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5河南省中考物理试卷分析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9 0:31:22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思路方法点拨】:此题是考查作光的折射光路图,是考试什么是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三线在同一个平面,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但是传播方向将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而我们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我们看到的筷子位置在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上,从而位置比实际位置偏高,看起来筷子向上弯折,知道这些此题就易了。 【阅卷信息反馈】: 此题问题具体表现在:

①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画图时在同侧 ② 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③ 入射光线没有划在或者应住入射点

④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没有箭头,或者有箭头但是方向标错

【中考复习建议】:

在复习过程中要规范作图格式、尺规法作图技巧,知道光的折射规律,折射光线好像从它的虚像上发出的.注意折射光线入射光线都要经过法线上的入射点。

17.图中OA为轻质杠杆,可绕O点转动,在点B处用细绳悬挂一重物,在A端施加动力F1,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请画出杠杆受到的阻力F2及动力臂L1.

得分情况:正确率31.5% 难 难度系数为0.32

【思路方法点拨】:本题是考查力臂的画法,属于简单机械考点,要知道动力和阻力都是对杠杆的力,作用在杠杆上的动力是绳子拉杠杆的力,方向沿绳子向上;阻力是物重对杠杆的力,方向竖直向下;找准支点,本题已知支点、动力和阻力的方向,根据力臂的画法,过支点作动力作用线和阻力作用线的垂线段,即动力臂和阻力臂. 【阅卷信息反馈】: 此题问题具体表现在:

① 找错支点,把B点当成支点 ② 没有画出动力的延长线

③ 动力和阻力线段长短相差太大 ④阻力和动力臂没有用字母表示 【中考复习建议】:

在复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知道杠杆的五要素,会判断作用在杠杆上的动力和阻力,知道什么是力臂,会根据力臂的画法,准确作出动力臂和阻力臂.强调什么是力的作用线,什么情况下要画出力的作用线。

(四)、实验探究题(第18题4分,第19题7分,第20题8分,共19分)

18.为比较两种液体的吸热能力,小军用图1中两个相同的装置做实验,实验器材还有天平和钟表.收集的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1)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2所示.此温度值是 26 ℃. (2)实验中,用 加热时间 间接反映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 (3)通过分析表中数据可知, 液体1 (选填“液体1“或“液体2“)的吸热能力较强.物理上用 比热容 这个物理量来描述物质的吸热能力. 物理量质量/g 初始温度/℃ 加热时间/min 最终温度/℃ 物质 液体1 50 20 5 45 液体2 50 20 5 68

【思路方法点拨】:本题考查比热容的相关知识。

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尝试用比热容说明简单的自然现象。

为了比较吸热能力,引入了比热容这个概念,比热容就是反映物质吸热能力的物理量,吸热能力的强弱不等于吸热的多少;当质量、升高温度一定时,吸收热量多者吸热能力强;当质量、吸收热量一定时,温度升高少者吸热能力强。

【阅卷信息反馈】:

本题包括3小问,满分4分,平均得分:2.3分,难度0.57。

第1小问要求考生基本仪器的读数,仍有部分考生失分,主要是受到“长度测量时应读出估计值”这一知识的影响,人为的添加“估计值”,读作“26.1”或“25.9”,从而导致失分,这一错误是典型的知识的负迁移。

第2小问考查研究物理问题时常用的“转化法”,典型错误有二:一是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间接反映“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二是对“转化法”的核心要素不甚理解,“转化法”的核心要素除了“用可见显示不可见”之外,更应强调“一一对应”,如本题中影响“物体温度变化”的因素除了“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之外还有“物质的种类”,因此“物体上升的温度”就不能反映“物体吸热的多少”。

第3小问考查比热容的概念,不少考生误认为“温度升高的多的物体比热容大”,这显然是受到人的惯性思维的影响,也间接说明考生对比热容的概念只是一知半解。另外,错别字也是失分的一大因素,如将“容”写作“溶”、“融”、“熔”、“镕”等,甚至还有汉语拼音。

【中考复习建议】: 对于概念的教学,既要注重概念的理解与应用,更要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以及引入该概念的意义,加强对科学方法的教学,如“控制变量法”、“转化法”、“等量替代法”等常用方法的教学,不但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控制变量法”、“转化法”、“等量替代法”,还要让学生知道这些方法适用范围、条件,以及这些方法的要素等,正所谓做到“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道其所以然”。

19.小华在“探究小灯泡的亮度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所用电源电压恒为3V,小灯泡上标有“2.5V”字样.

(1)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中的实物电路连接完整.

(2)闭合开关前,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最 左 端(选填“左”或“右”).闭合开关后,发现灯泡不亮,电压表无示数,电流表有示数.若电路中仅有一处故障,这个故障可能是: 灯泡短路 .

