法,采取光谱分析及基本分析样品。
4)根据自然露头情况,配合少量槽井探,实测1:500~1:2000的地质剖面,条件具备时,用物探、化探剖面性工作控制勘查区。 5)填制地质平面略图,并编写矿化点检查报告。 10.3.3矿化点检查应提交如下资料:
1)矿化点检查报告。包括矿化点交通位置、检查的方法、工作量、地质构造及矿化特征,提出检查意见及进一步工作的建议。
2)矿化点地质平面略图、地质实测剖面图等。
3)物探、化探解释资料,包括平面数据图、异常平面图、平面剖面图、综合地质物化探剖面图等。
4)地质点、槽井探等各种原始编录,岩、矿石鉴定及各种分析资料等。 10.4矿点及其检查
10.4.1对地表有边界品位以上的矿体,地表有矿化露头、附近有较多的老硐或民窿,地表矿化品位虽低、但规模较大、地表找矿条件较好,蚀变或铁帽等找矿标志显著,地表矿体品位虽低、但有较好的物探化探异常、且有一定的成矿条件,已做过检查或评价、暂被否定的矿化点,通过地质、物探、化探工作,提出明确的检查意见。对具有工业意义的矿点应及时进行评价,并提出进一步工作的意见。
17
GB/T ××××—××××
10.4.2矿点检查工作的要求如下:
1)调查研究矿点的地质、构造及矿化特征、地质成矿条件、含矿部位、矿体(或含矿
地质体)规模、形态、产状及矿石特征等。
2)单矿点检查时,应填制1:1000~1:2000地质平面草图或略图,测制1:500~1:1000的地质剖面图;有一定成因联系的多矿点检查时,应填制相应面积的1:10000~1:50000的地质略图或草图,开展成矿预测,指导进一步工作。填图时应有目的地采取原生晕、次生晕、分散流及岩矿鉴定等样品,全面调查矿点的成矿远景。
3)用稀疏的轻型山地工程对矿体(或含矿地质体)进行揭露,研究其大致规模、形态、产状及分布范围。
4)进行一定数量的物探、化探面积性或剖面性工作。
5)通过采取一定数量的岩矿鉴定、基本分析与光谱分析等样品来分析研究矿体(或含矿地质体)的矿物成分与有用、有益、有害组分等。
10.4.3矿点检查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1)矿点检查前应全面搜集资料,尤其是对老矿点更应认真地搜集、研究和利用已有资料。
2)分析和研究矿点的地表与深部的内在联系,对成矿地质条件较好、找矿标志明显、或有物探、化探综合异常的矿点,应进行检查和验证。
3)矿点检查应重视地表地质体的揭露与研究工作。检查后对有成矿远景的矿点应及时评价并提出进一步工作的建议。
4)地表有一定程度的矿化,成矿条件有利,但经矿点检查难以作出明确结论的,应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进一步开展工作。对因各种原因暂不能进一步开展工作的,应在矿点检查报告中予以说明。
5)矿点检查的草稿及所附图件等均应在野外定稿,不得在室内回忆编写材料或补充材料。如矿点有民窿、老硐等,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清理、调查和编录,其方法与要求同坑道地质编录。
10.4.5矿点检查应提交的资料:
1)矿点检查报告。
2)地质平面略图或草图,地质实测剖面图等。
3)物探化探解释资料,平面数据图、平面剖面图、联合剖面图和综合地质、物探、化剖面图等。
4)地质点、槽井探及旧坑道调查等原始编录资料及影像资料,岩矿鉴定及测试资料等。 11 轻型山地工程
11.1目的任务
浅坑、剥土、探槽、浅井、浅钻等轻型山地工程主要用于了解第四系覆盖层厚度及下伏基岩岩性,揭露矿化、蚀变带、矿(层)体,验证物探、化探、重砂异常,为地质填图和重型山地工程提供地质依据。 11.2基本准则
11.2.1根据前人地质资料、矿点检查资料和野外踏查结果,在已知矿体、矿化体或物探、化探异常区,于现场实际布置。施工顺序是先布置和施工垂直矿体或矿化带的探槽(井),再根据需要布置沿脉探槽(井)。
11.2.2若已有相应的地形地质图,可先在图上进行全面设计,然后地质人员到现场施测,根据具体条件实地确定轻型山地工程位置。
11.2.3整个勘查区的轻型山地工程布置,应依据地质条件和物探、化探工作成果全面考虑,不要机械地采用观测线或观测网的方法,也不应强求统一1个方位施工。
18
GB/T ××××—××××
11.2.4对勘查区勘查线的布置应有一个全面的规划。特别是对揭露矿体(或矿化带)的探槽(井)设计位置,应考虑到有利于勘探和资源储量估算时的使用。
11.2.5槽探工程部署及地质编录 (一)槽探工程部署 1、槽探工程的分类
分为穿脉槽子和沿脉槽子两类,沿脉槽子极少用,穿脉槽子是大量使用的地表轻型山地工程,所以仅介绍穿脉槽子。
穿脉槽子又分为干槽、主槽、辅助槽三类:
(1)干槽
