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隧道渗漏水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探讨
摘 要:铁路隧道渗漏水是山区铁路最常见的隧道病害,对电气化铁路设施威胁极大。由于铁路隧道渗漏水的成因复杂,措施不合理不但达不到防排水效果,还会造成更大的隐患。本文通过对铁路隧道渗漏水成因和危害的分析,利用实例综合探讨当前采取的防排水对策,分析各种措施的适用范围及优缺点。
关键词:隧道 渗漏水 成因 防治 一、隧道渗漏水成因分析
铁路隧道漏水不仅会降低隧道衬砌混凝土的耐久性,而且降低了隧道内各种设施的功能,恶化了隧道内的环境,对隧道内电气化设施构成威胁。铁路隧道渗漏水病害的形成与隧道衬砌结构病害关系密切,归结起来有主要有地质条件、勘测设计、施工技术、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具体在结构形式上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质条件原因
由于线形等控制条件,隧道不可避免的穿过含水的地层,如穿过砂类土和漂卵石类土含水地层;断层带节理及裂隙发育,含裂隙水的岩层;石灰岩、白云岩等可溶性岩层,有充水的溶洞或暗河等与隧道相连通时;浅埋隧道地段,地表水沿覆盖层的裂缝渗到隧道内。
(二)、勘测设计原因 1、隧道在选线设计上未避开断层及透水性岩层,对衬砌周围地下水的水源、水量、水质调查分析不足,没有调查清楚地下水的类型和与地表水的相互补给关系,又未进行防排水设计,致使大量地表水补给到地下,最终为隧道渗漏提供水源。
2、对围岩压力计算不正确、或对不稳定的围岩没有进行处理或处理不到位,造成衬砌受挤压、地基不均匀沉降导致补砌结构拉裂,从而为地下水渗漏产生通道。
3、拆模时间过早,或围岩压力过大超过衬砌体的设计载荷等,都能使衬砌体内应力超过其破坏强度而导致隙和缝,为地下水渗漏产生条件。
(三)、施工技术原因
1、隧道防水措施失效:由于用于接缝的弹性止水条、止水带或密封膏在施工工艺上不到位,易松动脱落,或止水带与防水夹层存在搭接问题,不易形成一个封闭的防水圈,从而容易在变形缝和施工缝等处发生渗漏。而隧道衬砌变形过大导致防水膜超出延展限值而断裂,致使地下水通过缺损部位渗入结构内部;防
水层与基面黏结不良,在浇注二次混凝土衬砌时会造成防水层的空鼓、脱落等问题,都导致防水层的破损失效。 2、衬砌混凝土质量导致的渗漏:混凝土中有木楔、木板、木方、塑料板、砖头、编制袋等杂物时易造成渗漏;浇筑混凝土时其中混有易腐杂物,腐烂后使混凝土结合不严的漏水缝隙。混凝土没有按放水级配设计施工,在地下水压力较大的地方,由于抗渗标号低于相应水压,从而出现渗水现象。
3、混凝土缺陷未处理或处理不彻底导致渗漏:由于混凝土浇筑或养护不到位,导致衬砌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蜂窝、麻面、沟洞等,而在修补是选用砂浆不合理,且砂浆抹填又不密实,导致衬砌结构出现缺陷,导致结构自防水功能失效,出现渗漏水病害。
4、先拱后墙或先墙后拱施工的拱墙连接处填不严,形成渗漏
5、衬砌周围的地下水PH值超标对衬砌混凝土及防水材料具有一定的腐蚀性,从而破坏防水层,产生渗漏。
二、铁路隧道渗漏造成的危害
隧道渗漏水是隧道病害中最常见的病害形式,对电气化铁路危害极大。通常有:
1、 由于渗漏水的长期作用,特别是当水质具有侵蚀性,如含盐、碱、硫、硫酸根等离子时,可能造成对隧道衬砌结构、钢轨扣件、隧道内电气化设施的侵蚀破坏,影响安全运营,增加维修成本。
