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主任、教学骨干以及学院党总支书记、教育教学教授会专家等100余人出席了会议。校长钱旭红、党委副书记沈炜出席会议并讲话。校长钱旭红立足校情,更新观念,就如何处理好教学与继承、发展、开拓、创新的关系,如何处理好教学与科研、学科优势与特色、教育与育人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阐述;党委副书记沈炜谈了在学分制条件下,面对诸多挑战学生管理工作应采取的应对举措。
12月18日:首届“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颁奖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重庆厅隆重举行。我校社会学院曹锦清教授的专著《黄河边的中国》荣获首届“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专著奖。原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著名经济学家、“三农问题”专家、“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发起人杜润生等出席并颁奖。
12月20日:党委、校部下发《关于华东理工大学校区规划和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1、奉贤校区规划应有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在建设初期制定建设项目和院系搬迁计划时,要特别注重有利于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的组织和实施,要与学科建设、院系调整、资源优化整合相结合,避免重复建设,节约搬迁成本;遵照总体规划,分期、分批实施的原则,逐步将奉贤校区建设成为主校区。2、理学院、哲学与政治学院、外国语学院、化学与制药学院的基础化学教学部分、体育系、社会学院、城市管理学院、文化艺术学院(艺术设计与工业设计专业除外),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和药学院首批搬迁至奉贤校区。3、在奉贤校区首期工程完工后,全校1~2年级本科学生(金山校区除外),搬迁院系所属的3~4年级本科学生和研究生到新校区学习。4、化学与制药学院所属的药物化工研究所,化工学院所属的中药工程研究所于2004年12月31日并入药学院,化学与制药学院所属的制药工程系经过2~3年过渡后,并入药学院。5、暂时不搬迁的院系今后的发展和今后新设院系的建设原则上要规划在奉贤校区,以利于逐步实现将奉贤校区建设成为主校区的目标。6、金山校区以本科教育为主,同时建设中外合作办学基地,待条件成熟后,设置独立的二级学院。金山校区的具体规划拟另行专题研究。7、行政职能部门的搬迁和行政管理的机制,拟另行专题研究。8、由党委副书记张玉峰同志牵头协调有关职能部门和院系,根据上述决定,开展与新校区建设有关的前期测算和规划工作,排出时间表,按时间表落实各项工作,以保证2006年新生落住新校区。
49
12月21日:因事业发展需要,学校研究决定,将社会学院更名为公共与社会管理学院,隶属社会学院的行政管理系同时更名为公共管理系。
12月22日:党委、校部下发“关于制订‘年年变样,三年富强’行动纲要的通知”。通知要求各系统、各部处和各学院及系所,根据学校的指导思想,切实做好行动纲要的制订工作。
制定纲要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服务意识,注重优势和特色,必须干为人先。
通知中确定了学校未来三年的基本目标,第一,切实加强优势学科,快速发展学科特色,显著提高学校在国内外的声誉和知名度。第二,把解决教职员工的民生问题放在首位,明显改善教职员工的待遇。提升教职员工的生活质量;第三,努力拓展学校办学资源,科学合理地确定三个校区功能定位并实现多校区稳定运行。
工作思路为以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作保证,以学科水平提高为主题,坚持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之路,通过不断创新,努力扩充办学资源,筹措办学资金,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行动进度为可预计的各项指标应实现年均30%的增长或改进。实现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工作方法为明确奋斗目标,确定中外参照,找出明显差距,制订阶段措施。通知还就工作步骤提出了具体的时间要求。
12月28日:学校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入驻上海化工区(二期)签约仪式在上海化学工业区举行。签约仪式上学校(乙方)与上海化学工业区(甲方)签订学校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入驻上海化工区的协议,同时学校(甲方)与国家生化工程中心(上海)、华东理工大学科技园、上海华理技术转移有限公司、学校研究生院(乙方)及上海化学工业区(丙方)签订科技成果转化及培训项目落户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上海化工区地块的协议。学校党委书记沈伟国、党委副书记张玉峰等一行9人,上海化学工业区管理委员会主任、上海化学工业区发展有限公司总裁阮延华等上海化学工业区有关领导共10人参加了签约仪式。
12月29日:奉贤区区委书记张立平,区委副书记韦源,区委常委、副区长杜治忠等区政府有关党政领导一行9人前来学校,就有关学校奉贤校区规划与建设等问题与学校党政及有关领导进行了座谈。学校党委书记沈伟国、党委副书记张玉
5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