布设在主要剖面线上,其长度往往穿越剖面上的所有矿体、矿化带、含矿层或物化探异常,目的是查清矿(化)体的数目、厚度、品位、产状及相互关系。一般一个矿区布设1~3条。以下情况可以不布设干槽;
①矿区露头良好;
②无平行矿体、矿化带、含矿层出现的可能性;
(2)主槽
主槽是地表最主要的探槽工程,其目的是系统揭露矿体,查明主要矿体地表的规模、形态、产状、品位变化情况、展布规律等特征。主槽应布置在一定间距的剖面线上,其密度与数量取决于矿体形态及构造复杂程度和勘查阶段的要求。 (3)辅助槽 辅助槽是配合主槽进一步揭露主要矿体的规模、形态、产状等,提高矿体的控制程度,是在主槽的基础上的加密工程,
2、各类槽子的部署
(1)一般情况下布置在勘探线上,垂直矿体、含矿层的走向方向,其长度以能够控制住目标地质体为宜,槽底宽度应能满足在其中编录、素描、采样,其深度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穿透覆盖层后切入新鲜基岩0.3~0.5米,探槽的横截面呈“倒梯形”。
设计的槽探工程要表示在地质图上。
(2)在找矿的初级阶段没有勘探线和网度概念,主要根据成矿条件、异常特征选择适当部位部署槽探工程,原则上设计在成矿条件最佳、异常最好地段。 (3)根据设计的探槽位置在野外部署槽探工程,使用精度较高的GPS确定具体探槽位置。由于受地形条件及覆盖情况和其他因素的限制,在基本满足地质目的的前提下可以适当进行位移。位置确定后,在探槽两端及中间方为变化处钉上木桩并写明工程号 (二)野外编录方法 1、确定皮尺位置
如果槽探较深,皮尺挂在素描帮的壁上,
槽探较浅可以挂在素描帮地表。度量
19
GB/T ××××—××××
皮尺长、方位、倾角并展会于方格纸上。
2、底图上注明工程号、槽探方位、比例尺,槽探方位可以标注在槽帮两端(长槽)或
一端(短槽),也可以在槽底以下,还应画上箭头,注明方位角。
3、大致浏览全槽,观察探槽深度变化、堆积物情况及地质情况,大致确定在素描图及文字描述中所需表达的内容及应注意的问题。
4、采用垂直投影法画槽帮:按标尺逐段将钢卷尺顺槽帮自然下垂至槽底,以便准确测定槽帮地质界线在标尺及自然下垂的钢卷尺上的各项读数,将槽帮各项地质界线、地质现象及槽底画于底图上。测量各种参数、岩层产状,图上画视倾角,注明真倾角。
5、槽底的画法:用垂直投影法,可以画成几何图形(矩形),也可画成自然形态(一般不采用此法),后者适用于槽底地质情况复杂,同时槽底宽度变化较大,前者正相反。 (1)几何图形法:根据槽底的一般宽度,在槽帮之下的适当位置,画出两条平行线来表示槽底的水平投影。然后将槽帮的底线上的各种地质界线点分别垂直投影到槽底的相应一边上,自该点按其产状或实际情况延伸到另一边,即得出该地质界线。某些地质体其产状变化较大,可将皮尺用小钢卷尺在槽底丈量,在根据实际情况连接地质界线。
(2)自然形态法:(略)
①如果标尺挂于槽底,将钢卷尺平铺槽底并垂直于标尺,分段根据钢尺读数勾画出实际形态。
②如果皮尺挂于槽帮或地表,则与上述画槽帮的办法相同。
6、划样:根据统一规定的普通分析样品采样位置(帮、底交界)及长度(一般根据可采厚度确定)要求,划分采样段,注明样号。测量样品的方位(一般与探槽工程方位一致)、倾角、样长。素描图上普通分析样品要表示在槽帮底界上。
采集各种样品及标本,并在图上注明位置,用各种符号表示,并写明号码。填写各种样品、标本登记表。
7、现场复查,以防错漏地质现象。 (三)应注意的问题 1、在地质情况较为复杂的矿区,探槽的两壁的地质情况相差悬殊,如矿体厚薄、贫富变化很大,需要素描两帮一底。
2、在统一规定只描一帮时,如果另一帮局部出现复杂地质现象时。可附局部素描图于有关位置。
3、对于第四系堆积层,逐段按实际情况素描,记录表上的描述间隔是自上至下的厚度变化情况,一般可划分为腐殖层或表土及堆积物两层,后者描述砾石的大小、成分及所占比例。
4、在特殊情形下,如果第四纪坡积物、残积物中有可综合利用的矿产应该详细编录,认真素描,必要时采样分析。
5、某些矿床,基岩表面的风化特征是有意义的找矿标志(如铁帽),或矿石遭受风化后有变贫或变富现象,应该在编录中详细描述,并在小节中对风化作用的意义及其影响加以总结。
6、要注意识别“非构造变动”引起的假象地质特征,各种参数、样品、标本应该在原生岩石中测量、采取。
(四)室内整理(格式及内容)
1、根据野外记录本中文字、数据及化验分析、岩矿鉴定等资料信息,进行系统整理,必须进行“二次编录”,岩石、矿物定名不确切或错误的一定要纠正过来,特别是矿化、矿体判断有误的必须予以改正,并进行定性、定量、定位补充描述,确定编录资料准确无误后,按照“大本”的格式、内容要求认真填写。
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