(3)排除故障后继续实验,小华进行了4次测量,并将有关数据及现象 记录在表格中.在笫1次实验中小灯泡不亮的取因是: 变阻器接入阻值太大,灯的实际功率太小 . 物理量 电压 电流 实际电功率 小灯泡亮度 次数 U/V I/A P/W 1 0.5 0.12 0.06 不亮 2 1.5 0.20 0.30 偏暗 3 2.5 0.30 正常 4 2.8 0.32 0.90 更亮 (4)分析表中信息,可知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 0.75 W.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小灯泡的实际电功率 越大 ,灯泡越亮.

【思路方法点拨】:课程标准要求:会看、会画简单的电路图。会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结合实例理解电功率。知道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1)测量小灯泡亮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小灯泡与滑动变阻器是串联关系,与电压表是并联,如图3;

(2)闭合电路前滑动变阻器应在最大阻值,故,滑动变阻器在最左端;电流表有示数,说明电路是通路,电压表无示数说明与电压表并联部分电阻为零,小灯泡短路;

(3)接通电路时滑动变阻器在最大阻值处,滑片向右滑动过程中电阻减小,开始时电阻较大,电路中电流较小,电灯实际功率小,电灯不亮;

(4)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电功率为P=UI=2.5V×0.3A=0.75W,根据图中数据,电功率越大,小灯泡越亮。

【阅卷信息反馈】:

本题共有4小题,满分7分,1—2问4分,得分:2.968;3—4问3分,得分:2.462。难度0.78

第1小题要求完成电路连接,主要问题是: 1.导线交叉;

2.滑动变阻器连接错误; 3.用虚线连接。

第2小题考查滑动变阻器的使用以及判断电路故障,对滑动变阻器的使用大多考生均能正确作答,但对电路故障的判断则错误较多,主要问题一是不能正确判断故障性质,二是用词不严谨,如只答“短路”,而未指明短路的元件。

第3小题要求考生分析灯泡不亮的原因,不少考生误答为“滑动变阻器电阻太大”、“电

流太小”或“电压太小”,说明考生对影响灯泡亮度的因素——实际功率这部分知识理解不透,同时也反映了考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的欠缺。还有部分考生回答“灯泡实际功率小于额定功率”,说明考生对额定功率的概念的掌握也不甚精准。另外,还有部分考生的答案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如“电流小于额度功率”、“电压大于电流”、“电流小于实际功率”等,说明考生还未建立物理思想,不知道不同的物理量不能比较大小。

第4小题第1空要求考生根据表中数据计算灯泡的额定功率,出现的错误一是将公式误记为P=U/I,得出“0.83”,二是凭空猜想,取上下两个值“0.3”和“0.9”的中间数,得出“0.6”,说明考生还未能建立严谨的科学态度。第2空绝大部分考生都能正确作答,需要注意的是用词的准确性,功率应用“大”、“小”表示,若用“高”“低”表示则不够准确。

【中考复习建议】:

1.电学教学中,连接电路电学的基础,是电学综合题起点。 2.判断电路故障建议教师对常见故障进行总结,如灯泡不亮的几种可能性:短路的特点、断路的特点、滑动变阻器阻值太大的特点进行归纳。

3.由于考生用来答题的笔不合适,造成扫描不清而失分的现象,也应提醒考生注意。 4.提高考生从表格或图像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5.培养考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要学会透过表象看本质。

20.小亮想测量一个小木块(不吸水)的密度,他利用天平、圆柱形玻璃杯、适量的水、细针等器材,经过思考,想出了如下的实验方法. (1)图甲是小亮在调节天平时的情景,小丽指出了他在操作上的错误,你认为错误之处是: 游码未游至标尺的零刻度线处 .

(2)小亮纠正错误后调节好天平,按照以下步骤继续实验:

①将小木块放在天平左盘,天平平衡时右盘中所加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小木块的质量为 18.6 g.

②将玻璃杯中装满水,用细针缓慢地将木块压入水中,使之完全浸没.利用排水法,测出溢出水的质量为30g,则小木块的体积为 30 cm.(已知ρ水=1.0xl0kg/m)

3

③测出小木块的密度是 0.62 g/cm

(3 )受小亮实验的启发,小丽在实验时除了利用原有的圆柱形玻璃杯、适量的水和细针外,又找了一把刻度尺,不用天平也测出了木块的密度.请你将下列测最步骤补充完整: ①在玻璃杯中装人适盘的水,用刻度尺测出杯中水的深度为h0;

② 将木块轻放入玻璃杯中,待它漂浮时,用刻度尺测出杯中水的深度为h ; ③用细针缓慢地把木块压入水中,使之完全浸没,用刻度尺测出杯中水的深度为hm; ④小木块密度的表达式:ρ水=

ρ水 .(用测量的物理量和已知量的符号表示)

3

3

3

【思路方法点拨】:

课程标准要求:过实验,理解密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

搜索更多关于: 2015河南省中考物理试卷分析 的文档
2015河南省中考物理试卷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34ote8febr207lq1bagq_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