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
(一)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的提出 1、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
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原始人类时期
主要的环境问题是:人类聚居区周围过量采捕野生动植物。 人对自然的改造极为有限,尚不足以形成所谓的环境问题。
(2)农牧业社会时期
开垦荒地、放牧牲畜的规模越来越大城市的出现与发展,人类开始过量开垦土地以致破坏自然植被,导致森林破坏、草原退化、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肥力下降并逐渐沙化,环境问题日渐明显。我国黄河流域、古代两河流域及阿尔卑斯山南麓等至今都无法修复,成为古代人破坏自然环境,现代人受到环境惩罚的深刻教训。
另外,城市人口的集中也引发了诸如交通拥挤、生活废弃物堆积、噪声的聚集等问题。如在10世纪我国长安城因为水质污染严重而被迫南迁,美国洛杉矶的“烟湾”之称也在16世纪就颇负盛名,甚至连罗马城都被冠以“死人也能被吵活”的声誉。
但当时的人口相对较少,人们未能对环境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一般通过迁徙的方式解决(实际为逃避)环境污染。所以环境污染问题往往由人类推给自然界,让其自生自灭或逐渐积累。
(3)工业革命时期
从工业革命开始到20世纪初 :煤炭引起的粉尘和SO2及水体污染;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除煤炭污染外又增加了石油及石油产品引起的污染;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初:海洋油污,航空大气污染,有毒化学品、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以及放射性、噪声、振动、垃圾、恶臭、电磁辐射、地面沉降等新的环境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后:从局部的、小范围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演变成区域性、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上个世纪30年代及60年代发生的世界旧“八大公害”(注:马斯河谷事件、多诺拉烟雾、伦敦烟雾、日本的水俣病、四日市哮喘、米糠油事件、痛痛病、洛杉矶光化学烟雾)和80年代后发生的震惊全球的新“八大公害”(注:意大利塞维索化学污染事故、美国三里岛核电站泄漏、墨西哥液化气爆炸事件、印度博帕尔农药泄漏事件、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件、瑞士巴塞尔赞多兹化学公司莱茵河污染事故、全球大气污染、非洲大灾荒)给了人类沉痛的教训,并且至今仍然影响、危害着人类。
2、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的提出与发展
(1)20世纪50年代以后,日、美等国仅是对“三废”进行治理。
(2)《寂静的春天》人类首次关注环境问题 ,书中关于农药危害人类环境的预言,不仅受到与之利害攸关的生产与经济部门的猛烈抨击,而且也强烈震撼了社会广大民众。
(3)《只有一个地球》提出:环境与资源问题不是局部问题,而是全球性问题,不仅是技术问题,更主要的是社会经济问题。
(4)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把人们对环境与资源问题的认识提高了一大步,指出人类面临着各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揭示了两者的内在联系,并提出了解决的途径。会议所发表的《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庄严宣布:“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愿望和各国政府的责任。”从此,环境保护开始得到世界人民和各国政府的重视。
(5)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使人们对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认识有了一个新的、飞跃的发展。
(6)《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提出了—— “可持续发展论”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
3、环境保护的手段
(1)采取行政、经济、科学技术、宣传教育和法律多方面的措施,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合理地利
5
用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使之更适合境于与生态环境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2)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方法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
由于法律具有强制性特点,因而法律手段更为有效;此外,通过执法,对保护环境和资源具有较好的宣传教育的作用。
(二)我国的环境保护
环境与资源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由于我国的国情决定的。 第一、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短缺。
第二、为了避免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第三、环境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保护环境的实质就是保护生产力。
章节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
1、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代表作《我们共同的未来》中首次正式提出了(D)的观点。 A.环境影响评价 B.共同参与环境保护 C.全球合作共同防治污染 D.可持续发展 2、我国宪法按照环境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将环境分为( C )。
A.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 B.国内环境与国际环境C.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D.生态环境与人为环境 3、我国《环境保护法》所称的环境,是指影响( B)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A.动植物 B.人类 C.生态圈 D.社会 4、我国第一次对环境保护作出明确规定的宪法是(C)。
A.945年宪法 B.1975年宪法 C.1978年宪法 D.1982年宪法
5、“人类环境”这个概念是在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被提出的,它是指以(A)为中心、为主体的外部世界。
A.人类 B.生物 C.生态系统 D.生物和非生命物质 6、依据组成环境的物质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环境可以分为(C)
A.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 B.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 C.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 D.室内环境、村镇环境、城市环境 7、下列资源属于可更新资源的是(D)
A.煤 B.土壤 C.石油 D.非金属矿藏 8、下列属于无限资源的有(B)
A.淡水 B.动物 C.植物 D.太阳能 9、一般将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C)
A.人口问题 B.原生环境问题 C.次生环境问题 D.第一类环境问题
10、2006年9月,美国甲公司与广东乙公司签订一份废塑料碎片委托加工协议,双方约定加工好的半成品由甲公司负责处理,从2006年9月到2007年1月,甲公司共运进废塑料碎片500吨。但双方并未按照原协议加工成半成品后由甲公司处理,而是达成了由乙公司购进废塑料碎片的补充协议,委托加工合同实质成了购销合同关系,倾倒洋垃圾之实开始浮出水面。这种倾倒洋垃圾的行为对我国环境造成的破坏属于(D).
