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滑升速度及混凝土出模强度: 根据天气气候,应每天24小时连续作业,滑升速度大于150mm/h,一般每天应大于3500mm,混凝土出模强度应控制在0.3一0.35MPa。
? 对混凝土的配合比要求
砼坍落度应控制在:春秋季6一8cm,夏季8一10cm,初凝时间控制在2小时左右,终凝时间控制在6小时左右。砂含泥量小于3%,石料含泥量小于1%;砼搅拌时间3一4分钟,水泥进货批量应按砼配合比时所用水泥,严格防潮。
三.滑模施工
在施工前应先检查基础的实际尺寸和位置与设计尺寸和位置的误差不得超过以下数值:
基础中心点对设计坐标的位移≯15mm ;
基础杯口内径误差不大于内径的1 % ,且不大于50mm 1. 滑模设备检查
液压控制台:试运行、使其正常。
千斤顶:空载爬行试验,使其行程达到一致。 必须对油管、进行耐油试验。 2. 滑模组装程序:
安装提升架—安装内外围圈——绑扎竖向钢筋和提升架横梁以下的水平钢筋—安装模板—安装操作平台及内吊架—安装液压提升系统——检查、试验、插入支撑杆—安装外吊架及安全网 3. 滑升程序
滑升程序应分初升、正常滑升和末升三个阶段,进入正常滑升后,若需暂停滑升(如停水停电或风力在六级以上等),则必需采取停滑措施(停滑施工缝做成V型)。
? 初升:初升时一般连续浇筑2-3个分层,高80-90Cm,当混凝土强度达到初凝至终凝之间,即底层混凝土强度0.3-0.35MPa时,即可进行试升工
作。初升阶段的浇筑工作应在三小时内完成。 试升时应将模板升起5cm左右,即提起千斤顶2个行程,当混凝土出模后不坍落,又不被模板带起时,用手指按压可见指痕,沙浆又不粘手指,既可进行初升。初升阶段一搬一次可提升20-30cm。
? 正常滑升:每浇筑一层混凝土,提升模板一个浇筑层高度,依次连续浇筑。连续提升。
采用间歇提升制,提升速度大于10cm/h。正常气温下,每次提升的时间,应控制在一小时左右,当天气炎热或某种原因,混凝土浇筑一圈时间较长时,应每隔20-30分钟开动一次控制台,提升2-3个行程。
? 末升:滑升接近顶部时,最后一层混凝土应一次浇筑完毕,混凝土必须在一个水平面上。
停滑方法:再最后一层混凝土浇筑后4小时内,每隔半小时应提升一次,直到模板与混凝土不在粘结为止。 4. 支撑杆空滑加固
当采用空滑方法处理库底板施工空滑时,必须对支撑杆加固处理。 5. 钢筋施工
钢筋施工应按照规范及图纸施工,绑扎钢筋速度应满足滑模提升速度的要求,至少组织两班工人轮流进行钢筋的绑扎。 ? 钢筋长度
水平筋≯9m,竖向筋≯4.5m。钢筋接头,同一截面内接头数量,绑扎时≯钢筋总数地25%,焊接时≯钢筋总数底50%。钢筋定位,按设计要求一般用“S”形钢筋和焊接骨架筋定位。 ? 支撑杆
支撑杆采用?48国标钢管,第一批插入千斤顶的支撑杆,其长度有3种,3米、4.5米、6米按长度变化顺序排列,在支撑杆焊接时应焊牢、磨光,如有油污及时清理干净。支撑杆两个连体筒仓用量为4300米。 6. 混凝土施工
应以混凝土出模强度作为浇筑混凝土和滑升速度的依据,每天滑升高度大于3.0m,每小时应大于0.1m,因筒壁为高耸构筑物,出模强度在0.3-0.35MPa为宜。必须分层均匀按顺逆时针交替交圈浇筑,每层在同一水平面上。每层浇筑厚度一般为200-300mm,各层间隔时间应不大于混凝土的初凝时间(相当于混凝土达0.35KN/cm2贯入阻力植)。当间隔时间超过时,对接茬处应按施工缝的要求处理。混凝土振捣时,振捣器不得直接触及支撑杆、钢筋和模板,振捣器应插入前一层混凝土内,但深度不宜超过50mm,在滑过程中,不得振捣混凝土。混凝土出模时应及时修饰,表面不平时用方木拍实刮平,用摸子压平收光,修饰人员应在混凝土尚未凝固前及时修补,表面若出现麻面、露筋情况严重时,必须通报有关部门研究后,方可进行施工修补。
7. 预留孔洞及预埋件的施工
采用直接埋入法:门、窗、洞口胎模宽度应小于滑升模板上口宽度10mm,并与结构钢筋固定牢靠。
预埋件应提前加工好,边滑升边预埋。
特殊部位处理,雨棚在滑升时预留钢筋,出模后剔出钢筋;牛腿、筒
壁和梁结合部留洞处理,二次浇筑。
8. 施工允许偏差及水平、垂直度控制与纠偏方法 施工允许偏差: 序号 项目 1 2 3 4 5
A.测量方法: 序号 项目 1 2 方法 备注 直径 壁厚 扭转 允许偏差( %,mm ) < 1%,且≯40mm +10mm,-5mm 任意3m高度上的相对扭转值≯40mm 垂直度 ? 1%,且≯50mm 标高 ±30mm 操作平台水平度 标志法 垂直度 垂球法 B.水平控制:
采用限位卡加叉形套控制法,在提升架上方的支撑杆上设置限位卡,距离以一个提升高度或一次控制高度为准,一般为30cm,在千斤顶上方设叉形套,使所有千斤顶行程一致。 C.纠偏
一般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a.操作平台倾斜法;一次抬高量≯2个千斤顶行程。
b.调整平台荷载纠偏法;在爬升较快千斤顶部位加荷载,压低其行程,使平台逐渐恢复原位。
c.支撑杆导向纠偏法;当用以上方法仍然不能达到目的时,采用此方法继续
相关推荐: