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对人的尊重,也是对其他生命物种的尊重,其价值取向不仅包括有生命的人,还包括有生命的其他物种,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共存共荣的目的。”t., j “天地本无心,以人为心。”人是大自然的良知,为了保护地球家园,保护生物多样性,人应该尊重自然权利,确认一切生物物种的权利都是不可侵犯的。
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会议上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呼吁:“人类有权在一种能够过尊严的和福利的生活中,享有平等、自由和充足的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并且负有保证和改善这一代和世世代代的环境的庄严责任。”
在人类的实际生活中,享用自然是他的权利,而维护生态平衡、维护生物多样性则是其义务。
(四)生态平等
人类必须尊重自然,与自然友善,与自然界的所有存在物和谐相处。保护生态系统,也就是善待和保护自己。
人类中心主义是近代以来在科技发展、人道主义思想勃兴、启蒙思想振起的背景下形成的,将人视为自然界的主人,自然界被看成是可以任意征服改造的对象。
近代以来,科技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表现出巨大的力量,极大地张扬了人类对自然的征服欲和占有欲。近代人道主义坚持自然主义的价值观,强调人的内在价值或内在目的,认为人的价值是不依赖任何外在事物而由自我实现的。当人道主义的世界观不仅仅关 注人与人的关系时,而且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纳入到思考的对象时,把人就是最高目的推广到人类共同体之外而及于人与自然之关系,就会滑向人类中心主义,就会认为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应无条件地服从于人类,应听任人类自由意志的摆布。
人类中心主义至少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人类中心主义只承认人的内在价值,而不承认自然界其他物种或生态系统的同等特征及其相关权利,实质上是一种物种间的利己主义;第二,人类中心主义是以对人类理性的绝对信任为前提的,是一种“有缺陷的伦理”观念。
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或弱的人类中心主义),并不一味排斥把内在价值分配给非人类存在,他们或承认非人类的内在价值,或通过消解内在价值来坚持人类中心主义立场。 美国哲学家诺顿(Norton)认为生态危机在实质上表现为人类文化观念的失误,这种文化传统的内在本质即人类沙文主义和物种歧视主义。
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主要从五个方面对人类中心主义进行批判,认为:人类中心主义在经验上站不住脚;在实践上是有害的;在逻辑上不一致,在道德上是可拒斥的;与明智的开放性理论不和谐。 如图尔明所说: “后现代科学的发展使得我们再一次感到在宇宙有一种在家的感觉”, “在后现代宇宙中,我们对人类和自然的理解是与企盼中的实践结合在一起的,这种后现代宇宙观的正式条件包括将人类,实际上是作为一个整体的生命,重新纳入到自然中来,同时,不仅将各种生命当成达到我们目的的手段,而且当做它们自身的目的。”?
生态中心主义(包括大地伦理学和深层生态学)是一种主张“像一座山那样去思考”的生态伦理学理论,它站在整体主义的立场上,把生态系统当做一个独立的整体,强调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以及由生物和非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五)生态理性 生态理性观认为,有机体是否有理性或其作出的判断和决策是否合理,应该用现实的外在标准来判断,只有当与环境的现实要求结合起来考察,才能找到评判理性的合理标准。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实验经济学家弗农·史密斯(Vernon L.Smith)在((经济学领域的建构主义与生态理性》-文中提出“生态理性”概念,认为生态理性是在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不断演化的人类理性,它的发生秩序是基于反复试错的文化与生物
演化过程,产生了在家庭和社会中形成的行为规则、传统和道德原理,从而为社会合作奠定基础。”1
生态理性努力保证自然对象在整体上的原本状态,服从自然生态系统的宏观规律和微观相互作用机制,使自然在其天然的规律和机制下实现人性的需要和目的。保持自然自身的平衡,通过生态理性对自然的作用,有利于自然系统整体上的协调与整合,有利于自然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再生。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内部各因素的相关性、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利用事物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效法它的运作机制,遵从基本的自然法则,是人类理性与自然发生关系的合理性依据。
