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论述:
结合我国国情,谈谈教育如何促进人的现代化。 答:(1)继续深入推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提高中国国民的现代素质 (2)增进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邮件结合
(3)大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结合要点,进行适当展开)
第五章 现代教育思潮
一.名词解释
1.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是完全意义上的教育,它包括了教育的所有各个方面,各项内容,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一直到生命终结时为止的不间断的发展,包括了教育各发展阶段各个关头之间的有机联系。
2.全民教育:全民教育是教育对象的全民化,也就是说教育必须向所有人开放,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并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3.教育国际化:教育国际化是指一个国家将本国教育置于世界教育发展的系统中来确定发展的方向,并通过与其他国家进行教育交流与合作,从而使本国教育成为世界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的过程 二、选择
1. 终身教育思想产生的年代是
A.1965年 B.1970年 C.1972年 D.1975年 2.《世界全民教育宣言》是在什么会议上提出的 A.马德里 B.开罗 C.北京 D. 宗迪恩 3. 终身教育在教育目的维度上追求的是:
A.个体发展 B. 追求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 C.社会发展 D. 社会适应 4. 终身教育在受教育时间维度上追求的是:——
A.儿童青少年 B.在职教育 C.老年教育 D. 贯穿人的一生
5. 终身教育在教育内容维度上强调的是:.在教育内容维度——追求
A.各种素质在个体身上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B.丰富业余生活 C.老有所乐 D.培养特长 6. 终身教育在教育主体维度上强调的是:——
A.学校教育 B.社会教育 C.网络教育 D. 自我教育 7. 终身教育在教育对象维度追求的是:
A.面向所有人 B.未成年人 C.成年人 D. 退休老人 8.终身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是:
A.矛盾 B.相容 C.一致 D. 没有关系
9.“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是哪一宣言提出的 A.《世界人权宣言》 B. 《世界全民教育宣言》 C. 《儿童权利公约》 D. 《世界妇女大会宣言》 10.教育国际化与教育的民族性的关系是: A.矛盾 B.相容 C.一致 D. 没有关系 三.简答
1. 终身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在教育目的维度——追求让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2)在受教育时间维度——贯穿人的一生;(3)在教育内容维度——追求各种素质在个体身上的统一性和完整性;(4)在教育主体维度——自我教育;(5)在教育对象维度——面向所有人;(6)在教育形式维度——是社区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机构教育的整合;(7)在教育功能维度——是促进让发展的工具。 2、终身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答:①从胎儿到坟墓的人生全程教育。②超越学校围墙的教育。③终身教育的学习方式,自我导向学习。④无所不包的学习内容。⑤终身教育的目标——完善的人与和谐的社会。
五、论述
联系实际谈谈你如何适应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要求?
答: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到来,对我们的要求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 就个人的实际情况而言,作为当代大学生,有如下几个方面的设想和计划: ⑴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⑵专业知识方面的学习;⑶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总之,要适应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要求,就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活到老学到老。 六.案例分析
英语学习班报名时,来了一位老爷爷。 “给孩子报名?”登记小姐问。 “不,自己呀。” 老爷爷回答说。
小姐愕然。屋里那些正在报名的年轻人也愕然。老爷爷解释:“儿子在加拿大找了个媳妇。他们每次回家,说话叽哩咕噜,我听着着急。我很想听懂他们的话。” “您今年高寿?” 小姐问。 “六十八。”
“您想听懂他们的话,最少要学两年。可两年以后您就七十岁了。” 老爷爷笑吟吟地反问:“姑娘,你以为我如果不学,两年以后就是六十六吗?” 以上反映了什么教育思想?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答:上述反映了终身教育的思想。得到的启示是:事情往往如此,我们总认为开始得太晚,因此放弃,殊不知只要开始,就永不为晚。明年我们增加一岁,不论我们走着还是躺着,可有人收获,有人空白——差别只在你是否开始。“活到老,学到老”,生命将永放光彩。
第六章 学生素质及培养 一、选择
1、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 ) 。 A、可教性 B、可塑性 C、可能性 D、现实性 2、( ) 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起主导作用。 A、家庭 B、环境 C、遗传 D、教育 3、( )是学生欣赏和创造各种美的事物、美的现象、美的作品时产生的认识和愉悦的心理体验。 A、审美能力 B、审美经验 C、审美情趣 D、审美观念
4、学生的( ) 在是学生根据一定的道德需要、道德准则去认识、评价各种道德现象时产生的情绪体验。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5、引导学生求善至善是( ) 教育的核心。 A、心理素质 B、文化素质 C、道德素质 D、审美素质 6、( ) 科学素质中的动力系统。 A、科学知识 B、科学方法 C、学习策略 D、科学精神 7、科学素质的首要因素是 。 A、科学知识 B、科学方法 C、学习策略 D、科学精神
8、学生的( )因素集中体现了学生的各种认知因素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 A、心理能力 B、心理动力 C、适应性 D、创造性 9、( )是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基本途径。 A、班主任工作 B、共青团 C、教学 D、课外活动 10、( )是审美情操和审美趣味的合称。 A、审美能力 B、审美经验 C、审美观念 D、审美情趣
二、简答
1.简述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
答:学生的心理素质首先可以分成产生操作作用的心理能力因素和产生驱动作用的心理动力因素;根据这种力量作用的效果来分析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学生的心理素质又可以分成适应性因素和创造性因素,适应性因素能够使学生与他人和谐相处,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创造性因素能够使学生运用自己的心理心理活动来产生新颖的有价值的成果。