A.水资源破坏 B.水污染 C.人身损害 D.固体废物污染
11、世界环境保护日是(A )
A.6月5日 B.5月22日 C.6月27日 D.12月25日 二、多项选择
1、世界八大公害事件有( ABCDE )。 A.伦敦烟雾事件 B.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6
C.日本水俣病事件 D.比利时马斯河谷大气污染事件 E.日本骨痛病事件 2、下列构成人工环境的环境要素有( AD )
A.万里长城 B.太平洋 C.长江 D.圆明园遗址
3、下列属于资源破坏的行为有( BCD )
A.有毒化学品污染 B.滥捕滥杀藏羚羊 C.滥抽地下水 D.滥垦土地 4、下列属于工业“三废污染”的有( ABC )
A.废气污染 B.废水污染 C.废物污染 D.噪声污染
5、当前,大气污染范围愈来愈大,出现了全球性的并直接影响整个生物圈某些机制和平衡的三大问题是( ACD )
A.酸雨 B.沙尘暴 C.温室效应 D.臭氧层的破坏 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列举的法律保护的范围有( ABCD ) A.城市与乡村 B.矿藏 C.自然保护区 D.人文遗迹 7、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中,表述正确的是( AD ) A.人类是环境的产物
B.人类能够主动的适应和改造环境
C.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人类可以逐步摆脱环境的限制和制约 D.人类与环境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 三、思考题
1、如何理解我国《环境保护法》所称的环境? 2、我国相关法律对环境是如何进行分类的?
3、什么是环境与资源问题?试分析环境与资源问题的实质。
7
第二章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概述 第一节 环资法的概念与特征
一、概念: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和推动的,为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目的,调整有关保护和改善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等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特征
(一)生态环境科技与法的结合 (二)社会法
(三)综合部门法
(四)可持续发展为价值的法
第二节 环资法的目的
1970年,日本国会在修订《公害对策基本法》时,将“保护国民健康和维护其生活环境”作为该法的唯一目的,从而明显地反映了环境优先的立法目的。
1993年制定了《环境基本法》,该法第4条将其立法目的规定为,“必须以健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构筑为宗旨,并且以充实的科学知识防止环境保全上的妨害于末然为宗旨,实现将因社会经济活动以及其他活动造成对环境的负荷减少到最低限度,其他有关环境保全的行动由每个人在公平的分配负担下自主且积极地实行,既维持健全丰惠的环境,又减少对环境的负荷。”显然,该法的目的在于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1969年)第2条将该法的目的规定为如下六款: (1)履行其每一代人都要做子孙后代的环境保管者的职责;
(2)保证为全体美国人创造安全、健康、富有生产力并在美学和文化上优美多姿的环境;
(3)最广泛地合理使用环境而不使其恶化,或对健康和安全造成危害,或者引起其他不良的和不应有的后果;
(4)维护美国历史、文化和自然等方面的重要国家遗产,并尽可能保持一种能为个人提供丰富与多样选择的环境;
(5)使人口和资源使用达到平衡,以便人们享受高度生活水准和广泛的生活舒适; (6)提高可更新资源的质量,使易枯竭资源达到最高程度的再循环。
西德《联邦污染控制法》(1974年)第1条规定:“本法的宗旨是保护人类和动物、植物以及其他物体不受环境的有害影响,并不受来自须经许可的设施的其他各种危害、重大不利和重大妨碍的影响,以及防止上述环境的有害影响的产生。”
匈牙利《人类环境保护法》规定:“本法的宗旨在于保护人的健康,不断改善当代人及子孙后代的生活条件……”
保加利亚《自然保护法》(1967年)将该法的立法目的规定为,(1)保护人民健康;(2)保护、恢复和合理利用自然界并使自然财富得以增加。
《环境保护法》第1条: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制定本法。
第三节 环资法的法律关系
(一)主体
可分为管理主体与被管理主体。
(二)内容
1、环资管理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1)管理主体的权利:规范制定权、行政处理权、处罚强制权、环资司法权。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