生态理性遵循整体化原则,把整个事情放在相互关系中考虑,追求整体的最佳效果。 生态理性在于以尽可能好的方式、尽可能少的、有高使用价值和耐用性的物品满足物质需要,并以最少量的劳动与资本和最节约的自然资源消耗来实现目标,在极少的物质资源消耗中获得最大的精神文化财富。
生态理性要遵从人性的基本法则,关爱自然,珍惜生命,更加关注人性系统的和谐、个性自由和人格提升。人类选择过一种简单的生活,彻底消解人类对物质财富过分依赖的历史,将人类的创造能力转向更具有生态意义的生活方式,这需要超越物质财富之上的生态智慧,
放弃奢侈和浪费的生活方式,对生态环境中的一切物种都要采取生态智慧的方式去保护。
生态理性不但表现出西方思想家对东方智慧的认同,而且表明东方智慧已经参与到西方理性世界的建构之中,这对于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都有积极意义。
一.人类生态
人类生态学是以人为主体的生态学,是关于人、社会和自然界相互作用的研究。它研究人与物理环境、生物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作用,环境对人和社会的反作用等,进一步发展了生态系统整体性观点,而且把价值概念引入生态学研究。人类生态学有地理学、社会学、文化学三个方向。 (一)人类生态学的地理学方向
1922年,美国地理学家巴洛斯(H.Borrows)首次提出“人类生态学”概念。他说: “地理学家要致力于研究人类的生态,或人类对环境的适应。”他主张联系人来研究自然条件。1923年,他在题为《作为人类生态学的地理学》的演讲中指出: “在自然地理学创立以后,一种使之人文化的坚决要求就跟着提了出来。这个要求得到了及时的反映,地理领域的中心从极端自然方面,稳步转移到人文方面,直到越来越多的地理学者,把他们的论题规定为完全论述人与自然和生物环境的相互影响。”[-, (二)人类生态学的社会学方向
1915年,美国社会学家帕克( R.Park)在《城市:对于开展城市环境中人类行为研究的几点意见》-文中指出: “在城市社区这个范畴内,有各种力在起作用——其实在人类环境的任何自然领域都是如此,这些力会逐渐把人口和社会机构组合为一种特有的秩序。专门研究这些因素及其互相合作产生的人和社会机构特有结构秩序的科学,我们就称之为人类生态学,以区别于动植物的生态学研究。”他把人类生态学定义为研究人和社会机
构的结构秩序及其形成机制的科学。”1
1924年,美国社会学家麦肯齐( R.Mckenzie)把人类生态学定义为“研究人类在其环境的选择力、分配力和调节力的影响下所形成的在空间和时间上联系的科学。”帕克和麦肯齐在《人类生态学范畴》一文中认为: “人类生态学是对受到环境的选择性分布和适应形态的人类空间和时间关系的研究”。
霍利(A.Hawley)和奎恩(J.Quin)把文化适应性作为生态分析的课题,认为生态学是研究人们如何在不断变化中维持自我、控制环境的科学。霍利围绕生态系统变迁,注重系统的时间变化过程。奎恩认为人类生态学研究人类之间的亚社会关系、空间分布,它和对社会区域的研究有共同的范围。伫1
(三)人类生态学的文化学方向
也即文化生态学方向,又称“社会文化生态学派”,重视文化现象中的环境因素,强调不同的自然环境形成不同的文化、文化与自然的一致性;认为人与人、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产生了文化,并导致文化的变化。1954年,人类学家斯图尔特(J.Steward)首先提出“文化生态学”概念: “文化生态学是以人类适应环境的过程为研究对象的。它的主要问题是,确定这些适应是否引起社会内部的变革或进化性变迁。文化生态学是在结合其他变迁过程的同时来分析这些适应的。这一研究方法要求对社会群体和社会机构内部的相互作用进行考察。”
有的学者强调技术对人类文化和生态的作用,提出“技术决定文化”的观点,要运用技术,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利用自然。德国哲学家萨克斯(H.Sachsse)在Ⅸ生态哲学》 (1984) -书中,认为生态哲学研究自然、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关联,在这种关联中,支柱是技术,技术既为理解它创造了可能性和途径,也带来不少困难和危险。他说: “生态哲学研究的是广泛的关联。在人生中这些关联的支柱是技术。由于技术而获得的解放使我们有条件从矛盾的结构上更深刻地了解自己的本质,为共同的事业和广泛的参与而开放自己。”?“技术处于中心位置,因为它一方面把人同自然联系起来,我们所了解的自然形象是技术介绍给我们的,技术家研究自然,利用它的科学性能;另一方面,技术由于自身专门化,要求在相互补充基础之上的合作,因此便成为形成社会的纽带,使人成为社会的动物。但是我们还不能把握技术对社会生活方式的这种影响。一方面人类通过技术比以前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更强烈地相互依赖。由于广泛的生态关联,每个人都在更高的程度上成为整个体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人与人之间变得更陌生了,每个人在这个庞大的体系中生活都感到更不安全、更无保护。这里我们面临着一场根本性的转变:面临着争取建立人际相互理解新基础的任务。因此生态哲学所探讨的正是在这一关联中如何行动的问题,人如何发现他的作为社会的房子——这就是世界——以及在其中共同居住应怎样去布置和安排。”伫1
也有学者从生物学方向、心理学方向、经济学方向等来研究人类生态学。 三、生态认识模式