2.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答:第一,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知识;
第二,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学习策略; 第三,培养学生执著的科学精神。 三、论述
论述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措施。
答:第一,发展学生的心理能力; 第二,提高学生的心理动力; 第三,增强学生的适应性; 第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四、案例分析
1、一位班主任在日记中写道:“一天早上,路过教室,发现曾与自己顶牛的李阳正在丢扫帚玩。当他发现我时,赶忙假装用扫帚扫地。我想,如果当场批评他,一来他已改作扫地,理由不充足;二来又会顶起牛来,不如顺水推舟,于是,我假装没有看见。到上课时,我表扬了李阳早上到校自觉打扫教室。他脸红了。第二天,他真的早早来到学校打扫教室了。这样,带动了一批同学,形成了风气,谁早来就先打扫环境卫生。” 请运用所学的教育学知识分析上述教育现象。
答:第一,学生的自我教育在道德素质教育具有特殊的作用,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学生为了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而进行的自觉的规范言行、转化思想的活动。学生的道德素质是在教育者的培育和外界环境的影响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因为,教育者对学生施加的道德教育影响、外界道德现象的刺激,如果没有学生主动的吸收、内化,转化为学生自己的道德需要、道德动机和道德信念,是不会取得预期效果的。第二,教师要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与其批评,不如及时表扬。
第七章 课 程
一、名词解释: 1.课程
二、单项选择题:
1、我国中小学课程的基本表现形式是 。
A、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程资源; B、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C、课程目标、课程质量、课程标准; D、课程目标、课程编制、课程实施 2、课程资源根据性质来分,可分为 。
A、显形课程资源和隐形课程资源; B、自然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 C、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D、校外课程资源和校内课程资源 3、一般来说,国家课程标准的框架里,不包括 。
A、内容标准; B、课程目标; C、术语解释; D、课程资源 4、教科书的编排方法中, 的编排方式更符合人们认识发展的规律。 A、直线式; B、圆周式; C、螺旋式; D、折叠式
5、1918年, 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 A、《教室里的生活》; B、《课程研究与开发导论》; C、《课程编制》; D、《课程》
6、美国课程理论专家泰勒建立起课程开发的 模式。 A、目标; B、过程; C、评价 ; D、阶段
7、根据各种不同的学科分门别类加以设计的学校课程,被称为 。
A、活动课程; B、学科课程; C、整合课程; D、核心课程
8、把课程分为理想的、正式的、领悟的、观察的、体验的五个不同层次的是 。
A、古德莱德; B、查特斯; C、斯金纳; D、杜威 9、隐蔽课程是 。
A、通过正式教学进行的; B、不纳入课程领域的;
C、始终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D、对学生的知识、情感等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10、从1999年开始,我国实行 课程管理。
A、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B、国家本位的课程管理; C、地方本位的课程管理; D、学校本位的课程管理 三、简答题:
1.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要点: 1)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2)制定新的国家课程标准; 3)改善课程实施的过程; 4)规范教材的开发与管理; 5)建立新的课程评价体系;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 四、论述题:
1.如何理解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要点:课程改革的理念:第一,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第二,倡导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 和选择性;第三,倡导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第四,倡导学习方式的变革;第五,倡导发展性的课程评价;第六,促进课程的民主化。
第八章 教学
一、选择
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
A、心理活动过程 B、认识过程 C、信息交流过程 D 、发展过程
2、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外一定的场所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实际操作或其他实践活动,以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技巧的方法是()
A、练习法 B、实验法 C、实习作业法 D、参观法 3、“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这说明教学应当着重() A、传授给学生系统的书本知识 B、传授给学生直接经验 C、发展学生智能,教会学生学习 D、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4、学校的中心工作是()
A、智育 B、教学 C、德育 D、学习指导 5、发现法是()倡导的。
A、布鲁纳 B、加涅 C、瓦·根舍因 D、洛扎诺夫 6、教师和学生通过口头语言以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的方法是() A、讲授法 B、讨论法 C、读书指导法 D、谈话法
7、教学的()原则,从教学对象来讲,充分体现了“教育机会人人平等”的义务教育宗旨和原则。 A、因材施教 B、整体协调 C、理论联系实际 D、巩固性 8、教学与智育()
A、没有区别 B、截然不同 C、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D、教学包括智育
9、一个教师在同一教室进行的一堂课上给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上课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复式教学 B、分组教学 C、道尔顿制 D、特朗普制 二、名词解释
1、发现法:所谓发现法,就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独立地学习,自己发现问题,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掌握原理、原则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的。
2、教学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所进行的价值判断。 三、简答
1、上好课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答:上好课的基本要求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