2、在寒冷地区,尤其是严寒地区,隧道衬砌渗水反复冻融循环,在衬砌内部造成衬砌混凝土冻胀开裂破坏;隧道漏水还将使隧道拱部和侧墙产生冰凌侵入净空,危及行车安全。
3、在洞内线路排水不良地段,造成土质和软岩地基的基床翻浆冒泥,整体道床下沉裂损,导致基床不稳固,线路几何尺寸变形超限,影响运输及安全,增加养护维修工作量。
4、洞内漏水潮湿,降低轮轨黏着力,降低列车运行安全系数。
5、少数隧道暴雨后隧道衬砌或铺底破损涌水,淹没轨道,冲空道床,危害更严重。
三、隧道漏水的防治
隧道防排水宜采用“防、截、排、堵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达到以下防水目的:①拱部不滴水,边墙不淌水,安装设备之孔眼不渗水;②隧底不涌水,道床不积水;③在有冻害地段的隧道,拱部和边墙基本上不渗水,衬砌
背后不积水;④碎石道床无翻浆冒泥,整体道床基床稳定;⑤消除侵蚀性水对衬砌的腐蚀。目前常用防治方法归纳如图1:
图1:隧道渗漏水防治措施
运营铁路隧道,由于受其施工时间短及高压接触网线的限制,对变形缝和渗水量较大的集中线状漏水部位采取“ 以排为主, 堵排结合” 的导水法。又考虑到隧道净空限界的限制,常常采用开槽埋管的导水槽法。近年来,由于各种新型防水涂料的发展,对渗漏水较小的大面积渗漏部位常倾向采用“ 以堵为主, 堵排结合” 的喷射法或涂层法。但是在实际工程中,多以多种方法综合运用。现以实例加以说明。
渝怀铁路武隆隧道,中心里程K180+104,全长9426.32米,电气化铁路,线路为无缝线路Ⅲ型混凝土枕,线路处于曲线上。隧道处于岩溶地层中,洞身标4670-4690为地下暗河,在旱季地下水位相对隧道标高低,衬砌不漏水,在雨季由于地表降水,地下暗河及溶洞地下水位升高,甚至超出隧道顶部高度,从而导致地下水通过隧道衬砌的环向施工缝及局部裂缝进入隧道。 整治方案是对隧道内渗漏水进行综合治理,采取堵漏与引排相结合。根据渗漏水程度,分别采用埋管引排、W-21速凝堵水砂浆封堵和衬砌表面涂W-22聚合物改性水泥基防水砂浆、在隧道衬砌环向施作SHO-BOND CD板等综合措施进行整治。针对不同的漏水特点,具体实施工艺如下:
(一)、隧道衬砌线形渗漏水处理
1、开槽埋管的施工工艺(集中渗漏水地段)
(1)、查找漏水点(裂隙):对整个隧道衬砌进行漏水点(裂隙)查找,为下一个工序作好准备。
(2)、凿槽:沿渗漏水裂缝或施工缝骑缝凿“U”型槽,槽的宽度和深度取决于渗漏水的流量,一般宽约10-15cm、深约8-10cm,所凿的槽要延伸至排水沟上边沿以下30cm,以保证水能顺畅排走。
(3)、做引水空腔:根据具体情况埋设埋设φ15cmPVC管(一剖二)做引水空腔,每一条环行裂缝形成主引水通道,将其余的渗漏裂缝和渗漏点引入至主引水通道;在每一条环行裂缝两端把水引入两边排水沟,以形成引水网络系统;
(4)、封缝:在严格清洗槽内混凝土表面的基础上,再用半管PVC管覆盖住槽中施工缝,然后用W-21速凝堵水砂浆封住两边,固定PVC管,做到PVC管两侧不留空隙;
(4)、嵌涂柔性防水材料:在封缝之后涂刷两层W-22防水砂浆,以适应缝的变形及热胀冷缩,达到永久防水的目的;
(5)、养护:按照所用材料性能的要求养护,确保表面防渗能力。
2、直接封堵的施工工艺: (细小裂缝渗漏水地段)
(1)、查找漏水点(裂隙):对整个隧道衬砌进行漏水点(裂隙)查找,为下一道工序作好准备。
(2)、凿槽:沿裂缝长度方向凿倒梯形槽,槽口宽视裂缝大小为5~10cm(一般为缝宽+4cm),槽底宽大于槽口宽,槽深8cm。
(3)、封堵:在严格清洗槽内混凝土表面基础上,然后沿缝用W-21速凝堵水砂浆封住压实嵌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