生态认识模式是整体化的认识模式。对于生态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生态模型是生态学的重要认识工具。生态模型对生态系统认识的步骤即建模过程是: (1)从思想理论上把握生态客体,用概念、判断、理论描述生态客体; (2)从理论和实践上检验这种认识的真理性; (3)把这种认识应用于实践。这是对生态系统认识的统一过程。
生态模型作为生态认识过程,主要包括: (1)生态模型建立,即把人们对生态系统的认识用数学式表示出来; (2)生态模型评价; (3)把生态模型应用于具体的生态实践。 科学的生态学思维,是科学认识的生态学途径,用生态学观点思考、认识和解决问题。它的特点是:全面和辩证地把握生态认识对象;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化和网络化的观点,从线性因果关系分析过渡到网络因果关系分析,注重概率统计方法和数学模型方法的应用。 生态意识是从生态的观点,处理人、社会与生态系统关系所反映的社会思想、理论、情
感、意志、知觉等观念形态的总和。生态意识来源于人们对以往人类活动违背生态规律带来严重后果的反思,是对严重生态危机的觉醒,体现了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以及对后代生存和保护地球的责任感,反映了对生态系统整体性的认识。它行使对人类行动的限制功能,即“文化调节”功能。
生态意识主张在突破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基础上,确立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方向,选择可持续发展方式;强调综合思维,不仅把生态系统看成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且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了统一的有机整体;它也十分重视自然生态系统、人类利益和人类实践以及不同地域的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从中把握整体性;认为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有一个限度,需要把人类活动限制在某一历史时期生态系统能承受的限度内,维持生态平衡。 (一)重视过程思维
生态哲学提倡过程思维。 “过程思维不知道在实在的对立面有任何非此即彼的分离。它也超越了对立面的辩证综合,即超越了那种西方的旨在使僵化的概念结构动起来从而克服其二元论的笨拙努力。在过程思维中,存在的只是对立双方互相包含的互补。” 詹奇强调: “一种‘健康的’和能恢复生机的生态系统一般总 是远离它的平衡态,这种平衡态可以描述为相空间吸引域内的唯一 点,出现一些大的时空涨落是这种生态系统的普遍特征,这种生态系 统总是在相空间中运动着,并且倾向存在于吸引域附近。??系统愈 逼近平衡态,系统就愈难以恢复生机。任何随机涨落,例如气候变 化或新物种出现,都可能完全破坏原来的系统。”‘21他还指出: “自 然力对称破缺的直接后果是在宇宙中同时进行宏观进化和微观进化。 宏观结构成为微观结构的环境,并以决定性方式影响了微观结构的进 化,或者使这种进化成为可能。反之亦然,微观结构的进化(原子 核、原子和分子的合成)成为宏观结构的形成和进化的决定性因素。 这种相互依赖构成的指示共同进化的一个方面,这一原理在生命领域 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原理意味着,通过建立进化双方反馈 联系的循环过程,每一系统都与其环境相联系。”p1
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奥德姆指出: “生态系统发展的原理,对于 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有重要的影响:生态系统发展的对策是获得最大的保护’,即力图达到对复杂生物量结构的最大支持;人类的目的则是.最大的生产量’,即力图获得最高可能的产量。这两者是常常发生矛盾的。”?在这种矛盾中,有时需要人类作出妥协和让步,即调整人类的行为。
(二)个体与系统的关联
个体存在与系统之间有着复杂关系。个体存在正在带来系统的演替变化。西里亚斯指出: “复杂系统中的单个要素,不是由其本身而具有意义的,而是通过他们的相互作用的模式而获得意义。?“单个要素不可能包含着整个系统的复杂性,因此既不可能受控,也不可能被完全理解。?一单个要素不应该,正常情况下也不会施行对于去中心化系统的完全控制。叫列
普里戈金指出: “长程关联( Long-distance connection)也叫涨落的放大,是描述非线性系统状态的另一个重要概念。?一长程关联的实质是指系统中所产生的某个微小的涨落,经过放大的作用,在比较遥远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最终能够成为决定系统命运的基本力量。这种情形改变了对微观层次和宏观层次之间关系的传统观点。”‘31
迈因策尔认为:“人类的生态的、经济的和政治的问题都已经成为全球性、复杂的和非线性的问题,传统的个人责任的概念也就让人怀疑。我们需要的是新的集体行为模型,它们依赖于我们有着种种差别的一个个成员及其见解。个体的决策自由并没有被废弃,但却要受到自然和社会中复杂系统集体效果的制约,从长期看复杂系统是不可预测和不可控制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